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县政府工作报告的通知 各乡镇人民政府,县府直属各单位: 现将泰顺县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学习,抓好贯彻落实。 二〇一一年二月十二日
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1月23日在泰顺县第十四届 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泰顺县代县长 董旭斌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根据中共泰顺县委《关于制定泰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精神,县政府认真制定了《泰顺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请各位代表对报告和纲要(草案)进行审议,并请县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过去的五年,是我们应对挑战、抢抓机遇、克难前行的五年,也是我县经济发展、民生改善、社会和谐的五年。五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在县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县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在全县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围绕“三个泰顺”建设目标,深入实施“四大战略”,全面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目标任务,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五年,我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综合实力显著增强。2010年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8亿元,年均增长12.5%;实现财政总收入4.65亿元,年均增长20.8%,地方财政收入3.43亿元,年均增长22.4%;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74.9亿元,年均增长1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3亿元,年均增长19.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6557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6010元,年均增长15%。“三农”工作成效明显。加强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稳定粮食生产,大力实施“强龙兴农12345”工程,培育农业产业协会3个、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39家,发展特色农林基地6万亩。成功注册“三杯香”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三杯香茶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工程”获科技部立项;新增省市著名(知名)商标24只、名牌产品10个;通过有机、绿色、无公害产品(产地)认证49个。推进富民攻坚工作,培训农民4.97万人、转移就业3.16万人,实现来料加工产值20.3亿元、加工费3.4亿元,减少低收入农户集中村98个、低收入农户4.3万人。工业经济逐步壮大。小水电、竹木制品、橡胶制品等传统产业稳步提升,彭月产业基地等平台建设形成规模,全县累计引进项目50个,建成投产24个,实际利用内资13.4亿元,201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30.8亿元,年均增长21%。建筑业发展势头强劲,培育发展国家一、二级建筑企业各5家,全县实现建筑业产值63.7亿元,年均增长26%。旅游发展持续升温。编制完成11个旅游综合规划和专项规划,廊桥、氡泉、乌岩岭等景区开发全面推进,发展二星级以上农家乐经营户38家、市级农家乐特色村2个,积极举办廊桥文化旅游节、“元宵节•百家宴”、“三月三”畲族风情节等旅游节庆活动,累计接待游客34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8亿元,分别年均增长26%、33%。金融信贷运行稳健,保险、信息产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第三产业持续较快发展。 ——过去五年,我县发展基础不断夯实,发展空间日益拓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推进,建成58省道改建工程、58省道至雅阳公路、52省道泰顺段改建工程,累计建成等级公路2014公里,创建文明样板路126.7公里,建成道路安保设施812.7公里,农村公路实现通村率、硬化率“双百”目标,成功构建“521交通圈”。泰一中迁建工程、110千伏月湖输变电工程、城关引供水工程、职教中心扩建工程等建成投入使用。龙丽温(泰)高速公路、交溪流域水电开发、泰顺抽水蓄能电站分别列入省、市重大建设项目前期计划。县城新城区开发加快推进,全面贯通新城大道,拉开乌岩岭路、廊桥大道、文祥大道等道路框架,建成高位水池、新城开关站等配套设施,大力推进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县科技文化中心、县公共卫生大楼、县电力调度大楼等项目建设,建成商住房40.4万平方米。深入实施“以镇带乡”战略,推进整乡、整村搬迁工程,全县累计建设下山移民点124个,下山搬迁6296户25480人。 ——过去五年,我县生态建设全面推进,城乡面貌日新月异。成功创建省级生态县、省级文明县城,累计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2个、省级生态乡镇33个。建成省市级示范村18个、整治村206个、乡镇连片整治项目3个。