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01008003011057/2017-54448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司前畲族镇
  • 成文日期:
  • 2017-06-29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2017年司前畲族镇上半年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17- 06- 29 15 : 23 浏览次数: 字体:[ ]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半年来,面对目前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上级各项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建设“畲族风情小镇”的目标,团结带领全镇上下克难攻坚、奋勇争先,项目建设强力推进,城乡面貌有力改善,发展活力有效激发,社会保持和谐稳定,截至5月份,实现地区生产总2.13亿元,同比增长10%;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77亿元,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42%;镇本级财政收入1928万元,同比增速45%;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稳步提升

 (一)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引领示范。今年年初,我镇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当成一场硬仗来打,以“千人大会”的形式全面吹响号角,镇村全力推进,全民参与,势如破竹。3月,全市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现场会在我镇召开,我镇列为全市小城镇整治示范乡镇坚持规划引领,高起点编制城镇整治蓝图。在城镇总体规划、镇域旅游发展规划、特色小镇专项规划、环飞云湖产业发展规划等规划的基础上,坚持多规合一,精准编制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安排建设项目21个,投资规模1.76亿元,其中,2017年投资5890万元。“乌飞”旅游板块为平台,与百丈、竹里等周边乡镇做好规划衔接,从“大规划”角度统盘谋划形成泰顺北部融合发展的大格局,使小城镇与周边区域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坚持问题导向,高要求落实城镇整治标尺。累计投入党员干部、志愿者共3800余人次,清理房前屋后乱堆乱放1000多处,拆除鸡棚鸭舍500多个,清运垃圾及废弃物1500多吨,更换垃圾桶200多个,完成3个重要街区线路整治。全面剿灭上地、峰门劣Ⅴ类水体,完成镇内3条溪流水毁堤坝修复和水体环境清理。完成道路交通标志标线、停车场、停车位、“电子警察”等设置,强化管控,改善交通秩序。加大摊乱摆治理力度,完成司前大厦一至三层农贸市场建设及内部装修。三是坚持亮点建设,高品质打造城镇示范街区。整合现有资源,突出民族特色、文化挖掘、品质住宅、文化社区等亮点,打造小城镇五大示范街区。充分挖掘畲族建筑风格和历史文化底蕴,完成畲乡小院建设,搞活民宿经济,打造左溪民族特色村寨街区;整合抗震安居、避灾安置、危旧房改造等政策资源,打造风情园一期品质小区;启动滨江“五个一工程建设”,打造滨江慢生活街区;注重保护小城镇的历史文脉和文化基因,完成投资1200万元的国立英士大学纪念馆建设。完成溪口平改坡工程,赤膊墙文化彩绘等,打造溪口乡愁记忆街区。四是坚持机制完善,高质量保障城镇整治长效。聘请组建环境监查队伍,推出“环境整治”记事本,全天候无死角的巡查。制定村规民约,引导各村将环境卫生与村级集体分红挂钩,与文化礼堂最美系列评选挂钩。加强城镇环卫队伍建设,探索服务外包模式。实行全民清洁日等制度,组织开展环境综合整治“回头看”活动,防反弹促长效。

(二)“大拆大整”“大建大美”统筹推进。对全镇范围内的危旧房开展地毯式排查,完成全镇6968户房屋的调查登记和“一户一档”建档工作,排查率达100%;完成对存在安全隐患的138户危旧房安全鉴定,对50户D级危房全面落实“五个一律”措施,全部完成人员搬迁(腾空)和危房拆除,拆除危旧房106户2.5万平方米,88户C级危房进行了加固修缮或拆迁安置,已完成60%。开展居住出租房、合用场所、民宿消防安全整治专项行动,已完成82处居住出租房的消防安全整治,完成300家沿街店面的防火门改造,完成244家“四无”生产经营单位的整治。同时,推行“统规统建、统规联建、统规私建”等统一多样的建房方式,加快抗震安居小区、避灾安置小区、城中村改造项目的规划建设,完成峰门抗震安居小区200套特色外立面工程建设,启动室外配套工程建设;完成畲族风情园二期、司前村城中村改造、洄澜小区续建工程等项目前期审批和住房分配摇号,并开工建设;年内将完成307户1075人搬迁入住。

