• 成文日期:

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发布日期: 2007- 02- 10 15 : 47 浏览次数: 字体:[ ]

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22日在泰顺县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泰顺县县长陈建明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过去四年政府工作回顾

本届政府任期以来的四年,是我县在加快发展中抓机遇、强基础、谋跨越的四年;也是在应对宏观形势中破难题、促协调、见成效的四年。四年来,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县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全力克难攻坚,不断开拓创新,较好地完成了各项预期的目标和任务,为实现全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年来,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更加优化。2006年,全县实现生产总值22亿元、财政总收入2.15亿元、地方财政收入1.5亿元、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4亿元,分别比2002年增长50%、60.4%、83.2%和76.7%,年均分别增长10.6%、12.5%、16.3%和15.3%。三产比重由2002年的18:33.6:48.4调整为11.8:37.8:50.4,经济结构更加优化。一是农业经济稳步发展。农业产业化步伐加快,区域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壮大,13家企业进入省市“百龙工程”行列;农产品品牌创建成果丰硕,累计获得省市著名(知名)商标9只,省市名牌产品10个,“三杯香”茶叶列为钓鱼台国宾馆特供茶;农业标准化建设成效显著,新增有机、绿色、无公害食品基地3.86万亩。2006年农业总产值4.1亿元,比2002年增长10.8%,年均增长2.6%。二是工业经济较快增长。小水电、竹木制品等传统产业加快发展,橡胶、制钢等产业迅速兴起,产业结构趋向多元化;彭月、交坪等产业基地入驻企业42家,集聚带动作用明显增强。累计完成工业性投资7.46亿元,实施技改项目32个。2006年工业总产值14.56亿元,比2002年增长79%,年均增长15.6%。三是旅游业发展势头良好。编制实施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及一系列专项规划,一批旅游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氮泉、廊桥等景区景点知名度明显提升,生态休闲旅游逐渐兴起。累计接待游客150万人次,年均增长20.1%,旅游综合收入4.3亿元。同时,金融、保险、供销、运输、商贸、房地产、饮食服务等第三产业得到较快发展。

四年来,基础设施日趋完善,城乡面貌深刻变化。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39.4亿元,年均增长13.1%。一是交通建设成效显著。58省道(分泰线)改建工程路基基本贯通,52省道泰顺段改建工程、同三高速公路分水关互通工程建成通车;58省道、52省道泰顺段和由院线大中修工程全面完成,珊溪水库泰顺库区路桥复建工程、东仕公路、仕龟公路改造、乌岩岭至52省道连接公路先后完工,雅阳连接新58省道公路和泰庆公路开工建设。通乡公路路面改造全面完成,通村公路完成路基改造609公里、路面硬化497公里;县道硬化286公里,乡道改造111公里。龙丽温高速公路泰顺支线前期工作有效开展。二是电力建设加快推进。建成洪溪一、二级、仙居等水电站,改造南山水电站,新增水电装机容量7.6万千瓦。完成110千伏泰顺、雅阳输变电工程和6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以及扩变电增容任务;全面完成城网农网改造,实现城乡同网同价。2006年被命名为“中国农村水电之乡”。三是城乡面貌明显改观。编制实施县城总体规划,36个乡镇建设规划和242个行政村的村庄规划编制完成。县城新城区开发管理体制逐步理顺,建设进度进一步加快,旧城改造和城郊拓展工程稳步推进,一批住宅小区开发建成,县城规模不断扩大。客运北站、垃圾中转站等相继建成,城关引供水、污水处理等工程开工建设,市政设施日臻完善。加快重点镇建设,雅阳、司前等城镇进一步做大。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新增2.1平方公里,城镇居住人口11.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41%。大力推进下山移民,新建移民点68个,迁移人口2.1万人。深入实施“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建成省市级示范村

5个、整治村69个,村庄环境得到较大改善。

四年来,各项改革深入推进,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稳定农村基本政策,农村土地承包制度逐步完善,山林延包工作全面开展。完成第二次农业普查登记工作。积极开展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大力调整行政村规模,减少村(居)数217个。加快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完成企业改制26家。深化政府机构和人事制度改革,部门职能逐步理顺,干部队伍有效精简。推进文化卫生管理体制、教育办学体制改革,社会事业发展增添新的活力。完善聚财理财机制,政府调控能力进一步增强。深化殡葬改革,青山白化治理成效明显。金融、户籍、土地征用、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等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逐步扩大,招商引资成效显著,累计引进项目38个,落地项目36个,投产项目9个,协议利用县外资金25.2亿元,实际到位资金3.5亿元。

四年来,科技教育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协调并进。重视科技的开发与推广应用,研发推广一批实用科技项目,充分发挥各级科技特派员作用,科技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深入实施素质教育,教育质量不断提高。投入资金1.2亿元,新建泰顺一中,扩建县职成教中心,建成校舍11万平方米,撤并微型村校45所,教育资源整合优化,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加快发展职业教育、民办教育,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文化设施逐步完善,群众文化生活日趋丰富。文艺创作喜获丰收,获国