城关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投入使用,建成7个城镇污水处理厂、36个乡镇垃圾中转站,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处理率分别达到75%、90%。新增生态公益林面积35.9万亩,建成沿海防护林6.29万亩。加强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建设,我县被命名为“中国黄腹角雉之乡”。省级水电农村电气化县创建通过验收。深入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关并石材加工企业80家,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101家。累计完成节能改造技术项目42项,11家企业通过清洁生产审核验收,59家规模畜禽养殖场完成治理。预计“十一五”时期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7.4%,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分别削减36.6%、20.8%。 ——过去五年,我县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社会建设稳步推进。2007年以来,统筹资金6.8亿元,连续四年实施“十大民生实事工程”。完善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实现免费义务教育;加强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成功创建省级教育强县。城乡居民合作医疗参合人数达31.36万人;完成36家乡镇卫生院危旧房改造;3大类12项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综合达标率85%以上。规范“十小”行业经营单位2363家。省级农村药品“两网一规范”示范县创建通过达标验收。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列入“人类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5座廊桥和仕水矴步列入全国文物保护单位,我县被命名为“中国廊桥之乡”,中国廊桥博物园落户泰顺。实现广播电视“村村通”、“村村响”。设立科技创新专项基金,争取立项实施市级以上科技项目195项。建成体育健身苑点290个,创建省级体育强乡镇5个,承办省市级体育赛事21项。扎实抓好人口计生工作,低生育水平持续稳定。累计归集住房公积金5.27亿元,公积金覆盖面、受益面不断拓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实现最低生活保障应保尽保。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四项指标”全部实现下降。创建市级民主法治村17个,“五五”普法通过省市考核。努力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成功创建省级平安县。加强地质灾害治理,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建设,提升防灾减灾综合能力。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做好征兵、优抚安置、人民防空等工作。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文联、工商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重视老干部工作,保障妇女儿童权益,大力发展残疾人事业和慈善事业。认真做好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审计、统计、接待、供销、移民、气象、档案、地方志等工作。 ——过去五年,我县发展环境持续改善,服务水平较大提升。深入开展“转作风优环境”和“服务企业、服务基层”活动。自觉执行县人大常委会的决议、决定,及时向县政协通报工作情况,认真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81件、政协提案467件。推进“两集中、两到位”改革,行政许可事项办理时限缩减41.9%,规范清理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426项。建成网上审批系统和电子监察系统,设立乡镇便民服务中心34个。落实重要工作责任制,推行目标管理绩效考核机制,实施县领导包重点项目制度。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妥善处置各类突发公共事件。实行公共资源市场化配置,累计完成各类资源交易1877宗,交易额38.4亿元。加大违法违纪案件查办力度,开展工程建设领域突出问题和“小金库”专项治理。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一年来,我们着重抓好以下工作:一是致力抓好生态产业发展。编制完成廊桥--氡泉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可研报告,不断改善旅游基础设施,全面推进重点景区建设,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业。深化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全年新引进项目7个,实际到位内资3.8亿元,同比增长10.7%。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启动粮食生产功能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加强茶叶、猕猴桃等农业品牌培育,我县被评为“中国名茶之乡”。二是致力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县体育中心等项目主体工程建成,58省道至雪溪公路、黄桥至文成铜铃山公路、茶文化城、新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城关备用水源与生态引水综合利用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220千伏大安输变电工程等重大项目前期积极推进。