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泰顺 > 泰顺概览 > 泰顺历史

中共泰顺历史简介

发布日期:2011-05-16 10:11:56 浏览次数: 来源: 县委组织部 字体:[ ]

  在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在党的发祥地上海,有两位泰顺籍的青年学生就读于上海大学。这所大学是共产党参与创办的第一所革命学校,马列主义在这里悄然传播。受其影响,泰顺籍学生林秉权于1923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另一位学生李铭则于1925年“五卅运动”后入党。他们先后返回家乡泰顺宣传革命思想,使泰顺县成为浙南地区传播与接受马列主义较早的县之一。
  1930年春,泰顺农民被迫自发起来反抗国民党当局的统治,爆发了一场以泗溪农民为主的武装暴动。此后,动荡的社会局势和旧社会无法忍受的压迫和剥削制度,促使泰顺人民更容易地接受共产党所倡导的革命思想。许多人积极投身于共产党领导的革命事业之中。
  1931年初,与泰顺毗邻的闽东地区的革命活动已全面铺开。4月,中共福安县委书记马立峰委派王陶生来泰顺开展革命活动。主要任务是发展贫农小组,建立秘密农会,宣传革命思想,培养革命骨干,为以后在泰顺开展革命活动打好基础。
  泗溪农民暴动失败后逃往闽东避难的农民领导人曾官遇、曾清连于1932年初走上了共产党领导的革命道路。曾清连还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34年2月,闽东工农兵代表大会在柏柱洋召开,正式成立了闽东苏维埃政府,曾清连当选为军事委员。同年11月,曾清连等人在福安市楼下村遭敌包围。在突围战斗中,曾清连壮烈牺牲,时年38岁。曾清连是当时泰顺籍农民走出县界在外地参加革命者的杰出代表。
  1935年初,闽东苏区继续向泰顺发展。4月,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进入泰顺。挺进师以闽东特委开辟的根据地为依托,扎根于浙闽边界的泰顺、福鼎、苍南、文成一带开展游击战争,创建游击根据地。特别是1935年11月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在泰顺九峰乡白柯塆村正式成立后,游击根据地内的党组织迅速发展,政权组织普遍建立,一些地方还实行了土地革命,浙南革命根据地的地位得以确立并稳固发展。这块红色区域是当时中国南方各省三年游击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泰顺革命根据地自闽东党开始向泰顺发展至最后遭到国民党的大规模破坏历时三年。是在中央红军进行长征,南方老苏区已经失陷,转入三年游击战争,且地方党组织和红军队伍基本上与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凭着它特定的历史与地理条件和领导人正确的斗争策略发展起来的。泰顺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闽东苏区的坚持和浙南革命根据地的创立、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6年3月中旬,中共浙南特别区委员会在泰顺县九峰乡小南山村成立,郑宗玉为浙南特委书记。
  1936年冬,国内政治形势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蒋介石为了对付南方红军游击队,加紧策划对红军的“围剿”。他任命刘建绪接任闽赣浙皖四省边区公署主任,纠集正规军6个师、两个独立旅,还有四省的部分保安团队,共十万余人。大部分兵力部署在浙赣铁路以南、瓯江流域和浙闽边境。
  1937年1月底,刘英、粟裕率领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机关和挺进师部队在泰顺峰文乡峰文村大力训练干部,深入广泛地发动群众。为了扩大政治影响,粉碎敌人的“围剿”计划,刘英、粟裕还决定在峰文整编部队,重建红十九师。