家级优秀创作奖8项、省级优秀创作奖15项。文物保护得到加强,新增省级文保单位5个,15座古廊桥和仕水可步列为国家级文保单位,药发木偶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城乡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宽带网络、通讯信号、广播电视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大力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免费体检和公共卫生服务保障制度,乡镇卫生院功能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强化计划生育基层基础,健全利益导向机制,人口持续保持低生育水平。启动县体育中心建设,建成一批体育设施。此外,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老龄、工会、共青团、妇联、文学艺术等事业获得新成绩,统计、档案、气象、移民、人防、对台事务、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进展,审计、工商、质监、国税、地税、物价、食品药品监管等部门在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中作出新的贡献。

四年来,社会保障逐步健全,人民生活日益改善。深入实施“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认真落实农民知识化、“一户一策一干部”等帮民富民措施;加大扶贫投入,落实资金1.2亿元,实施项目389个,减少贫困人口2.78万人。200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370元,比2002年提高40.1%。逐步健全以城乡居民低保制度为主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集中供养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加快发展残疾人事业,弱势群体得到进一步关注。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社会基本保障制度不断完善。积极开展“和馨行动”,切实维护民工合法权益。建成县食品检验检测中心,食品安全工作得到加强。大力加强环境保护,深入开展生态乡村建设,积极推进环境整治,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2005年生态环境质量居全省第一。

四年来,政府职能不断转变,执政能力明显增强。坚持依法行政,认真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积极开展普法教育,干部群众法律意识普遍增强。深化政企、政事分开,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入开展机关效能建设,完成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全面推行政务公开,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建立政府新闻发言人制度,开设县长热线,办事效率和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积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反腐败斗争取得积极成效。深入开展“平安泰顺”建设,认真制定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和专项预案,大力推进安全生产整治活动,严格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不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稳妥处理矽肺病、珊溪库区移民、三魁典当行等遗留问题,社会局面祥和、安定。国防教育、民兵预备役、优抚安置工作扎实有效,驻泰武警、消防部队在应急抢险等关键时刻发挥了重要作用。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面对历史罕见的持续地震和超强台风,面对更加严峻的宏观调控和要素制约,全县上下齐心协力、攻坚克难、负重前进,较好地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目标,经济社会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全年引进项目13个,实际到位内资1.46亿元、利用外资100万美元;全力促成引进项目落地,开工建设企业7家,投产企业5家,有效促进工业经济发展壮大,工业产值增长33.4%。制定加快旅游主业化政策,扎实做好氨泉、廊桥等重点景区景点开发的规划编制工作,为加快景区开发打下良好基础;创建9个示范性“农家乐”旅游点,旅游综合收入达1.45亿元,增长29.5%。

全面推进“富民攻坚工程”,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6%,又有10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当年全国平均水平。二是设施建设取得新成效。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2.1亿元,增长16.2%。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2亿元,其中58省道(分泰线)改建工程完成投资2.1亿元,彭月工业产业基地完成投资1亿元。开工建设城关引供水工程和污水处理厂,泰顺县竹木制品标准厂房、氣泉旅游文化休闲中心、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开工准备工作进展顺利。大力推进县城新城区开发,新城大道路基全线贯通,一批房地产开发项目顺利实施。加快省级文明县城创建步伐,全面整治县城三大入城口,打通东大街历史遗留“卡口”,县城面貌有较大改观。三是民生事业有了新发展。投资1000万元,新建校舍L26万平方米;4635名学生享受爱心营养餐。从秋季开始全面实行免费义务教育,减免学杂费390万元。19.7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10.3万农民享受免费健康体检,1.75万特困人口列入低保对象,“五保”集中供养率达95%。筹资1200多万元,新建、改建残疾人和农村困难群众住房413户3.2万平方米。解决了干部同城待遇问题。四是抗灾重建取得重大胜利。面对地震、台风等自然灾害带来的严重困难和巨大压力,我们迅速反应、积极应对、科学处置,努力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尤其是包洋等地发生震群型地震以来,我们把抗震救灾和灾区重建作为压倒一切的工作任务,按照“全力以赴抓救灾,集中精力促重建,千方百计保稳定”的要求,坚持“领导指挥在一线、干部帮扶在一线、责任落实在一线”,及时安抚安置灾民,保障灾民基本生活;积极争取省市支持,制定完善政策措施,组织动员灾区广大干部群众以最快的速度、坚强的毅力和空前的氛围全力开展灾区重建、共建美好家园。目前,一场轰轰烈烈的

“拆危房、改旧房、建新房”的重建活动正在灾区快速推进。共投入资金2亿多元,建成房屋50多万平方米,加固维修房屋2.6万间,大多数灾民可望在春节前迁入新居,灾区重建取得重大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四年,我们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绩。这是上级党委、政府和县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县人大、县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更是全县人民团结拼搏、艰苦奋斗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人民群众,驻泰部队和武警官兵,离退休老同志、各人民团体和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泰顺改革发展大业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更清醒地看到,我县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缺

