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委农办(农业局)2016年工作总结和2017年工作思路(县委办) |
2016年,我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市相关部门的关心支持下,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核心,大力发展生态高效农业,积极培育农业品牌,打造精品农业示范园,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增强农业发展活力,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一、全年工作开展情况 (一)农业产业稳步发展。一是粮食生产总体稳定,单产有所下降。今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12.21万亩,平均单产360.6公斤/亩,总产4.40万吨,比去年播种面积12.18万亩、总产4.48万吨分别增加0.25%和减少1.79%。受“莫兰帝”强台风危害,造成粮食作物(特别是水稻)单产有所减产,通过狠抓抛荒田复垦,鼓励旱粮种植,使得播种面积基本保持平衡。建成1个省级旱粮(甘薯)高产创建基地,16个旱粮生产示范基地均已通过专家组认定;完成40个粮食生产功能区,面积9054亩建成区验收认定工作;2015年省级高产优质旱粮生产示范基地顺利通过验收。2016年度省级高产优质旱粮生产示范基地工程建设已完成90%。二是支柱产业健康发展。今年中药材面积达到23790亩,比上年增加530亩,总产量7701吨,产值7928万元。主要种植品种有薏苡11500亩、黄栀子6330亩、太子参2200亩、金银花1100亩、西红花520亩、铁皮石斛160亩、覆盆子480亩和厚朴、浙贝母、元胡、麦冬、温郁金等1500亩。野生驯化成功的品种有部分铁皮石斛和金线莲。茶叶产量有所增加,总产量3215吨比年3049吨增5.4%,总产值33060万元比上年的 30755万元增7.5%。加强蔬菜基地建设和技术推广,推进山地蔬菜产业化发展。全县蔬菜播种面积73880亩,总产量7.15万吨,总产值1.9亿元。其中山地蔬菜种植面积3.31万亩,大棚蔬菜种植面积0.5万亩。三是畜牧业加快转型升级。今年我县生猪存栏3.76万头,出栏4.93万头;家禽存栏38.74万羽,出栏103.41万羽;羊存栏7630头,出栏11700头;奶牛存栏1477头,产奶量6515吨。完成“泰顺县一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泰顺县苏扬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等6家美丽生态牧场示范创建,并通过市级验收。其中泰顺县一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被列为全省美丽生态牧场的示范场。完成中央财政畜禽标准化养殖项目、美丽生态牧场创建项目和特别扶持畜牧业类项目。其中6家美丽生态牧场创建项目、6家特别扶持畜牧业类项目已通过验收。 (二)重点农业项目建设有序开展。一是全面完成我县3个温州市农业主导产业项目建设,其中农业项目2个,林业项目1个,分别是泰顺县标准化生态农牧产业园区建设项目,建设主体为浙江味美思农牧业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为1766万元,泰顺县一鸣生态美丽农庄建设,建设主体为泰顺县一鸣生态农业有限公司,计划总投资为1352万元;泰顺县市级油茶主导产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主体为温州瑞雪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总投资为1222.96万元。二是完成《泰顺县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三年规划特扶现代农业园区》(第二轮)18个项目建设,总投资达1740万元,其中2016年度项目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1060亩,改造新建茶厂4座1800平方米,并支持基地水、电、路、保鲜、储藏、加工等设施装备建设。三是完成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建设,完成2014-2105年度立项的6个省级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项目建设,总投资达600多万,建设标准化示范基地1200亩。 (三)龙头企业培育得到有效加强。加强省、市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认定和监测工作。目前,我县被认定为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6家,市级农业企业21家。根据《浙江省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认定和运行监测管理暂行办法》,《温州市“百龙工程”农业龙头企业认定管理暂行办法》,加强对省、市级“百龙”农业龙头企业动态监测管理,实行优胜劣汰,其中2016年推荐市里并新认定市级“百龙”农业龙头企业2家。 (四)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巩固。一是创建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部署组织开展了“三大一严”专项行动、杨梅生产与质量安全专项整治行动、G20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加大了茶叶、蔬菜、水果抽检力度等。全面推进“三品一标”认证和标准化生产。全年无公害整体认证4家,新认证合作社5家,复查换证4家,绿色年检2家。建立县级农业标准化基地项目7个。