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01008003011049/2017-54509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县乌岩岭管理局
  • 成文日期:
  • 2017-10-23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二五”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工作思路及2017年重点工作

发布日期: 2017- 10- 23 14 : 23 浏览次数: 字体:[ ]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十二五”工作总结和今后五年工作思路及2017年重点工作



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浙江省泰顺县西北部,属洞宫山脉,西与福建省的寿宁、福安接壤,北与本省文成、景宁县相邻。1959年始建国营乌岩岭林场,1975年设立省级自然保护区,1994年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保护区由南北两块不相连的区域组成,总面积18861.5公顷,其中集体林面积17405.2公顷,占总面积的92.28%,涉及1个国有林场、7个乡村林场和5个乡镇15个行政村,辖区居民11310人。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我国特产珍禽、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黄腹角雉及典型的中亚热带森林生态系统。全区已查明的有种子植物1863种,有脊椎动物342种,分别占浙江省植物种类的50%和动物种类的53%,是我国特产珍禽黄腹角雉的唯一保种基地和重要的天然“生物基因库”。

一、“十二五”期间主要工作成效

多年来,乌岩岭保护区紧紧围绕“立足保护、适度开发”的工作方针,以建设“示范保护区、和谐保护区和生态旅游精品区”为目标,全面推进基础设施、资源管护、科研宣教、社区共管和生态旅游等各项工作,保护区建设和发展逐步走向了规范化发展的轨道。连续七年被评为保护区规范化管理优秀单位。

(一)强化建设,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十二五”以来,共投入各类建设资金2亿多元,完成保护区生产管理用房、黄腹角雉主题馆、森林防火远程监控系统和黄腹角雉半野生饲养场、野生动物救助中心等建设,完成碑牌、黄桥、洋溪等基层保护站站点维修,完成对保护区外围及核心区界、缓冲区界牌、界桩的设置;强化交通设施建设,黄桥保护站至文成铜铃山公路、金竹坑至乌岩岭段拓宽工程先后建成通车,52省道至乌岩岭通区公路动工建设,上芳香保护点森林消防通道实现全面硬化,建成森林游步道7.5公里,维护巡护步道12.5公里。

(二)强化保护,资源管理逐步规范。一是加强依法行政,先后出台了《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暂行)》、《乌岩岭保护区森林消防应急预案》、《乌岩岭保护区资源巡护办法》等规范性文件;二是加强资源管护力量建设,组建了碑排、黄桥、洋溪三个集体林区保护站,充实人员力量,实现无盲区巡护;三是加强资源破坏查处力度,几年来,共查处大小案件30多起,通过教育与查处相结合,提高公众对破坏资源的违法震慑力,破坏资源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四是强化森林消防,组建了25人专业消防队伍,制订《乌岩岭保护区森林消防应急预案》,明确涉区各方的消防职责,建设森林视频监控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森林消防安全,加强消防装备,设置专门消防储备库,强化消防宣传,落实消防巡查,提高公众森林消防意识,实现39年未发生森林火灾。

(三)强化研究,科研监测成果显著。与有关院校、科研院所进行合作,基本掌握黄腹角雉人工繁育技术,人工繁育数量达40余只,为壮大黄腹角雉种群迈出坚实的一步;组织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完成9公顷 “中国.乌岩岭生物多样性研究基地”建设,全面开展生物多样性研究工作;积极开展黄腹角雉等国家重点保护动物野外监测和黄腹角雉栖息地改造等工作;完成乌岩岭生物资源调查,拍摄到黄腹角雉、黑麂、白鹇、苏门羚等珍稀野生动物的原生态照片视频1万余张(个),建立资源数据库;编辑出版《浙江乌岩岭昆虫及其森林健康评价》、《乌岩岭自然保护区志》等重要文献资料;

(四)强化发展,生态旅游全面起步。按照“立足保护,适当开发”的原则,制定出台了《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总体规划》,提出了建设“以生态环境教育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精品区”为目标和“登温州之巅、寻飞云江源、探原始森林、赏黄腹角雉”为定位的发展思路。目前,投资350万元的黄腹角雉主题馆(宣教中心)建成并进入室内装修布展,投入1500万元,完成游客中心、旅游厕所、生态停车场、生态游步道建设,2015年通过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评审。

(五)强化共建,社区关系趋向和谐。加强与社区共建共享,主动走进社区,充分听取社区群众意见和建议,协调解决民生问题,“十二五”以来,共落实社区帮扶资金75万元,帮助建成21公里社区康庄公路。将保护区范围内的集体林全面纳入公益林管理,完成11.4万亩的集体林租赁,同时争取到地方政府的支持,每年县财政安排近60万元的资金,用于集体林经济补偿。实施保护区生态移民工程,切实解决社区居民发展问题。

二、今后五年工作思路及2017年重点工作

按照“十三五”规划纲要目标要求,加强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加大资源保护力度,深入推进生态建设。

(一)全面推进保护区规范化建设管理。按照保护区规范化建设要求,抓好保护区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保护设施,全面完成生产管理用房、宣教中心等工程建设,进一步改善保护条件,提升保护和管理水平。

(二)全面加强资源管护能力。完善资源管护网络建设,完成保护区二期视频监控系统建设,建立乌岩岭自然保护区三维地理信息服务平台,提高保护区信息化水平;加强打击破坏野生动植物违法行为力度,切实解决保护区内社区居民拥有猎枪及在区内打猎问题;继续做好确标立界工作,明确保护区界线;加强森林消防宣传,严格落实森林消防值班制度,完善消防物资储备,确保资源安全。

(三)进一步提升科研宣教水平。加强与科研院校合作,开展生物本底资源调查和保护区资源调查,建立电子信息数据库,实现保护区资源管理信息化;加强科研监测项目,充分发挥新媒体作用,加大对外宣传,提升乌岩岭知名度和美誉度。

(四)着力改善社区民生问题。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妥善处理好资源保护与社区群众生产生活关系,加快实施保护区生态移民、集体林租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人工针叶林阔叶化改造等工作,积极解决社区村庄因资源保护而经济发展滞后的问题。


(此件公开发布)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