乏优势产业、重大项目的带动和支撑;二是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制约仍然比较突出,招商引资难度进一步加大;三是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不稳固、增收渠道不多,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四是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安全生产和社会治安等领域不同程度存在一些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还比较大;五是政府职能和干部作风转变与人民群众要求还有一定差距,部分机关干部服务意识、办事效率和依法行政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必须高度重视,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县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五年。综合分析,我县面临良好的发展机遇。一是正处在区域加快发展的战略机遇期。经济全球化更加明显,国内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全省、全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由此产生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将有利于我们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层次接轨发达地区。,二是正处在利好政策扶持的关键期。中央和省市相继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部署,更加关注区域协调发展、更加关注生态环境,也更加重视欠发达地区的发展问题,将为我县加快发展提供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三是正处在县内加快发展的蓄势待发期。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的发展,我县经济实力不断壮大,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生态效应进一步显现,为实现跨越式发展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面临着与发达地区差距逐步拉大、发展支撑乏力、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的严峻挑战。因此,我们必须审时度势、扬长避短、抢抓机遇,坚持在加快发展中不断提升实力,在提升实力中不断积累竞争优势,在积累竞争优势中不断创造新的活力。今后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县第十二次党代会建设“三个泰顺”的总体要求,认真组织实施“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开放活县”战略,着力发展生态经济,着力培育优势产业,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着力加快社会发展,着力推进改革创新,着力解决民生问题,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努力建设民富县强、文明和谐的新泰顺。

今后五年,我们的主要奋斗目标是:

——努力建设一个财力日见宽裕,经济实力日益壮大的新泰顺。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011年达到40亿元。财政总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2011年分别达到4.3亿元和3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2.5%,累计达到85亿元。

——努力建设一个环境更加优美,生态旅游更具魅力的新泰顺。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大力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山清水秀的生态乡村、天蓝地绿的生态城镇、宜居宜游宜发展的生态泰顺,建成国家级生态县。旅游主业化地位凸显,旅游经济比重明显提高,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成为省内外有一定知名度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2011年,旅游综合收入达到5亿元,旅游业产值占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的12%以上。

——努力建设一个设施更加完善,城乡发展更加协调的新泰顺。全面实施重点建设“586”工程,建成一批事关全县发展大局的重大项目,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路网、电网、信息网和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设施网络体系。2011年,县城面积达到7平方公里,常住人口达到8万人;城镇化进程加快,重点城镇集聚和辐射功能不断增强。

——努力建设一个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为殷实的新泰顺。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保障逐步健全,民主法治得到加强,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人民群众生活质量和水平明显提高,安全感、幸福感明显上升。2011年,全县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超过5000元。

—努力建设一个体制更加灵活,对外开放更富活力的新泰顺。加快推进和深化各个领域的改革,适应市场经济、充满活力、富有效率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干事创业、开拓创新、奋发向上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形成。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初步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实现利用县外资金年均

增长20%,到2011年达到3.6亿元。

要实现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我们必须在实际工作中正确把握以下五个方面的要求:

第一,坚持立足实际、加快发展,不断集聚跨越式发展的实力。要从泰顺处于欠发达阶段这个最大的实际出发,牢牢把握生态优势,紧紧抓住发展要务,深化发展认识、丰富发展内涵,走出一条符合时代特征、具有山区特色、生态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路子,推动经济实力迈上新台阶。

第二,坚持抢抓机遇、善抓机遇,不断创造跨越式发展的条件。要牢固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增强把握机遇的本领,提高善用机遇的水平,在问题中寻求办法,在困难中寻找出路。广泛凝聚和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争取多方支持,加强区域合作,实现借力发展,努力推动泰顺建设与发展的新跨越。

第三,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不断夯实跨越式发展的基础。要时刻把群众的冷暖放在心上,以富民的目标鼓舞人,以亲民的举措凝聚人,以惠民的实效激励人,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热点难点问题,全心全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让广大群众在改革与发展中得到更多实惠。

第四,坚持改革创新、激活机制,不断增强跨越式发展的动力。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勇于探索、敢于变革,以开拓的思维、创新的胆略、扎实的举措,冲破各种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改变各种束缚发展的习惯做法,革除各种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为经

济发展和投资创业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第五,坚持真抓实干、注重实效,不断强化跨越式发展的保障。要大力弘扬求真务实精神,把抓落实作为推进工作的常态,作为促进发展的主轴,以贵在坚持、重在实践、成在作风为要求,在狠抓落实、破解难题上下功夫,在突出重点、提高效率上求实效,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今后五年着重要抓好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三农”工作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大力发展生态特色农业。按照生态、绿色、优质的要求,发展壮大茶叶、水果、高山蔬菜、笋竹两用林、淡水养殖、食草动物、花卉苗木等特色优势产业,把我县建成全市重点生态高效农业基地。积极推进农民专业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村新型合作体系建设,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培育农产品品牌,建成泰顺茶文化城,努力打响“三杯香”等一批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进一步增强市场竞争力。按照“规模化开发、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管理、诚信化经营”的要求,加快建设温州(泰顺)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实行集中供应、统一销售,不断开拓农产品营销市场。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基本农田保护,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深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把培训农民作为转移农民、减少农民、致富农民的根本性措施来抓,努力打造优质劳务培育基地,力争五年培养农村预备劳动力5000人以上,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产转业,实现农民在走出去中创收致富。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不断扩大来料加工的覆盖面,实现农民在扩大就业中增收致富。大力推进下山移民,以整村搬迁为重点,引导和鼓励偏远农户迁移下山、异地发展,力争五年建设下山移民点60个、迁移下山2.5万人,实现农民在改善环境中发展致富。进一步完善结对帮扶机制,下移扶贫重心,认真落实针对一村一地、一家一户的帮扶措施,实现农民在增强发展能力中脱贫致富。