2016年全县无公害认证率达55.64%,种植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4.1%,畜牧业标准化生产程度达65.02%。加强检测监管,完善追溯机制。建立抽检和自检相结合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网络,2016年全县开展速测10867批次,检测合格率99.19%。全年完成定量检测省级157批次、市级127批次、县级401批次,定量检验合格率98%以上。通过省四部门联合发文成功创建了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二是加强植物疫病安全监管。通过开具农业植物检疫要求书调入种子29批次,计29604.7公斤。其中水稻种子省内调入8批次14800公斤,省外调入2批次3150公斤;黑麦草种子调入 1批次4540公斤,紫云英种子调入1批次6000公斤,西瓜种子调入3批次31公斤,蔬菜、玉米、鲜食大豆种子等调入14批次1083.7公斤。加强有害生物的疫情监测。全县设立红火蚁监测点3个、监测面积450亩,葡萄根瘤蚜监测点3个、监测面积600亩,梨树疫病监测点5个、监测面积800亩,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监测点1个、面积30亩,加拿大一技黄花监测点3个、面积450亩。三是强化动物疫情防控。围绕“应免尽免,不留空档”的工作目标,做到“乡不漏村、村不漏户、户不漏畜、畜不漏针”,全年共完成免疫注射禽流感疫苗79.25万ml,猪口蹄疫疫苗25.45万ml,牛羊口蹄疫疫苗5.32万ml,猪蓝耳病疫苗9.6万ml,分别完成全年免疫计划的101.781%、100.23%、100.95%、113.1%。 (五)扶贫开发工作亮点纷呈。一是深入开展产业扶贫和金融帮扶。加大对低收入农户和扶贫重点村发展特色主导产业的帮扶力度,加快促进低收入农户和扶贫重点村“造血”增收。下发了年度扶贫项目申报文件和项目竞争性分配工作方案。2016年下达产业扶贫资金1074万元,涉及183个项目;继续加大扶贫小额贴息力度。积极与中国人民银行泰顺支行协作,协助其出台《泰顺县2016年度金融扶贫工作实施方案》,推动我县金融服务到村到户到人。二是积极开展各级结对帮扶工作。继续推进我县新一轮52个省级扶贫重点村结对帮扶工作,每年为每个结对村提供不少于5万元的帮扶资金。与省纪委、省地税等7家省级挂钩结对单位对接沟通,筹备来泰召开结对帮扶工作。向市扶贫办上报百企结百村15个,积极与各级结对帮扶团对接落实帮扶资金。截至目前,省级到位资金789万,市级位资金460万元。积极开展雨露计划补助工作。完成2016年度农民大学生招生2名,实施2016年雨露计划对627名低收入农户子女,给予每生每学年3000元的助学补助,最大限度减轻低收入农户家庭生活成本负担。三是完善扶贫工作机制。一方面出台扶贫责任捆绑制。出台《泰顺县关于实行精准扶贫责任捆绑制度的通知》,对县属有关单位、乡镇、行政村及其主要负责人、分管负责人、驻村指导员、村干部、具体经办人具体责任捆绑内容和限制内容做了详细分类规定,为全力推进精准扶贫工作提供制度保障。另一方面出台县级扶贫资金管理办法。出台《泰顺县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项目管理办法》,以制度规范项目管理。明确有关项目资金按照因素法或竞争性分配的方式分配下达。对各类扶贫项目从项目申报、实施、调整、验收到资金报账等内容做了详细规定。 (六)农村体制改革持续深化。一是加快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工作。2016年泰顺县共有291个村开展确权工作,开展率97%,其中全县已完成58645户承包方调查,完成率76%;完成承包地测绘40897户,完成率53%;完成实测承包地面积91731.7亩,实测地块原合同面积70199.6亩,完成率55%;完成审核公示40个村,完成率13%。完成鉴证宗数103宗,完成率206%;交易金额9668万元,完成率193%;完成经营性资产进市场交易1个村。二是深化农村扶贫资金互助组织建设。积极推进低收入农户赠(配)股工作,通过提取一定比例财政扶贫资金量化至低收入农户,全面落实会员分红制度,确保低收入农户会员每年享受固定分红。截至目前共有21家扶贫资金互助会通过赠股配股,将139户低收入农户吸收为会员,赠(配)股总金额12.24万元,其中赠股97户9.7万元(每户1000元),配股42户2.54万元。三是以创建省级“三位一体”改革推进县为契机,推进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建设。我县坚持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相结合,深化供销合作社和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体制改革,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截至目前,乡镇农合联选举工作已全部完成,相关登记注册手续正在办理。 (七)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取得成效。一是深入开展化肥减量增效工程。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面积16.07万亩,减少不合理施肥量(折纯)101.42吨,累计节本增收1536.14万元,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完成茶叶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方建设4个、水稻测土配方施肥示范方6个。落实测土配方施肥整建制推进示范村7个,设立地力定位监测点2个,布置肥效试验、校正试验等6个。二是开展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根据《浙江省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制定了泰顺县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三年行动计划(2015-2017)。