三是致力抓好富民攻坚工作。加大下山移民、技能培训、来料加工、金融信贷等帮扶力度,深入推进“低收入农户奔小康工程”。对接省里三年特殊扶持政策,编制完成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三年规划和年度计划。四是致力抓好生态环境优化。不断深化生态县建设,完成11个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申报工作。大力推进珊溪库周环境污染治理,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强化环保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各项污染减排措施,全面完成“十一五”污染减排任务。五是致力抓好社会民生改善。10大类28项民生实事项目全面完成,改造农村危旧房2557户,解决5.5万人安全饮水问题,开工建设1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维修(重建)破旧校舍3.7万平方米。扎实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认真做好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工作。六是致力抓好发展思路谋划。认真开展重大课题研究,切实抓好“十二五”规划纲要、20个专项(区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编制工作。 各位代表,过去的五年是不平凡的五年,五年的发展成就来之不易、令人鼓舞,这是全县人民同心协力、顽强拼搏的结果,凝聚着大家的智慧、心血和汗水。在此,我代表县人民政府,向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向支持政府工作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群众团体、驻泰部队、武警官兵、离退休干部和社会各界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泰顺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回顾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发展中还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经济总量小、产业层次低等问题仍然突出,发展方式尚未实现有效转变,转型发展的任务艰巨;区位条件、交通条件仍然落后,重大项目建设受到诸多制约,节能减排的压力加剧;农民增收渠道不多,农村集体经济薄弱,低收入群体面广量多,实现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的任务加重;经济社会转型产生的不稳定因素增多,和谐社会建设压力加大;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改善民生任重道远;行政效能亟待提高,发展环境仍需优化,公共服务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更加有效的措施,努力加以克服和解决。 二、“十二五”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未来五年,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发展期,也是我们在新的起点上推动跨越发展、赶超发展的重要机遇期。展望“十二五”,经济全球化是大趋势,可持续发展是主旋律,调整转型是阶段性新特征。国家和省市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重视统筹城乡发展,更加重视群众增收致富,更加重视社会民生改善,为我们发挥优势加快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愈发突出的要素制约,不断加剧的区域竞争,日益增长的群众需求,也使我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严峻挑战。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以苦干实干的精神状态,以跨越超越的目标要求,以迎难破难的拼搏勇气,奋力开创泰顺“十二五”发展新局面。 “十二五”时期,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总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省委“两创”总战略,根据市委、市政府的部署要求和县委十二届十一次全会精神,坚持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努力实现生态文明走在前列,综合实力再上台阶,城乡建设跨出步伐,公共服务显著提升,改革开放纵深推进,着力把泰顺建设成为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型小康县,为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率每年达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执行市下达任务。 根据以上指导思想及目标要求,今后五年,我们将着重在以下五个方面取得新突破: (一)务求在生态家园打造上取得新突破。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优势,以“中国美好乡村”建设为目标,以“五城联创、六县联动”为载体,以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为要求,坚持县、乡(镇)、村三级联动,努力把泰顺建设成富裕文明、和谐优美的美好生态家园。按照党政主导、部门协作、群众参与的要求,全力推进国家级生态县、国家级卫生县城、省级示范文明县城、省级园林城市、省级森林城市创建,把县城打造成集生态宜居、休闲旅游、商贸服务为一体的温州西部生态型城市。