着力推进新型农村建设。以做大中心村为目标,优化村庄布局,建设一批富有乡村特色的新型村庄。大力推进示范村、整治村建设,到2011年,建成小康示范村14个、整治村132个。按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公共服务向农村拓展的要求,全面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广播电视、客运班车、通讯信号、宽带网络“村村通”,逐步完善配套设施,促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认真开展农村文明创建活动,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深化村务公开,提高基层民主化水平。切实关爱农村干部,建立健全村干部误工报酬稳定增长机制,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

(二)切实加快工业化进程,着力壮大县域经济实力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扩量提质并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举全县之力,推进工业经济跨上新台阶。

构建产业集聚平台。按照“一核两轴三区”架构,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明确不同区块工业产业发展重点,建立以彭月工业产业基地为主体、若干重点工业区块为辅助、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发展空间体系,为促进产业集聚构建重要平台。加快彭月工业产业基地建设,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基础设施,进一步增强基地的承载能力,形成面积达3平方公里、可接纳50家企业以上、年产值40亿元以上的工业产业基地,成为全县工业发展的桥头堡。适时启动新58省道沿线产业延伸区建设,促进各项生产要素向新58省道沿线集聚,带动全县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加强罗阳、司前竹木制品加工基地建设,提高基地整体水平和辐射功能。

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坚持把招商引资作为壮大工业经济的重要抓手,大力引进一批对我县发展有重要带动作用的大项目、大企业,实现借梯登高、借力兴业。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切实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政府主导作用,把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资源招商与产业招商结合起来,进一步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围绕延伸本土产业链,精心筛选包装项目,着力做好项目招商,推动本地骨干企业与外地大企业合作,实现本土企业与引进企业的良性互动。不断优化发展环境,支持引进企业做强做大。充分发挥在外泰顺人的优势,努力把泰顺人经济转化为泰顺经济。

加快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本地工业,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在水电资源开发上,以做好交溪流域开发规划为突破口,加快交溪流域水电资源开发;在竹木制品产业上,以打造、统一品牌为重点,突出新产品研发,加快产品升级换代;在绿色食品产业上,以做强做大一批农业龙头企业为载体,提高产品附加值;在矿产品开发上,以整治、规范为抓手,坚持扶强扶优,按照适度、有序、安全的原则,提高精深加工水平。支持工业企业抓好技改,引导中小企业重组,促进产品结构升级与优化。深入实施品牌战略,鼓励企业争创品牌,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三)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实现旅游经济快速发展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按照“大投入、大建设、大宣传、大提升”的思路,努力把旅游业培育成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实现由旅游资源大县向旅游经济强县跨越。

明确旅游发展定位。按照“旅游主业化”要求,立足生态品牌,突出休闲度假,进一步做深做细旅游发展规划,优化旅游资源开发总体布局。重点在东南部建设氧泉旅游度假区、九峰红军路红色旅游区、廊桥古建筑游览区,在西北部建设天关石柱城郊休闲旅游区、飞云湖休闲度假区、乌岩岭森林游览区,形成一批特色鲜明、风格独特、充分展现深厚文化底蕴的景区群体,把我县打造成集观光、休闲、养生为一体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加快重点景区开发。今后五年,县政府将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旅游业良性发展机制,促进旅游资源大开发。重点开发温州氣泉旅游度假区和中

国(泰顺)廊桥文化旅游区。建成氣泉旅游文化休闲中心、户外浴场,保护性开发氣泉大峡谷,着力发展温泉沐浴、理疗养生、探险健身和会务旅游,打造华东地区一流的温泉旅游度假区。加快廊桥文化旅游开发,整合、挖掘廊桥文化,建成中国(泰顺)廊桥文化旅游区,展现世界最美廊桥。逐步推进飞云湖、乌岩岭、九峰红军路、南浦溪、三魁森林公园等重点景区景点建设,积极挖掘古迹建筑、民风民俗、独特景观等旅游资源,切实保护各类风景资源和周边环境,大力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旅游重镇,促进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加快景区景点连线道路、景区内专用道路等设施建设,切实改变“旅长游短”状况。加快建设一批旅游接待项目,扶持一批旅游重点企业,配套一批旅游娱乐中心,努力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农家乐”休闲旅游,争取五年发展示范性“农家乐”旅游点50家以上,成为我县旅游业发展的新亮点。

