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里畲族乡旅游工作情况汇报 |
竹里畲族乡总面积47.2平方公里,辖竹里、茶石、何宅洋三个行政村、3337人,其中畲族人口1100人,占全乡总人口的33%,是浙江省18个少数民族乡镇之一。近年来,我乡坚持“旅游主业化、全域景区化”发展战略和“小而精、小而特”的发展理念,以特色文化为发展动力,大力发展特色旅游,畲族风情逐步形成,畲乡旅游大幅发展,2017年实现旅游业直接营业性收入3600万元,带动全乡经济社会高速发展。 一、竹里发展旅游的优势条件 经过多年发展,我乡的旅游发展迎来新的战略机遇期,概括起来以下几个优势: (一)网络交通的区位优势。我乡距县城车程20分钟,52省道(S228)穿乡而过,是泰顺的北大门,杭州、丽水方向游客到我县的第一站。随着文泰高速、235国道、司筱线等一系列重大交通工程的正式启动,一套围绕竹里的立体综合快速交通运输体系即将成型,为我乡全域旅游构建了现代交通网络支撑。另一方面,现代移动互联网迅猛发展,整合了分散的旅游需求和供给,提供更加便捷智慧的信息服务网络,竹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越来越高,为发展全域旅游插上科技翅膀。 (二)生态文明的实践优势。竹里是飞云湖发源地之一,年均降水量为1991.7毫米,空气相对湿度平均在83%以上,森林气象“绿洲效应”明显,空气平均负氧离子含量超过每立方厘米6000个,是清新空气标准的4倍。全乡地貌类型属山岳地貌,植物种类丰富,有千年桂花树、苦槠、红豆杉等8种珍稀树木,森林覆盖率高达89.2%,其中连片竹林占1/5。经过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竹里的山更绿,水更美,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省级森林城镇,群众环保和审美意识进一步增强,山水田园的乡村风貌保留完整,为旅游发展构建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景观打下坚实基础。 (三)特色文化的先发优势。独特的文化魅力始终是吸引游客的最强动力,而发展旅游也是实现文化价值和经济效益最有效的方式。竹里的文化得天独厚,畲族原真文化保留完整,艺术形式多样、底蕴深厚、内容丰富。随着文礼书院落户竹里、廉竹文化园的建成,竹里文化从畲族文化“一只脚走路”成长为畲族文化、国学文化、竹文化“三足鼎立”,必将成为旅游发展的最强动力。 (四)美丽城乡的建设优势。随着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等项目的陆续实施,大大扩展了我乡的旅游空间。公共服务向农村进一步延伸,越来越多居民享受到了城乡一体化发展带来的便利,如今的竹里主客共享、居旅相宜,“城在园中、村在景中、人在画中”从愿景逐步变为现实。 (五)旅游产业的融合优势。致力开展“旅游+”产业融合战略,观光农业、采摘农业等新农业业态在我乡发展壮大,农旅深度融合,各类特色农业基地与农家乐广泛合作,共同开发旅游产品,文化体验游、健康养老游等适应全域旅游特征的旅游形态稳步发展。 二、2017年旅游工作开展情况 (一)以创A级景区为核心,完善旅游服务设施。把创建标准旅游景区作为旅游发展的主要载体和突破口,对照国家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标准要求,完善旅游要素配置,强化基础设施建设。一方面是成功创建AAA级旅游景区。投入500万元,完成景区旅游标识标牌、监控系统、广播系统、灯光系统建设,改造景区内移动、联通、电信手机信号基站,实现景区内信号全覆盖、无盲区,设立邮政服务点,制作邮资明信片,设立游客意见箱、意见簿和专用投诉电话,接受游客监督。经过努力,我乡于2017年1月最终通过上级验收,成功获评AAA级旅游景区。另一方面是AAAA级景区创建有序推进。编制完成了《竹里畲族乡AAAA级景区创建规划》,按照规划逐步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超过600万元,建成生态停车场4个,可容纳各类车辆超过400辆,建成A级旅游公厕两座,游客中心完成各项前期,景观质量评估和宣传片制作稳步推进。虽然最后没能在2017年通过景观质量评估,但也为将来完成创建打下了坚实基础。 (二)以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以实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为契机,补齐城镇建设短板、优化人居环境,城镇品位显著提升。