(三)旅游主业化协调推进。推进旅游大环线建设。完成长52公里的“畲风云谷”自驾车旅游精品线和长21公里的“畲乡蓝”滨水慢行道等2条贯穿畲乡旅游的大环线的初步规划设计,串联司前、竹里两地景观节点,倡导慢生活方式,打造半程马拉松赛道突出做好“旅游+”亮点项目建设。打造“旅游+文化”音乐之旅。成功举办泰顺“三月三”畲族风情节,重点提升“乌饭宴”品质,“畲家菜”品牌进一步打响;完成左溪智慧旅游村建设,凤凰畲歌队受邀赴欧洲参演,发展民宿5家,启动左溪村民中心和游客服务中心内部装修。积极对接温州市旅游发展平台,引进市级文艺创作团队,结合畲歌基地拓展和民宿开发,6月10日即明天将在左溪开展“探畲乡秘境·学畲族歌舞”大型活动,营造浓郁的畲乡风情。打造“旅游+党建”红色之旅。积极创建国立英士大学纪念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大力实施里光廉政文化园建设。打造“旅游+农业”观光采摘之旅。完善“三位一体”管理模式,完成丰润联合社董事会的换届选举;完成百花蜂蜜基地扩建,启动峰门蜜蜂养殖农民田间学校创建;完成里光10亩“玫瑰园”建设;落实农业山区经济扶持政策,新建家庭农场1家,新增茶叶、杨梅、葡萄、猕猴桃等种植基地800亩;积极谋划里光溪“畲乡田园农业观光带”建设。同时,大力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完成大住美丽乡村建设,实施里光、台边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完成圆州古民居修复。配合完成乌岩岭黄腹角雉主题馆建设,完成芳香坪景区政策处理,加快推进52省道至乌岩岭通景公路建设,不断提升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乌岩岭景区对全镇旅游开发的辐射带动作用。

(四)“十大民生工程”扎实推进。截止5月底,共投入3000多万元,扎实推进十大民生工程建设。完成司前加油站建设工程建设,并通过验收,预计7月份正式营业;留田洋生态河道建设工程总投资1050万元,完成一期规划设计,现已进场施工;司前城镇供水水源工程完成一期规划,启动政策处理;司前民族体育中心(避灾中心)建设工程完成三通一平,环评及规划调整;农贸市场搬迁和星级提升工程已完成内部装修;启动供电大环线工程政策处理;完成城镇风貌改造提升工程规划设计,镇中心小学和幼儿园扩建工程完成选址和供地;司前民族医院(中心卫生院迁建)工程完成规划选址等前期;委托温州水利规划设计院完成环湖滨水文化公园设计稿并计划投入实施。

(五)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建成民族中学文化展示馆, “中国梦·畲乡情”庆祝六一大型文艺演出成功举行。实施新北、徐宅、大住“一事一议”公路提升项目建设,启动52省道排头至上地公路改造提升工程建设。完成文化综合大楼图书馆、舞蹈室、书画室等功能室装修,完成文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创建验收。完成黄桥等2个村民中心(文化礼堂)主体工程建设,启动室内装饰工程。全面开展省级卫生城镇创建,完成城镇防虫灭鼠仪器点安装,全面改善城镇卫生环境质量。完成全镇6个避灾安置中心建设。

(六)政府建设加速改革提升。全面推进“四个平台”全县试点建设,完成文化大楼综合指挥平台建设,完成全镇16个网格划分,配齐一名网格长和一名专职网格员,建立综合执法中队,启动便民服务中心搬迁工程,增设综治、计生、民政、社保等8个“最多跑一次”办事窗口,不断提升综合治理和便民服务能力。深入推进“平安司前”建设,较好完成国家、省市重大会议期间的维稳安保工作。强化政府廉政风险防控管理,落实“一岗双责”,完善内部规章制度,全面落实公务用车改革,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28条办法”等政策规范文件,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全面推行村财代理,制定下发《村级财务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村级财务管理。同时,全力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开展工作。