加强旅游宣传促销。精心搞好旅游宣传策划,立足生态、廊桥、氣泉、飞云湖、乌岩岭等旅游资源,借助名人绘画、赋诗、撰文,依托省内外宣传媒体,利用各类旅游推介会、促销会、交流会,营造多层次、全方位、宽渠道的强大宣传声势,全力打响“中国最佳生态、世界最美廊桥”旅游品牌,丰富旅游内涵,提升旅游品位。积极与周边县市联合开发旅游线路,加强交流与合作,提高区域合作水平。同时,延长旅游产业链条,带动交通运输、商贸流通、房地产开发、金融保险和服务业等第三产业发展,进一步发挥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四)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城镇化水平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抓好一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强力支撑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突出重点、适度超前、加快建设、配套完善”的原则,大力组织实施重点建设“586工程”,通过5年时间,力争固定资产投资超过80亿元,实施60个重点建设项目,不断夯实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突出抓好交通建设。把加快交通发展作为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突破口,按照“网络化、便捷化、快速化”的要求,大力改善交通条件。在2007年58省道(分泰线)改建工程全面建成通车的基础上,千方百计争取动工建设龙丽温高速公路泰顺支线,.积极推动泰顺通福安高速公路建设前期工作,加快实现“融入温州、接轨杭州、对接福州”的目标。建成雅阳、大城口(三魁、仕阳)连接新58省道公路、泰庆公路和泰文通景公路,开工建设筱村、彭溪连接新58省道公路,切实做好其它重点乡镇连接新58省道公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动工建设。积极做好新58省道泰顺段公路上等级改造前期工作。完成乡村康庄工程和乡道改造工程,全面实现“521”交通发展目标。加快市政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城关引供水、垃圾填埋场、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工程等建设项目;建成县科技文化中心、县体育中心、县公共卫生大楼、县职成教中心二期和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大力改善城市配套功能。全力推进电力能源设施建设。加快交溪流域水资源开发步伐,建设龟湖、洋溪、甲家渡等水电站,结合电站开发做好沿溪(罗阳至龟湖)公路的前期工作;继续做好温州(泰顺)抽水蓄能电站项目争取工作。建设220千伏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月湖变电所和35千伏县城新城区变电所,建成电力调度大楼,畅通供电渠道。

加快城镇化步伐。按照“小县大城关,小乡大城镇”的要求,编制实施县域总体规划,修编各建制镇和集镇的建设规划,为新一轮更大规模的城镇建设奠定良好基础。继续优先发展县城。要围绕“再造一个县城”的目标,按照“做大、做强、做优、做美”的要求,科学规划,精心布局,高起点、高品位、高速度推进新城区开发,兴建一批支撑力强、拉动力大、辐射面广的公共设施,建设一批成规模、上档次、宜居住的住宅小区,完善供水、排污、垃圾处理、停车场等配套功能。通过五年努力,新城区与老城区完整结合,两翼拓展区基本形成,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成为一个集居住、休闲、娱乐、商务等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生态型城区。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启动城北大道延伸工程,做好城东小区等重点地块开发,改造城东客运车站,建设北雕生态文化公园,完善配套设施,努力把县城建设成为功能完备、整洁优美、宜居舒适、富有现代气息、具有山区特色的生态型小城市,成为带动全县发展的龙头、窗口和核心。加快重点镇建设步伐。适时推进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积极引导要素、产业向中心镇集聚,逐步做大一批优势凸现、规模适度、设施配套的特色城镇,成为辐射片区发展的中心。加强城镇管理,重视城镇环境建设,确保城镇清洁美化。

(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走生态经济化与经济生态化融合发展的道路,努力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大力保护生态环境。以建设国家级生态县为目标,认真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切实巩固“浙江生态环境第一县”成果。大力推进生态乡镇、生态村庄建设,到2011年力争有一半以上乡镇建成省级生态乡镇,三分之二的村达到市级以上生态村。开展绿色社区、绿色学校、绿色单位、绿色家庭等创建活动,构筑干部群众共同参与生态建设的有效平台。争取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科学保护自然保护区、水源涵养区等生态功能区,合理开发溪流、森林等自然资源,加快推进生态公益林建设,积极打造新58省道景观长廊。优化道路网布局,最大限度地减少道路建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准入政策,认真做好项目环境评估,严格限制污染性项目,引导引进一批低消耗、低污染、用地少、效益高的项目,积极推行清洁生产。按照市场准入、环境保护、资源节约的要求,大力发展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生态产品,不断提高绿色农业、清洁工业和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的贡献率。加快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合理开发和集约利用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强化环境污染治理。深入实施环境“五整治一提高”工程,推进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整治。加强水污染治理和控制设施建设,减少工业“三废”排放。编制实施县域环境卫生、给排水专项规划,完善县城和重点城镇的给排水、污水处理系统,努力实现生活污水无害化处理。合理规划建设城乡垃圾中转站和无害化填埋场,形成生活垃圾户集、村收、乡镇处理机制,促进城乡环境面貌改观。加快农村沼气开发利用,推广使用低污染、低残留化肥农药,积极整治农业面源污染。加强矿山、地质灾害点、弃土弃渣区整治,逐步恢复生态环境。