全面推进“中国美好乡村”建设,以“乡乡生态、村村优美、家家创业、人人幸福”为要求,努力创建一批民富村强、文明和谐的精品村、示范村和重点村,创建一批独具文化特色、产业特色的特色村和专业村,示范和带动全县新农村建设,全面改善农村形象,提升群众生活品质。 (二)务求在发展平台构建上取得新突破。按照“大平台、大产业、大投入”的要求,以58省道产业带为主轴,全力构建产业发展战略平台。要着力打造旅游主业化发展平台,全面加快廊桥--氡泉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统筹推进央视影视城、温州氡泉生态山庄、环亚生态休闲度假村、泰顺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建设;积极推进飞云湖--乌岩岭湖泊及森林休闲旅游区、仕阳溪产业生态观光区等旅游区块建设。要着力打造工业生态化发展平台,坚持高标准定位、高起点规划,全面推进泰顺(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建设;以完善功能、集聚规模为重点,继续推进彭月产业基地建设;统筹推进罗阳生态工业园、司前竹木产业园、龟湖叶蜡石产业园等工业平台建设。要着力打造农业产业化发展平台,加快推进万峰、环飞云湖等现代农业综合区建设,大力发展一批特色优势农林基地,积极培育绿色餐桌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促进现代农业发展。 (三)务求在重大设施建设上取得新突破。牢固树立“项目经济”理念,坚持把扩大投资作为调结构、促发展的重要抓手,全面实施“十大建设工程”,计划完成投资175亿元,力争完成投资200亿元。围绕打造“411交通圈”目标,开工建设龙丽温(泰)高速公路、青文泰省道泰顺段、52省道至龟湖公路等项目,建成黄桥至文成铜铃山公路、58省道至雪溪公路、58省道至筱村公路、58省道至彭溪公路等项目,争取实施58省道、52省道一级公路改造,大力推进县道、乡道改造和农村联网公路建设,加快形成大交通网络体系。加强电力网络建设,建成220千伏大安输变电工程和110千伏新城输变电工程,深入推进农村电网改造。加快水电能源开发利用,启动建设交溪流域水电开发、泰顺抽水蓄能电站等项目。 (四)务求在中心城镇培育上取得新突破。对接温州现代化国际性大都市建设,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目标思路,优化全县人口区域布局。扎实推进城乡统筹综合改革,落实“1+12”政策,以“三分三改”为核心,促进各类要素向中心城镇集聚,增强城镇综合承载力和集聚辐射力。全面开展乡镇行政区划调整,切实优化城镇区域布局,着力构建以县城为核心、中心镇为主体框架的县域城镇空间体系。深入实施中心村镇培育工程,编制完善中心镇、中心村建设规划,尽快明确中心村镇布局和功能定位。推进县城新城区大投入、大开发、大建设,全面拉开主干道路框架,建成一批服务功能强、带动能力大的公共建设项目,建设一批高规格、上档次的精品住宅区,加快推进旧村改造、城郊结合部开发,尽快完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统筹推进老城区改造,促进新老城区协调发展,全面提升县城品位。 (五)务求在群众生活改善上取得新突破。把促进增收、改善民生作为政府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认真实施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三年规划”,至2013年,基本消除家庭人均纯收入2500元以下的农户,实现85%以上的低收入农户人均收入达到4000元以上;至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超过1万元。健全民生工作长效机制,全面组织实施“十大民生工程”,努力解决人民群众上学、看病、就业、住房等方面难题。全面推进省级教育现代化县、省级文化先进县、省级卫生强县、省级体育强县、省级计生优质服务先进县等创建活动,逐步形成布局合理、覆盖城乡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县城教育配套设施,实现“高中进城”目标。改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条件,提高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水平。继续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落实珊溪库周生产发展扶持政策,促进库周乡镇经济社会加快发展。 三、全力以赴做好“十二五”开局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工作对于顺利完成“十二五”目标任务意义重大。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财政总收入增长15%,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6%,固定资产投资率达6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重点做好七方面工作: (一)发展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全力推动旅游主业发展。围绕创建省级旅游经济强县目标,牢固树立“全县大景区”理念,以规划为引领,以项目为载体,以市场为导向,做好泉桥山水文章,做大旅游产业规模,做全旅游服务功能,全力打造浙闽地区著名的生态旅游目的地。加快推进廊桥--氡泉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建设,建成氡泉旅游文化休闲中心一期、玉龙山户外浴场等项目,全力做好央视影视城等项目前期工作。围绕AAAA景区创建标准,加快廊桥、氡泉、乌岩岭三大景区建设步伐。认真谋划飞云湖、九峰、南浦溪、天关山森林公园、三魁森林公园等景区景点开发。加大古道、古矴步、古村落、古民居、木偶戏、畲族文化、红色遗迹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积极开发休闲度假、农家餐饮、农业观光、果园采摘、自驾旅游、民俗观赏等休闲旅游产品。加强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规范旅游行业管理,提升旅游接待功能和服务水平。强化旅游宣传促销,完善区域合作机制,积极融入浙南闽北旅游发展圈。 努力壮大工业发展规模。