(七)党的建设不断加强。顺利完成村级组织换届,以打造“三型”村级组织为载体,努力创建服务型组织10个,创新型组织3个。全力推进畲族风情党建设示范带建设,不断推进左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廉政文化园等“党建+”亮点项目建设。积极发挥党员先锋作用,围绕大局促服务,组织党员干部、志愿者参与小城镇环境卫生综合整治等中心工作开展。投入600多万,新建黄桥、左溪三个村民中心,整合文化礼堂、乡村旅游服务平台等功能配套建设,打造旗帜鲜明、功能完善的党组织活动阵地。落实党风廉政主体责任,着重把党风廉政建设贯穿于全镇中心工作开展过程,深入推进党风廉政建设,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

二、下半年的工作

下半年,面对着已经打好的基础和司前未来发展规划,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奋力开创司前发展新局面。下半年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确保生产总值增长8%,社会有效投资增长15%,镇本级财政收入增长7%,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长12%,确保走在全省十八个少数民族乡镇前列。紧紧围绕年度任务计划,全力攻坚克难,做到几个大力推进:

(一)大力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把小城镇环境综合整组作为大前提来抓,继续深化“大拆大整”专项行动和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强化规划引领,注重资源整合,加快培育规划科学、功能完善、环境优美、个性鲜明的少数民族特色小镇。

    强化规划引领。完成镇域旅游发展规划、特色小镇专项规划、环飞云湖产业发展规划、村庄规划等多项重要规划。加大生态搬迁。完成畲族风情园二期160套、洄澜小区一期续建30套主体工程建设。并完成峰门抗震安居小区搬迁入住200户,完成危旧房改造243户。优化城镇环境。完成投资5890万元,全面推进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2017年整治项目建设,4大类共11个项目。其中,重点完成滨江“五个一工程”建设,即完成新北主入口整治提升,滨江街道的路面立面整治,里光溪镇区段的整治,镇中心文化广场的整治提升和溪口农民新社区的整治。继续深化“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三边三化”等专项行动,打好环境综合治理“组合拳”,切实加强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珊溪库区水源保护区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大力开展水源涵养林、生态公益林保护和建设。

提升城镇品位。多方筹集资金,拓宽投融资渠道,计划投入1亿元,实施特色城镇风貌提升工程,将畲族文化、竹文化、历史传统文化等文化元素植入城镇风貌建设的各个方面,突出“土墙青瓦蓝腰带”的畲乡建筑符号,完善道路附属设施及绿化配置,实现镇区污水管网全覆盖,实施滨水文化公园建设,推进城区蓄水工程建设,打造沿溪两岸特色景观。深入挖掘司前文化底蕴,启动狮子岗新石器遗址公园建设

(二)大力推进“大拆大整”、生态大搬迁。继续开展“大拆大整”专项行动,强力推进八大专项行动。全力推进危旧房改造。立足当前,抓好危旧房腾空、拆除;着眼长远,分类研究长效、管用的办法。对已搬迁腾空的农村危旧房要以拆除为主,统筹抗震安居原房拆除、“一户多宅”清理等配套政策。对于未搬离的农村危旧房,要把村庄规划、政策引导与农民主体作用发挥有机统一起来,研究农村建房管理办法,坚持分类指导,因地制宜探索就地改造、向镇区和中心村集聚等办法。加大违法建筑拆除力度,特别是存在安全隐患的违法建筑以及历史存量的违建,先行拆除、应拆尽拆。继续推进城中村改造。重点研究司前村城中村改造问题,加强政策引导,科学规划设计,尽快启动城中村改造工作,切实消除安全隐患,改善群众居住条件。对整体危险和局部危险的办公用房等该加固的坚决加固,该停用的坚决停用,该拆除坚决拆除。全力推进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加大竹木加工企业在土地、人才等方面要素配置的扶持力度,推进“零土地”技改提升、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加快旧厂区改造,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力争用3年时间使城镇环境质量全面改善、服务功能持续增强、管理水平显著提高、乡容镇貌大为改观、乡风民风更加文明、社会公认度不断提升。