(六)致力改革创新,为加快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在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全力推进各项改革,努力破除各种要素制约和体制机制性障碍,不断注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活力。

努力缓解要素制约。抓住新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机遇,合理调整用地布局,统筹安排各类建设用地。大力开展土地整理和标准农田建设,有效增加土地供给。积极盘活土地存量,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鼓励企业建设标准厂房,节约利用土地。加强财政增收节支,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和财政激励机制,不断壮大财政总量,加快公共财政向公共服务领域倾斜。深化“信用泰顺”建设,建立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促进银企合作。坚持“非禁即入、有需则让”,高度重视民间资金投资引导,鼓励民间资金进入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领域。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制、全员聘任制,切实增强干部队伍活力。落实“三真”要求,充分调动基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完善人才政策,千方百计留住优秀人才,大力培育和引进急需人才,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加快机制体制创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强化政府公共服务与社会管理职能。继续推进审批制度改革,深化电子政务工程,不断提高机关效率和办事水平。深化文化、教育、卫生、科技等领域改革,促进社会事业健康发展。积极稳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加强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监管,确保国有资产保值与增值。强化审计监督,进一步增强政府监管调控能力。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加强政府投资管理,放宽放活企业投资行为。按照“三改革、一化解、一建立”的要求,全面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创新农村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建立健全土地使用权流转机制,增强农村发展活力。

(七)高度关注民生,全面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今后五年,我们要坚定不移地把富民之策、惠民之举落到实处,加快推进社会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增强社会创造活力。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加强科技创新,加快适用科技的引进与转化应用,大力普及科技知识,推动科技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优化教育结构,高标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切实提高十五年教育普及率;整合职业教育资源,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做大做强职成教中心,促进普职教协调发展。加大教育投入,调整优化校网布局,加强教育设施建设,促进农村教育均衡发展。创新教育理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和管理,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和教育质量,努力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教育。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建设重点乡镇文化活动中心,推进村级文化室建设,巩固农村文化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加强文艺创作,鼓励多出精品。重视文物保护,积极挖掘生态文化、廊桥文化、畲族文化、传统文化等内涵。加强广播电视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广播电视入户率。以创建省级文明县城和文明城镇为载体,开展文明村庄、文明行业、文明单位和文明家庭等创建活动,深化公民道德教育,引导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逐步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大力发展公共卫生事业,推行社区卫生服务,深化农民健康工程,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增强预防保健、疾病控制和应急救治能力,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切实抓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完善利益导向机制,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加快体育设施建设,积极推进全民健身。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就业服务指导,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扩大社会就业。进一步加大住房公积金的覆盖面,逐步提高财政支付比重;抓好安置房、经济适用房建设,努力改善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阶层的住房条件。建立健全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扩大基本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等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完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以扶老、助残、救孤、济困为重点的社会慈善和残疾人事业,保障困难群众基本生活。

深化“平安泰顺”建设。开展平安创建活动,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依法惩处违法犯罪活动,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不断完善公共突发事件应急体系,提高政府防灾、减灾和应急能力。高度重视生产、交通、消防、动植物防疫和食品、药品等安全工作,有效防范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确保社会和谐稳定。积极推进“五五”普法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深入开展“双拥”活动,切实加强国防教育,努力开创军民共建新局面。支持工、青、妇等社会团体工作,做好老干部、民族、宗教、外事和侨台工作,促进社会协调发展。

三、2007年政府主要工作

2007年是本届政府的开局之年,也是我们立足新起点、瞄准新目标、推进新跨越的关键一年。今年全县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为:全县生产总值24.9亿元,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1.73亿元,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亿元,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7亿元,增长15%;农民人均纯收入3670元,增长9%;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今年我们要按照“快起步、开好局、抓重点、求突破”的要求,重点抓好以下七方面工作:

(-)突出农民增收,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围绕培育壮大区域优势特色产业,力争新发展茶叶、水果、高山蔬菜、笋竹两用林、花卉苗木等农业基地10000亩以上,积极推进省级高效农业示范县创建工作。大力创建农产品品牌,力争新增省市名牌产

品4个以上。加快启动茶文化城建设,全面推进茶叶品牌创建,合力打响“三杯香”品牌。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深化“农民知识化工程”,加快培育新型农民,引导农民转产转业;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加快来料加工业发展步伐,促进在家农民就业,实现加工收入5000万元以上,力争全县36个乡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或超过当年全国平均水平。编制完成20个村庄建设规划,推进农村新社区建设。加大下山移民力度,新建续建下山移民点23个,迁移农民1120户4500人,异地避险安置移民40户160人。继续深入实施乡村康庄、农民饮用水、“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和“清水河道”等工程,不断改善农村环境。