全县完成永久基本农田13个农田土壤污染常规监测点和农业“两区”规划内3个农田土壤污染综合监测点落实。三是新科技推动产业升级。投入100万元,开展智慧农业项目第二期实施工作;加快农业领域“机器换人”步伐,进一步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今年我县新增补贴农机具1245台套,其中小型耕作机械639台、茶叶机械398台、植保机械184台、修剪机械16 台、收割机4台、碾米机4台,首次引进1台植保无人机。 (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强势攻坚。一是加强组织,细化责任落实。延续去年成立的以县长为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农办主任兼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的农村污水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同时,成立农村生活污水技术指导组,由分管副县长为组长,各相关部门技术骨干为成员,加强对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技术指导、咨询服务、评审论证等工作。二是围绕目标,加快项目推进。健全绩效评估考核机制,实行“一周一监督、一月一通报、一季一点评”制度,着力形成进度倒逼、责任倒逼的工作推进机制。2016年我县完成图纸设计65个村,完成率100%;开工建设村65个,开工率100%;基本完工村65个,完工率100%,完成已建项目验收122个村。 (九)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一是全力打造美丽乡村 。投入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2000万元(整合资金6000万元),创建“廊桥氡泉休闲养生线”精品线路1条(泗溪镇-雅阳镇沿线);开展泗溪镇整乡整镇创建;创建美丽乡村精品示范提升村2个,农旅结合试点村1个、美丽乡村综合体试点1个,精品村(特色村)9个。二是积极打造历史文化村落。新建、续建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利用项目15个,开展不可移动文物点修缮18个。按照“修旧如旧”、“修古如古”原则,深入挖掘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做到保护和利用相结合,大力发展文化休闲旅游业。完成村尾村、洲滨村等5个村保护利用修缮及验收工作;全面推进和平村、上交洋村等6个村修缮工作;开展仙居村、庵前村等6个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三是加强山区经济发展项目建设。建立健全项目资金管理制度,强化专项资金绩效管理。按照集中财力办大事原则安排具体项目,2015年度山区经济项目完成总投资2346万元,其中省山区经济专项补助1000万元,全部10个项目,工程进度为80%。2016年度山区经济项目,计划总投资1509万元,其中省山区经济补助900万元,工程进度为70%。 (十)农产品品牌知名度逐步提升。组织推荐泰顺县仰天湖茶叶专业合作社等24家企业27个展位、浙江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等2家企业2个特装区8个展位参加第七届温州特色农业博览会,浙江卢峰茶业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12个展位参加2016年浙江农业博览会;泰顺县玉塔茶场等9家企业9个展位参加浙江(上海)名特优新农产品展销会;我县荣获温州市农博会组委会优秀组织奖、浙江农业博览会组织工作先进单位;仰天湖茶叶专业合作社、浙江御茗茶业有限公司等12家企业分别获中绿杯金奖、中国好茶叶金奖等28个奖项。 (十一)党建与党风廉政建设常抓不懈。一是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及时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完善相关制度。认真开展了专题学习讨论活动,办局一把手在3月份为农办系统干部上一堂廉政党课,进一步转变了干部职工的工作作风,坚定了为民服务意识。二是强化责任落实。年初局党委专题研究全年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与办(局)属各单位签订2016年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书,制定2016年度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要点及责任分工,明确了一把手作为第一责任人对全局的党风廉政建设与反腐败工作负总责,班子成员履行“一岗双责”。三是规范权力运行。严格落实单位主要负责人“五不直接分管”制度和“三重一大”事项报告制度。在中层干部选拔任用上,严格按照组织程序,开展非竞争上岗方式选拔中层干部1次、提任3人。严格机关车辆管理,实行一车一档,定点维修。公务接待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三公”经费持续下降。四是强化纪律执行。加大正风肃纪力度,多次开展明查暗访,重点加强对干部职工在岗情况等情况检查。认真实行廉政谈话谈心制度,今年以来共谈心谈话提醒20多人次。加大财务检查力度,组织纪检、财务人员对下属独立核算单位开展差旅费管理规定执行情况抽查,严格落实财务管理各项规定。 