(三)大力推进重点工程攻坚。全力推进县“九个重点项目”,完成风情园二期工程、回澜小区、司前民族体育中心等抗震安居工程,加快镇水源保障工程建设、提升左溪生态景观大道等重点建设项目,全力配合做好235国道景宁东坑至泰顺金北斗段、司前至筱村交通线路改建、52省道至乌岩岭通景公路等3条重大交通线路建设。积极配合峰门抽水蓄能电站前期工作,争取早日开工。全力加快“十大民生工程”建设,完成农贸市场搬迁,启动司前民族医院(中心卫生院迁建)工程、建设司前城镇供水水源工程、司前民族体育中心(避灾中心)建设工程、留田洋生态河道建设工程、供电大环线工程、城镇风貌改造提升工程等工程建设。完成镇中心小学和幼儿园扩建工程、环湖滨水文化公园等前期。强力保障工程推进。重大项目抓前期,入库项目抓开工,在建项目抓推进。全力筹集资金确保工程实施。全力破解项目建设用地瓶颈制约,确保工程落地。全力破除政策处理、土地征迁“拦路虎”“硬骨头”,确保工程推进“零障碍”。

(四)大力推进旅游主业化发展。充分挖掘各村的生态旅游资源,逐步完善各项旅游设施建设,加强景区联动,推进产业融合,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探索“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充分发挥生态、产业、文化等优势,围绕生态农业、竹木加工、新兴产业等三大产业发展,推进各大产业融合发展,突出培育优势主导产业,构建布局合理、主业突出、特色鲜明的生态产业发展体系。

构建畲乡旅游大环线。整合司前、竹里两地乡村旅游资源、山水人文景观,环竹里开发建设一条长52公里的“畲风云谷”自驾车旅游精品线。沿左溪、里光溪、竹里溪及飞云湖建设一条长21公里的“畲乡蓝”滨水慢行道,形成贯穿畲乡旅游的2条大环线。沿环线谋划“特色小镇”产业发展平台,建设泰顺北部旅游集散中心。大力发展山里人家、畲乡小院、白鹤山庄等一批畲乡精品民宿。做好“文旅融合”文章,筹备2018温州瓯越“三月三”畲族风情旅游节,举办红曲酒文化节、葡萄采摘节等旅游节庆活动,进一步打响畲乡风情旅游品牌。

打造“旅游+”亮点项目。依托“畲乡蓝”滨水慢行绿道,以创建AAA级景区为契机,打造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完善畲乡小院、畲族民俗馆(文化礼堂)、溪流两岸景观、夜景灯光等配套设施。以“探畲乡秘境学畲族歌舞”为主题,做大做强凤凰畲歌队,并引进温州歌舞爱好团队,成立民宿发展协会,发展畲乡民宿,打造乡村旅游目的地。完成里光廉政文化园建设,整合美丽宜居示范村、美丽乡村助推项目,挖掘里光旧事乡土文化、修隐文化,推进廉政文化墙、孝节牌坊、莲花池等乡村景观建设,创建英士国学大讲堂、《分疆录》研究学会,打造一个集党建、廉政、旅游于一体的文化特色村。沿里光溪打造一个面积约1500亩,集观光采摘、乡村休闲、古民居旅游等为一体的田园农业观光体验区,包括葡萄园、猕猴桃园、玫瑰园等。并启动沿线环境整治、滨水慢行绿道建设。

实施旅游招商“一号工程”。围绕生态旅游、竹木产业、现代农业、休闲养老养生、总部经济等领域,包装、推介和引进一批招商项目;积极申报“坡地村镇”建设用地试点项目,加快云湖天地(养生养老服务中心)、乌岩岭景区、“慢谷”假日公园、芳香景区、猕猴桃酒加工园区等一批招商项目建设。同时,进一步完善道路、亭廊、停车场、旅游标识等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引进电信、移动等现代科技产品,建设“智慧旅游”平台。

    做精做强现代生态农业。以建设现代化农业园区为目标,大力推进猕猴桃、葡萄、杨梅、油茶、茶叶、瓯柑、樱桃等七大特色农业基地,太子参、铁皮石斛、香榧等中药材基地,高山优质蜜蜂养殖基地等基地全面发展和提升,加快构建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新型合作体系、生态优质健康农产品保障体系,不断推动农业生产规模化、产品标准化、经济生态化、营销品牌化发展。深化“农旅”结合提升改造传统农业,培育绿色有机农业、生态循环农业、休闲观光农业、创意农业。引导和鼓励发展集种养植、农家乐、休闲度假于一体的家庭农场、现代复合式农庄、农业综合体,提高生态农业和农产品附加值。