(二)突出招商引资,努力做大做好工业经济。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力争引进投资额超千万元的企业10家以上,实际到位县外资金1.8亿元。着力缓解土地等要素制约,强化项目跟踪服务,紧紧抓住“已批未供地、已供地未进场、已进场未开工、已开工未竣工”四个环节,努力提高合同履约率、项目落地率,加快项目进场开工、竣工投产。开工建设110千伏月湖变电所和彭月工业产业基地引水工程,编制基地拓展区详细规划,增强招商引资应接能力,进一步壮大基地规模。围绕竹木制品、绿色食品、矿产品和橡胶制品等本土产业,引导和扶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采用先进技术挖潜改造,提升精深加工水平和企业竞争力。建成泰顺县竹木制品标准厂房,推动成长型中小企业整合提升,促进做大做强。完善企业改革政策,加快推进国有集体企业改革。

(三) 突出景区开发,加快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大力开发温州氮泉旅游度假区,开工建设户外浴场,全力推进氣泉旅游文化休闲中心、氣泉峡谷景区等旅游项目建设,提升氣泉景区整体形象。建设中国(泰顺)廊桥文化旅游区一期工程,进一步提高廊桥知名度和美誉度。充分依靠农村旅游资源,新发展示范性“农家乐”旅游点10家。大力推进通景道路建设,加强重点旅游城镇的接待设施建设,增强旅游服务功能。强化旅游宣传促销,认真筹办“泰顺生态旅游节”活动,集聚人气和商气。积极组织参加各类旅游推介会、促销会、交流会,突出抓好温州、杭州、上海、福州等重点客源市场的促销活动,开拓潜在市场。加强与周边县市合作,积极融入浙南闽东大旅游格局,力争全县游客接待量和旅游营业收入增长25%以上。

(四) 突出项目建设,强力拉动经济快速增长。全面建成58省道(分泰线)改建工程,实现年内全线通车;争取建成雅阳连接新58省道公路、泰庆公路,做好大珑口(三魁、仕阳)连接新58省道公路、泰文通景公路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动工建设。启动泗溪至九峰公路改造项目。加快县城新城区建设,切实做好塔坪、麻子见等地块开发建设工作,全面完成新城大道路面工程和给排水、供电、排污等管网工程。全力推进城关引供水、垃圾无害化填埋场等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县公共卫生大楼和电力调度大楼等项目,启动乌岩岭管理局综合楼项目,积极做好县科技文化中心、县体育中心等项目开工准备工作。全力做好龟湖水电站建设前期工作,争取尽快开工建设。继续推进龙丽温高速公路泰顺支线、温州(泰顺)抽水蓄能电站、洋溪水电站、甲家渡水电站、县职成教中心二期工程等一批重大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取得实质性进展。

(五) 突出素质提升,协调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提高九年义务教育水平,大力发展学前教育、高中段教育和职业教育,积极支持民办教育。推进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校网布局调整、新课程改革、教育信息化等工作,不断提高教育质量。扩大科技交流与合作,切实提高科技应用和推广水平。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搞好人才公共服务,积极引进中高层次人才和急需人才。加快文化事业发展,强化文物保护,规范文化市场,丰富城乡文化生活。大力开展农村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网络,提高医疗救治综合能力和卫生保健服务水平。巩固计划生育成果,完善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和利益导向机制,进一步提高基层服务管理水平。

(六) 突出以人为本,合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快推进灾区重建,在确保质量的前提下,按照加力度、提速度、赶进度的要求,力争2月底前基本完成灾区面上建房任务,6月底前建成罗阳绿苑小区,努力实现灾区群众安居乐业。加快生态县建设步伐,加强矿产品加工、木制玩具等重点行业污染整治,切实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强化生态乡镇建设,建成省级生态乡镇3个,市级生态乡镇5个。大力加强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全面整治县城环境,改善市容市貌,争取进入省级卫生县城行列。推进被征地农民社会保障工作,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城乡居民低保制度,健全农村“五保”和城镇“三无”人员集中供养长效机制。深化“平安泰顺”建设,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全面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建立健全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加大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为加快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

(七)突出为民办实事,不断提高群众满意水平。千方百计办实事、解民忧、谋民利,是人民政府执政为民的本质要求。今年县政府将努力办好与人民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十大民生实事工程”,给更多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实惠。

1. 实施“住房救助三大工程”,努力解决群众“住房难”问题。一是实施农村困难群众危房改造“温暖工程”,今后五年每年筹措800多万元,改造农村困难群众危房和土坯房1000户,争取五年内基本消除农村困难群众危房和土坯房;二是实施“农民住房保险工程”,筹措480万元(每户省县补助10元、农民自筹5元),确保农民住房保险覆盖面达到80%以上;三是实施城镇中低收入家庭“安居工程”,筹措1500多万元,建设经济适用房1万平方米。

2. 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问题。筹措200多万元,改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医疗设施,培训基层卫技人员,加快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提高农村医疗服务水平。筹措800多万元(省市财政补助从人均14元提高到24元,县财政补助从人均6元提高到11元),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行普通门诊补偿制度,提高县内住院报销标准,扩大覆盖面,力争群众参保率达到80%以上;筹措300多万元,提高大