完善彭月产业基地配套设施,加快月湖拓展区、富垟拓展区开发步伐,确保新开工、新投产项目各5个以上。加快泰顺(大安)生态科技创业园建设,开展土地平整工作,启动水、电、路等配套设施建设。认真筹建罗阳生态工业园、司前竹木产业园和龟湖叶蜡石产业园,积极开展规划编制、土地报批等前期工作。承接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依托“山海协作工程”等载体,加大招商选资力度,完成实际到位内资4亿元以上。制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加快中小企业投融资担保体系建设,加大对潜力型、成长型企业的扶持。通过技术改造、资产重组、品牌联合,扶持竹木制品、矿产加工、绿色食品和小水电等传统产业发展壮大。引导汽车配件、机械制造业等提升先进制造水平,延伸拓展产业链,形成规模效应。鼓励和培育发展风能、太阳能、电子元件等新兴产业。继续开展服务企业活动,完善落实扶企、惠企政策措施,帮助企业解决审批、建设等环节存在的问题。认真落实扶持建筑业发展政策,加快建设建筑业总部基地,把建筑业打造成我县重要支柱产业,积极创建“建筑强县”和“中国建筑之乡”。 加快特色生态农业发展。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布局,推广标准化、无公害生产技术,大力发展以绿色农业、有机农业、品牌农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前提下,发展和改造一批以茶叶、笋竹、油茶、猕猴桃、中药材、山地蔬菜、农家畜禽养殖等为重点的特色农业基地。深入实施“三杯香茶提质增效产业升级工程”,加强对“三杯香”证明商标、地理标志产品的管理和保护,加快推进茶叶示范基地、茶叶品牌建设,积极争创“三杯香”中国驰名商标,实现茶产业全面提升。继续实施“强龙兴农”、“兴林富民”工程,培育一批新型生产经营主体,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增强农业企业带动农户致富的能力。充分发挥林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林业经济。全面实施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示范县建设项目,完善“三位一体”基层农业公共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味美思生态养猪场、一鸣生态农业产业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做好绿色农产品交易中心前期工作。 (二)强化重大设施建设,加快城乡统筹发展进程 狠抓重点项目建设。全面推进“十大建设工程”,全年安排建设项目88个,其中续建26个、新建39个、前期23个,计划完成投资27.3亿元。建成县人民医院迁建工程、县科技文化中心、县体育中心、县电力调度大楼等项目;加快推进58省道至雪溪公路、黄桥至文成铜铃山公路、茶文化城、新城区九年一贯制学校、城关备用水源与生态引水综合利用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220千伏大安输变电工程、58省道至筱村公路、58省道至彭溪公路、雅阳至氡泉景区公路、52省道至乌岩岭景区公路、泰三中初中部迁建工程等项目;积极做好58省道一级公路改造、52省道一级公路改造、青文泰省道泰顺段、52省道至龟湖公路、交溪流域水电开发、泰顺抽水蓄能电站、城关引供水综合工程、中国廊桥博物园、温州氡泉生态山庄、环亚生态休闲度假村、泰顺旅游集散中心等项目前期工作。 全面推进新城开发。坚持按照“拉框架、强功能、上品位、树形象”的要求,全面掀起县城新城区新一轮开发热潮。严格实施新城区建设各项规划,提升城镇建设品位。加快推进文祥大道、廊桥大道、乌岩岭路等主干道路建设,建成一批公建项目和配套设施,加快新城国际大酒店、香洲大酒店等接待服务设施建设,启动总部经济园、规划展示馆(行政审批中心)、文祥湖节点护坡景观工程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万洋华府、新府公寓、鸿发•香江花园、康欣公寓二期等区块开发,建设一批生态小区、精品住宅区。统筹征地、拆迁安置等政策处理,有序推进川山洋、枫树梢、后山等旧村改造。不断完善教育、卫生、文化、金融、供电、市政等配套设施,加快人流、物流、商品、服务等要素集聚。 加强中心村镇建设。全面实施乡镇行政区划调整,理顺行政管理体制,加大财政、用地、项目支持,安排专项建设资金,努力培育和形成一批中心镇、中心村。坚持把“三分三改”贯穿于城乡统筹综合改革的全过程和各个方面,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以农房改造集聚建设为切入点,实施一批集中安置公寓项目,建设3至5个新农村社区试点。科学编制规划,谋划中心村的布局定位、人口集聚和综合配套,按照“强化中心村、弱化自然村、搬迁偏远村”的思路,结合下山移民工程,加快中心村人口集聚步伐。通过盘活资产、发展产业、土地整理等措施,努力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三)拓宽创业就业渠道,加快群众增收致富步伐 落实富民帮扶政策。全面实施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三年规划”,围绕“四大目标”,突出低收入农户增收重点,按照政策、项目、资金帮扶到户的要求,大力开展产业开发、培训就业、下山搬迁、基础建设、社会救助、区域协作、金融支持、社会关爱等八大行动计划。完善“百企(单位)联百村、千名干部扶千户”、“一乡一科技特派员”等帮扶机制,继续开展扶村帮户活动。以农村职业教育、劳动力技能培训、导游培训等为重点,深入实施“农民知识化工程”。大力发展来料加工业,全年实现产值5亿元、加工费1亿元以上。完善金融帮扶政策,继续开展“便农支付工程”,组建农信担保公司,实施扶贫小额贴息贷款,扶持18个村发展村级互助资金组织,支持农户创业就业。 实施重点帮扶项目。围绕增加农民收入、提升民生水平、增强内生功能三大任务,按照“资金随项目走”的要求,全面实施“三年规划”既定帮扶项目。统筹投入5亿元,大力实施6项扶贫开发类项目、14项产业发展类项目、13项公共服务类项目,新增就业岗位6000个以上,其中提供低收入农户就业岗位2500个以上;减少低收入农户集中村22个、低收入农户人口4900人以上。建立项目建设动态评估考核机制,加强项目建设动态考核管理,保障“三年规划”顺利实施。 (四)提升生态环境质量,全面建设生态美好家园 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编制实施“十二五”节能减排规划,落实产业准入要求,严格执行能耗评价、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实现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同比下降。完善环保基础设施,正常运行司前等7个集镇污水处理厂,建设15个生活垃圾分类堆肥处理设施。加强县城饮用水源地保护,建成城关饮用水源地水质自动监测站。开展生态环境修复,严格保护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水源涵养区等生态功能区。推进珊溪库周环境整治,搬迁紧靠水库的石材加工厂和规模畜禽养殖场。开展环保专项行动,继续打击取缔“十五小”、“新五小”企业,建立长效管理机制。 加强生态家园建设。全面启动“五城联创、六县联动”工作,分解落实创建目标和年度任务,建立健全县城综合执法机制。编制实施国家级生态县建设规划、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和国家级生态乡镇建设规划,积极申报创建国家级生态乡镇;全面开展生态文明试点县建设工作,创建生态文明村10个以上。编制实施“中国美好乡村”建设规划,创建美好乡村20个以上。深入实施“千百工程”,切实抓好35个整治村项目,完成乡镇连片整治项目1个;开展49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深入开展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绿色创建”活动。积极开展清洁家园、清洁河流、清洁道路等“三大清洁行动”。 加强生态文化培育。广泛开展生态文明进村居、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家庭等“五进”活动,普及生态知识,弘扬生态文化,牢固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理念。大力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科学的消费方式和先进的生产方式,使“低碳减排•绿色生活”理念深入人心。突出泰顺文化元素,积极开展58省道“文化公路”创建。加强“中国廊桥文化”的研究、传承和保护,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大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积极举办各种旅游文化节庆活动。 (五)加快民生事业发展,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巩固教育创强成果,加快发展学前教育,提升职业教育办学水平,重视成人教育发展,扶持民办学校做优做强;建立健全普通高中学生、困难家庭幼儿入学资助制度,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问题。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完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强县级医院内涵建设,开展乡镇卫生院标准化创建,完善村卫生室设施。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村文化活动室和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点建设,继续开展送戏、送电影、送图书活动,促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加快城乡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积极创建省市级体育强乡镇。推进自主创新能力提升行动计划,建立茶叶研发中心;建成城关地震台馆,完善地震知识普及和群测群防体系。加快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支持民办养老机构建设。做好住房公积金扩面工作,不断完善住房保障体系。认真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深入实施人口计生“强基创优工程”,狠抓孕前管理服务、出生人口性别比整治、流动人口管理等重难点工作,提高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水平。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深入推进综治网格化管理和“双联双带”活动,夯实维稳工作基础。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加强应急管理体系建设,提高基层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活动,完善视频监控网络等物防技防设施。编制实施“六五”普法规划,加强司法救助、社区矫正等工作。深入开展无邪教县创建活动,维护宗教领域和谐稳定。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治理,防范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加大工资集体协商力度,积极创建劳动关系和谐企业。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确保人民群众饮食用药安全。重视抓好地质灾害、水土流失和小流域治理,认真做好防汛抗旱、森林消防、气候灾害预防、动植物疫病防控等工作。 全力办好民生实事。实施年度“十大民生工程”:一是实施学前教育建设工程。开工建设4所建制镇公办幼儿园,开展前期3所;支持民办幼儿园建设。二是实施农村安全饮用水工程。新建农村饮用水项目34个,改善4.8万人饮用水条件。三是实施城乡居民住房保障工程。完成农村住房改造2000户、危旧房改造2400户;完成经济适用住房续建工程;启动农民廉租住房建设前期工作。四是实施农民健康工程。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提高至340元,参合率达90%以上;新建体育健身苑点30个;建立农产品速测点10个;建成“120”急救指挥中心。五是实施农民增收工程。