转型发展传统竹木产业。高标准谋划小微企业创业园建设,规划面积100亩,引进入园企业10家,完成标准化厂房建设。注重竹文化的挖掘和利用,谋划建设竹文化博览园,探索竹木产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加快“旅游工厂”的建设。加快振兴传统竹木产业步伐,在县委县政府已将扶持竹木产业列入重点工作责任制的基础上,争取县里出台扶持传统竹木产业的相关政策文件,加大企业在土地、人才等方面要素配置的扶持力度,积极向上级争取税费减免、信贷贴息等扶持,提升竹木制品精加工,适量淘汰粗加工的落后产能,大力培育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不断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加快发展新兴产业。重点推进农村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充分用好扶持好引进企业“浙江万村”平台,大力开展农村电商培训,发挥全县20个服务站、290个服务点及“万村网络商城”的纽带传输作用,推进智慧旅游、农产品和竹木制品销售的“互联网+”工程建设,完成建成区电商一条街和一个电子商务村建设,促进大学生和残疾人在农村电商创业就业。加快养生养老产业发展步伐,立足“乌飞”板块生态资源,加快推进高端养生民宿群、“森林氧吧”、峡谷探秘、古道健身等养生产品开发。加快来料加工产业发展,规范推升“家庭式”来料加工点,建设来料加工产业园,加快来料加工产业规范化、集群化发展。

   (五)大力推进社会民生改善。要把社会事业发展改善民生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手段来抓,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深化改革落地,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创新,确保地方发展和谐稳定。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全面提升中、小学和幼儿园的教育教学环境和质量,强化社区成人学校建设,加强畲语、畲歌校园传承创新,提高基础教育均等化水平。结合卫生院迁建工程建设,探索医养结合新途径,强化中心卫生院服务能力提升,推行“畲族传统中草药”疗法,强化民族医疗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健康司前”建设。全面提升农村交通网络,推进资源路和林区道路建设,完成上地、叶山等“村村通”公路提升修复工程建设。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促进人口均衡发展。深入实施“三年特扶”、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和群众增收致富奔小康工程,对接信用社、村镇银行推出低收入农户低利率小额贷款,实施低保、五保、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社会关爱工程,探索实践金融扶贫、产业就业扶贫、科技扶贫、教育扶贫等精准扶贫新路。切实加强畲歌、木偶雕刻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强化文化礼堂建设、管理、使用、培育,建设群众精神家园。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成6个避灾安置场所提升工程建设,完善防灾减灾综合管理机制、应急队伍、应急物资仓库等建设。组建镇专职消防队,实现村级微型消防站全覆盖,强化村级森林消防巡逻队伍建设,切实加强消防安全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全民参保计划,提高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住房公积金等覆盖面,逐步建立“全覆盖、保基本、惠全民”的社会保障体系。

加强社会治理创新。深化“平安司前”建设,完善镇域监控系统建设,建立立体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加强禁毒、重点场所安全防范、特殊人群和流动人口管理服务、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安全生产、网络舆情应对、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等机制建设。加强镇、村调解员队伍建设,强化矛盾纠纷化解能力。不断深化信访维稳、殡葬管理等领域改革创新,扎实推进民族宗教、司法救助、社区矫正等工作。深化“法制司前”建设,完善法律顾问制度,营造学法懂法守法的良好氛围。

(六)大力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要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精神,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全面推进乡镇“四个平台”建设县级改革试点,着力构建权责清晰、功能集成、扁平一体、运行高效、执法有力的乡镇管理体制和机制,全面实施“最多跑一次”和“办事不出村”便民服务改革,全面提升我镇社会管理和服务群众水平。推进投融资管理体制改革,做大做强新农村投资融资平台,破解的政府项目大发展大建设资金瓶颈。健全重点工作督查推进机制,严格落实政府层级管理,强化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大政策进展情况跟踪督查,确保各项工作有效落实。敢于亮剑转作风,坚持问题导向,对“不作为”“慢作为”和“乱作为”的行为实施严肃问责,切实提高政府执行力。严格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制度。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省委“28条办法”等政策规范文件,厉行勤俭节约,严格控制“三公”经费支出,进一步压缩政府行政支出,把有限财力用到事关民生、事关发展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