  红十九师组建后的第六天,敌人就来进攻峰文。
  发生在1937年2月5日至7日的泰顺峰文战斗,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在闽浙边与敌作战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斗。此仗双方投入的兵力较多。红军挺进师和新编红十九师1100多人;国民党军有浙保二、三团和八十师的一个团共3000多人。这一战斗的胜利对振奋浙南革命者的斗志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当年苏联《红星报》曾报导过峰文大战的消息。
  1937年1月,国民党军向泰顺革命根据地发起进攻。挺进师部队和地方游击队在根据地群众的支持下展开了反“围剿”斗争。由于敌众我寡,挺进师只好于3月份全力突围,离开了泰顺。敌兵随后占领了泰顺的各大村庄,筑起了284个碉堡把关守口,实行移民并村,以十条“杀无赦”的政令对付泰顺人民。在这种严峻的形势下,泰顺革命根据地陷落敌手。泰顺军民转入反“清乡”斗争,直至浙南国共和谈成功。
  泰顺军民的反“清剿”斗争历时八个月,泰顺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
  为了跳出敌人的包围圈,1937年2月下旬,刘英在泰顺县松垟乡天门下村牛童往的一户茅草屋里,召开了省委紧急扩大会议,与会者20多人。会议认真分析了当前的局势。针对敌人的“大拉网”战术,红军决定在战术上采取与敌人相向对进、易地而战的打法;战略上,部队采取“化整为零”的方针,以连为单位,转到敌人的侧翼和后方打游击,或到敌人不大注意的地方隐蔽起来。牛童往会议及时正确地改变了红军的斗争策略,对保护红军的自身实力和取得反“围剿”斗争的胜利具有决定性的历史意义。
为实现中共中央“团结抗日”的主张,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红军挺进师在反“围剿”斗争的同时,根据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政策,在政治上和浙江国民党当局开展了一系列的斗争。
  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书记刘英于1937年3月中旬率省委机关干部在泰顺县九峰乡山后村活动时,就亲自起草了20多封《快邮代电》交给共青团瑞平泰中心县委书记陈辉分发各处,向国民党官兵宣传抗日,呼吁其停止内战、一致对外。1937年3月25日,闽浙边临时省委和省军区又给国民党闽浙皖赣四省边区绥靖公署主任刘建绪、浙江省政府主席朱家骅、福建省政府主席陈仪等发了《快邮代电》,呼吁国民党当局应以民族利益为重,派代表与中共谈判。一个月后,国民党当局派代表到温州,并在报纸上披露愿与中共方面和谈。5月7日,国共双方代表在平阳山门畴溪小学会谈。由于国民党当局所提的条件很苛刻,没有取得一致意见。数日后,蒋介石给刘建绪“停抚进剿”的手令,谈判遂告破裂。5月间,闽浙边临时省委发出《为团结御侮共赴国难以及和平谈判破裂告各界人士书》;6月份又发出《呼吁各界人士要求当局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宣言》。卢沟桥事变的第三天,国民党当局派四省“剿共”总指挥部党政处主任邓讱来温与中共浙江党组织谈判。8月24日,闽浙边临时省委派吴毓、黄耕夫和陈铁军为代表前往温州,在温州申江旅馆与国民党当局达成合作抗日的协议。协议签订后,闽浙边临时省委发布《中国人民抗日红军闽浙军区司令部通知》,要求各部队迅速集中,以期早日实现对日直接作战。但国民党方面没有及时将和谈结果通知各县和当地驻军,致使红军的行动仍然发生困难,未能在商定的期限集中。9月16日,刘英在平阳山门会见了刘建绪的代表,重新商定红军集中地点改为平阳山门,集中期限延迟到10月1日。
  虽经一番曲折,坚持在泰顺及边区的60多名干部和红军伤员都按时赶到山门集中。不久,刘英又派张文碧到浙西南寻找挺进师师长粟裕及其部队,集中了近80名战士赶赴平阳山门。10月份,已集中的红军战士达三四百人。部队番号按和谈协议改为国民革命军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粟裕任队长,刘英任政委,准备开赴抗日前线。这时,抗日游击总队一边抓紧时间进行军事政治训练,创办了闽浙边抗日救亡干部学校,提高指战员的军事政治水平;一边积极吸收新战士,扩大队伍。泰顺月湖乡柘下村就有十多人前往参军。