二、2017年工作思路 2017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也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我局坚持“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八八战略”为总纲,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示范县、美丽乡村示范县等建设为目标,深化农业“两区”建设,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集聚优化发展,以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建设为核心,加快农业智慧化建设,加快转变农业产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大力推进绿色农业、生态农业、时尚农业发展。 一是以支柱产业为主导,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稳定粮食生产。开展水稻高产试验示范活动。做好明年春粮生产工作,尤其是春旱粮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继续做好2017年夏秋旱粮生产示范基地的建设工作。落实2017年粮食生产功能区提标改造建设任务和初步建设工作;进一步加强基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山地蔬菜技术培训力度,建设一批山地蔬菜标准化生产基地。全力抓好山地蔬菜产品质量,建立产品可追溯制度和田间档案管理制度,加大产品认证力度,进一步拓展市场。深入推进休闲观光农业建设,泰顺稻田创建成中国美丽田园,起草制定《关于加快推进时尚休闲农业发展的实施方案》,收集市级以上休闲观光农业园信息调查工作。全面启动雅阳生态农牧特色镇建设,积极打造“两区”升级版。 二是以农村改革为突破,推进适度规模经营。全面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加强督考,行政村土地确权任务2017年底前基本完成,2018年进行扫尾完善。继续推进金融扶贫创新。进一步完善农民互助和银农互通平台,建立健全互助会考核评估机制,加强扶贫资金互助会管理,确保扶贫资金互助会良性规范运行,充分发挥互助资金效益。进一步指导规范各村互助会低收入农户赠股配股工作,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积极培育壮大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组织化发展。 三是以监管检测为抓手,推进产品质量安全。推广实施省、市、县级农业标准规范化建设6家以上。开展名牌农产品申报,“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8个以上,两区无公害产地总体认证2家。完成农产品定性检测5000个批次以上,合格率97%以上。完成省市县农产品定量检测600批次以上,合格率争取达到98%以上。完善农产品追溯体系建设。争取将全县市级以上合作社列入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管理。新增设2个溯源点投入使用。 四是以绿色生态为目的,推进农业健康发展。加大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等成效的宣传,加大推广力度,实现农药减量。进一步优化布局,科学设置疫情监测点,加强农业植物疫情监测、调查和防控。加强植保技术培训,增强对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农药减量控害技术的指导力量。开展农业“两区”土壤污染防治工作,开展永久基本农田13个农田土壤污染常规监测点和农业“两区”规划内3个农田土壤污染综合监测点工作。做好化肥减量增效各项工作,全力以赴完成化肥减量98吨的目标任务。 五是以环境整治为基础,推进新农村建设。继续实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快建成项目验收整改工作。已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验收275个,已组织县级验收122个村,对不符合验收标准的督促其尽快完成项目整改。投入专项资金2000万元,推进2017年度美丽乡村及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其中创建精品线一条,整乡整镇创建一个,创建精品示范村、精品村、特色村10个。新建、续建历史文化古村落保护项目12个。全力开展扩面整治和水禽场整治。对辖区内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作实施统一监管和管理;落实“联村联场”、“一人一场”的治理措施和责任措施,对排查、巡查中发现的和群众举报的漏排漏排等污染环境事件,及时报环保局严肃查处。 六是以精准扶贫为契机,夯实脱贫增收基础。推进转变扶持方向。实现扶贫资金精准到户到人。如产业扶贫中以实际带动低收入农户数量(向低收入农户提供生产资料、就业岗位、订单农业和生产技术支持等)或以财政补助资金折股量化至低收入农户为主要衡量标准,进行相应额度的补助,补助资金对实际带动低收入农户数量较多的予以倾斜。同时,探索光伏扶贫和财政资金量化折股进行有效衔接,开辟扶贫开发工作新途径,进一步拓宽低收入农户增收渠道。 七是以两区建设为龙头,发展现代生态循环农业。以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两区”建设为重点,着力创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大力推广农牧结合、农旅结合稻鱼共生等新型农作制度;积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等新型业态;多途径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大力发展农村沼气、有机肥等产业,促进物质多级循环。建立农业生态环境评价系统,提升现代生态农业建设水平,建设泰顺县省控农业面源污染监测点1个。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