病救助补助标准,为参保农民提供两年一次的免费健康体检。

3. 实施“百千万就业工程”,努力解决群众“就业难”问题。一是实施“万名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000人以上;二是实施“千名农村劳动力就业帮扶工程”,通过推荐本地企业就业、组织劳务输出、引进来料加工等多种途径,至少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00人以上;三是实施“百名大学生就业工程”,在实现师范类毕业生基本就业的基础上,今年大幅度增加招考名额,计划招考100名非师范类大中专学历以上毕业生,充实干部队伍,缓解大专院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

4. 实施“农民饮用水工程”,努力解决农民“饮水难”问题。筹措500万元,改建、新建农村饮用水设施,改善2万农民饮水条件;争取五年筹措1500万元改善6万农民饮水条件。

5. 实施“乡村道路通达工程”,努力解决群众“出行难”问题。筹措5500多万元,建成乡村康庄道路路基115公里、路面149公里,硬化乡道34公里,新增60个行政村通客运班车。

6. 实施“教育温馨工程”,努力解决农村家庭困难学生“就学难”问题。筹措1400多万元,实施中小学食宿改造项目19个1.8万平方米,4600名学生享受爱心营养餐;开展农村家庭困难学生结对助学活动,资助5000名农村家庭困难学生。

7. 实施“村干部关爱工程”,努力解决农村干部待遇低问题。多渠道筹措资金,提高村干部误工报酬补助标准,今年确保村两委主要干部误工报酬补助标准从原来的人均900元提高到人均1500元。

8. 实施“农村困难群众结对帮扶工程”,努力解决发展难问题。深入开展“百企(单位)联百村、千名干部扶千户”帮扶活动,组织100个以上单位和1000名以上干部结对帮扶贫困村、困难群众,帮助加快脱贫步伐。

9. 实施“城乡环境整治工程”,努力改善人居环境。筹措1000多万元,铺设县城截污管网5.3公里,建成县城污水处理工程,完善县城环境整治配套设施;加大城乡环境整治力度,积极实施行政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改善城乡环境面貌;筹措300多万元,建成小康示范村2个、整治村26个,建成户用沼气池200户。

10. 实施“信息资源服务工程”,努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筹措1200多万元,实施新一轮“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55个行政村、110个自然村实现光缆联网,150个行政村通调频广播;开展送数字电影下乡活动,播放电影1800场;开展“阳光政务信息综合服务”活动,为群众提供全天候的旅游、医疗、交通以及政务等综合公共信息服务。

四、切实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各位代表,建设新泰顺,谋求新发展,政府重任在肩。新一届县人民政府必须始终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大力弘扬务实创新的精神,全力打造责任政府、服务政府、法治政府、廉洁政府。

——必须尽职尽责干事业,打造责任政府。我们要时刻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牢记富民强县的重任,扎扎实实干好本职工作。要敢于承担责任,在其位、谋其政、尽其职,要坚持求真务实,苦干实干,说实话、办实事、求实效,努力为百姓排忧解难,真正做到对群众负责,受群众监督,让群众满意。要敢于动真碰硬,看准的事要大胆干,正确的决策要坚决执行,以一种无私无畏的勇气、坚韧不拔的毅力,确保责任明确、责任落实、责任到位,一以贯之、一抓到底。要敢于吃苦耐劳,乐于敬业奉献,用我们的苦和累,换来群众的喜与乐。政府全体工作人员要精心谋事、尽力干事、尽职办事,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必须与时俱进转职能,打造服务政府。我们要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不该管的事放开、放活,该管的事管住、管好,真正使政府职能转到宏观调控、市场监管特别是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上来。深化政务公开,完善了解民情、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珍惜民力的决策机制,健全政府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听证制度以及社情民意反映制度,提高政府公信力。强化服务意识,改善管理方式,规范办事流程,提高办事效率,坚持“多设路标,少设障碍”,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努力形成“机关比服务、乡村比发展、百姓比致富”的良好局面。

——必须依法行政促规范,打造法治政府。我们要坚持依法行政,用法律、法规规范政府行为,强化行政执法监督,增强各级干部的法治意识。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努力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行政管理体制。自觉接受县人大常委会的工作监督、法律监督和县政协的民主监督,将政府工作置于人民群众的监督之下,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主动听取社会各界的意见,进一步提高行政决策的科学化、规范化、民主化水平。

——必须清正严明强自律,打造廉洁政府。我们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任何时候、任何情况,党的宗旨不能忘、不义之财不能取、自我约束不能松,始终做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深化反腐倡廉宣传教育,建立健全监督约束机制,坚决制止和纠正不正之风,促进干部廉洁从政。要牢固树立过紧日子的思想,勤俭办一切事情,严禁铺张浪费,把有限的资金用在改善群众生活上,用在加快发展上。通过政府全体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建设一个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和人民满意的政府!

各位代表,加快发展,振兴泰顺,是历史赋予我们的神圣使命,也是全县人民的共同期盼。新的蓝图已经描绘,新的号角已经吹响,新的征程任重道远。让我们在中共泰顺县委的领导下,团结和依靠全县人民,始终保持蓬勃朝气和昂扬锐气,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进取,脚踏实地,埋头苦干,朝着既定的目标奋勇前进,为创造泰顺更加光辉灿烂的明天而努力奋斗!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