开展技能培训5300人次、新增转移就业2000人以上;建设规模来料加工点15个以上;培育农家乐特色村2个,发展示范性农家乐5家以上;发展和改造提升农业、林业特色基地2万亩以上;创建充分就业村(社区)60%以上;扶持120个经济薄弱村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基本消除万元以下集体经济薄弱村。六是实施城乡文明提升工程。加强城关公园建设,实施标准化公园改造1座;启动城关森林公园建设;新增县城绿化面积2万平方米;完成罗阳综合市场改造提升;新增县城停车位300个以上;开工扩建殡仪馆,建设生态公墓3000穴,减免城乡居民基本丧葬费。七是实施特殊群体社会关爱工程。开工建设县残疾人综合服务中心;实行重度残疾人居家安养或集中供养410人以上;免费帮助550名贫困残疾人得到不同程度的康复;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兴建(扩建)2个片区中心敬老院,新增床位400张。八是实施生态移民小区建设工程。新建续建下山移民点30个,迁移农民1128户5000人以上;实施2处地质灾害点治理,免费为农民建房进行地质灾害评估。九是实施广播电视有线网络数字化工程。完成2万户以上有线数字电视转换。十是实施特困户结对帮扶工程。开展100个村、2000户低收入农户、100户特困职工结对帮扶。 (六)加大改革开放力度,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结合行政区划调整,探索推进扩权强镇改革,激发中心镇发展活力。以新一轮机构改革为契机,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深化审批制度改革,完善便民服务机制,推行投资项目并联审批、后备干部代办项目等制度。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序推进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交易制度、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和农村宅基地置换工作。推进财税体制改革,不断健全公共财政体系。 构筑内外联动格局。坚持实施“走出去、引进来”战略,主动接轨长三角、对接海西区,加强产业、项目、市场及道路交通等方面合作,拓展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优化招商选资模式,提高利用外资水平。努力发展外向型经济,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申报自营出口权。积极推动内外泰顺人互动发展,引导组织更多的农民外出创业,鼓励更多的在外人士回乡投资、回报家乡;充分发挥商会、联谊会作用,依托在外泰顺人兴办的各类专业市场,推动泰顺产品、泰顺品牌走向国内外市场。 强化发展要素保障。结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优先保障重点项目、民生工程等用地需求;盘活山坡地资源,推进低丘缓坡综合开发利用;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用地指标;开展土地整理和耕地开垦,做好转而未供土地清理工作。积极搭建投融资平台,保证基本建设资金的良性循环;加强银企银项合作,积极争取政策性金融贷款扶持;严格项目概算管理,加强标前审价和标后监管工作。强化人才智力保障,加大优秀适用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强化政策处理工作,保障重点建设顺利启动和快速推进。 (七)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着力打造实干政府。牢固树立责任意识和服务意识,始终保持奋发向上的精神状态,大兴求真务实、真抓实干之风,千方百计想实招、干实事、求实效,以务实的作风、优异的成绩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大力开展“互看互学互比”活动,积极推行“一线工作法”、“工作成果倒逼法”,形成你追我赶、争先创优的浓厚氛围。坚持以民为本,牢记富民强县重任,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竭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着力打造创新政府。以解放思想为强大武器,破除固步自封、因循守旧的陈旧观念,树立敢闯敢试、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克服畏缩不前、望难却步的畏难情绪,树立勇往直前、知难而进的创业思想。要把握规律性、富有创造性、体现时代性,直面困难、敢于突破、善于攻坚,积极主动、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推进政府管理创新、服务创新,改进和完善办事机制、办事程序、办事方法,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不断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着力打造阳光政府。自觉接受人大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自觉接受群众监督、社会监督和舆论监督,确保行政权力依法公正行使。建立健全公众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定相结合的行政决策机制。加强行政执法监督,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努力提高政府工作规范化、法制化水平。突出抓好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从源头上防范和减少腐败的发生。努力控制公务开支,降低行政运行成本,把节省下来的资金用于发展最需要、群众最受益的地方。 各位代表,新一轮大发展的机遇已经到来,蓝图已经绘就。我们正处在一个崭新的起点上,唯有倾注全部的热情与心血,才能担当起时代重任,才能不辜负人民重托。让我们在中共泰顺县委的坚强领导下,解放思想,开拓创新,凝心聚力,扎实工作,为建设宜居宜游宜业的生态型小康县而努力奋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