  抗日战争时期和解放战争初期,浙闽边区泰顺、福鼎、鼎平三县是浙南基本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依当时的行政区划,其范围大致为泰顺县东部、中部,福鼎县北部和平阳县(今苍南县)南部。1940年后,浙南国民党顽固派肆意破坏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妄图以武装“清剿”达到其消灭浙闽边区党组织的反动目的。为了避免与削弱国民党顽固派的进攻,保存有生力量,这一地区的党组织于1940年10月开始执行党中央制定的关于国统区党组织实行“隐蔽精干”方针的指示。经过长达6年的艰苦顽强斗争,至1946年10月“隐蔽精干”阶段结束时,泰顺、福鼎、鼎平三县仍然保存了200多名干部和党员,以及相当数量的武器,从而为实行“巩固发展党的力量”的新方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抗日战争胜利后,浙闽边区及泰顺的党员干部继续分散隐蔽。1946年6月,蒋介石公然撕毁停战协定和政协决议,发动了全面内战。10月,中共浙南特委根据华中分局的指示,提出以“巩固发展党的力量”新方针代替“隐蔽精干”方针。11月,恢复了中共浙闽边区委及泰顺、福鼎、鼎平三个县委。在泰顺县委的领导下,各区委积极恢复老区,开辟新区。为了进一步开展武装斗争,特委和边区委于1947年7月组建了浙南第三县队。县队在泰顺和外围地区积极打击敌人,不断壮大自己,成为解放战争时期泰顺境内最主要的武装力量。1948年3月福船战斗后,泰顺国民党的反动力量已显得软弱无力。浙南第三县队的武装斗争转向主动进攻阶段。泰顺乡村的一些反动据点被相继拔除。
  在开展武装斗争的同时,泰顺游击区的群众运动也开展得有声有色。基层党组织和农会、妇联会、基干民兵队普遍建立起来。这些组织在农村开展的“六抗”运动,大大激发了群众的斗争热情和革命信心,从而促进了根据地内党的建设。1947年底,一批知识青年自上海、南京、温州等城市来到泰顺游击根据地,以满腔热情投身革命。1948年,浙闽边区在泰顺举办了青训班和党训班,培养了大批地方干部,使泰顺游击根据地内的革命力量呈现出蓬勃生机。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取得伟大胜利,震撼了全世界。毛泽东适时发出“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鼓舞了全国人民,推动了根据地的革命斗争。全国形势已经发生了根本的变化。2月初,中共浙南地委书记兼浙南游击纵队司令员龙跃发出指示,要求浙闽边区和青景丽地区的武装队伍加强训练,抓住有利时机打主动战,打规模较大的歼灭战。同时攻下一两个县城,取得攻坚战的经验,为整个浙南的解放奠定基础。
  2月17日,浙南游击纵队第一支队和浙南第二、第三县队等部联合攻打并占领泰顺县城。次日我军主动撤出。22日,又在南山岭头全歼援敌国民党浙江保安团一个加强营,取得了空前的胜利。4月14日,浙南第三县队攻打洲边村,拔除了国民党在泰顺乡村中的最后一个反动据点。
  4月2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突破国民党军队的长江防线,挥师南下。22日,浙南地委发表《迎接解放军渡江南进宣言》,号召浙南全体共产党员、部队指战员和各阶层人民一致行动起来,坚决消灭浙南一切残余的国民党部队,彻底推翻国民党的反动政权。为了配合解放军主力南进作战,中共浙南地委和游击纵队司令部积极准备解放温州。这时,国民党温州专员兼保安司令叶芳已通过民主人士向浙南地委表示起义意愿。浙南各县国民党守军胆战心惊。5月1日,困守孤城的国民党泰顺县长弃城逃跑。残部向青景丽县泰北区委投诚。5月3日,泰顺县城和平解放。泰顺人民从此结束了国民党长达22年的反动统治,在党的领导下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