我乡的整治工作坚持“突出文化特色、发挥资金效益、服务旅游发展”的原则,投入3620万元,实施了包括“上改下、白改黑”工程在内的11个综合整治项目,景区化街区初步建成,为创4A级旅游景区打下坚实基础。 (三)以招商引资为动力,加快旅游主业化进程。实施招商引资“一号工程”,推动旅游招商项目落地。文礼书院项目,政策处理推进顺利,已支付政策处理款2200万元,还有4户农户对处理面积存疑,将在重新核实面积后签订政策处理协议。我乡继续无偿提供的竹里村文化礼堂作为过渡场所开展办学,支持书院稳步提升教学规模,目前有书院班、师范班和国际班3个班次,师生500多人。正心现代农业项目,做好落地后续服务,去年共开展矛盾纠纷调解5次,协调解决因企业发展过程中决策失误引发的民企纠纷问题。以商招商方式引入“跑马场”招商项目,位于大发洋自然村,一期预计投入5000万,属于文化体育项目,目前达成投资协议,进入林地、土地指标调整阶段。包装后坑、石角坑整村民宿旅游开发项目,开展村庄发展大讨论,引导村民达成共识,开展环境卫生整治,整村包装向外招商,目前已经确定了意向企业。 (四)以特色文化为招牌,提升旅游吸引力。一是畲族文化融入全境。开展景区化街区建设,将畲族元素融入城镇建设的方方面面,安装畲族特色路灯150盏,畲族特色护栏700米,新实施畲族特色外立面改造20间,新建畲族风情展示馆,出租各类畲族服饰,展出畲族老部件。二是国学文化逐步兴盛。通过与书院一起教授经典、传播国学,提升竹里的文化品位,“文化寻根之旅”夏令营、周末读经和暑期公益读经班等活动已经常态化,举办一年一度的孔子诞辰纪念日活动,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读经人士和县内外读经体验者络绎不绝。三是创新融合竹文化和廉政文化。充分挖掘和运用竹文化中蕴含的丰富廉洁元素,建设“廉竹文化园”,打造全县首个廉政文化教育基地。该园以“品竹思廉、以竹传廉”为主题,包括见竹思廉园、清风桥、廉史馆、正气廊等部分,突出表现了不畏逆境、不惧艰辛、中通外直的廉政品格。 (五)以示范创建为载体,打响旅游知名度。先后获得竹风情小镇、老年养生旅游示范基地、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乡镇等三个省级旅游示范命名,创建市级森林康养基地1个;加强旅游市场的监管,我乡主要民宿群创成浙江省民宿放心消费一条街。 三、2018年工作打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全域旅游,路子是对的,要坚持走下去。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全域旅游是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下一步,我乡将围绕全域旅游建设,推动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旅游服务全域配套、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旅游产业全域联动、旅游成果全民共享,争当泰顺绿色发展排头兵。 今年我乡将把创建省级“旅游风情小镇”作为重中之重,对照创建标准,全力丰富旅游业态、完善公共服务、健全管理机制、维持生态环境,力争年内完成创建。 主要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推动A级景区创建,提升旅游服务水平 一是完成景观质量评估,聘请专业团队,协助开展台账收集和宣传片制作,确保上半年一次通过。二是完成基础配套建设,对照旅游景区质量等级标准要求,对基础配套设施进行查漏补缺,按期完成游客中心建设。三是补齐旅游服务配套。以“厕所革命”为重点,推动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构建随处可及的温馨便捷服务。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深化特色农业基地和农家乐的合作,创新特色美食,引导建设一批畲乡特色产品商铺,开发更多的文化产品,常态化举行婚嫁习俗表演,完善游客吃住游一体服务。四是提升旅游治理水平,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治理体制机制,整合社会综合治理资源和队伍,引导竹里居民转变为旅游服务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同提升旅游质量和形象。 (二)发挥特色文化优势,加快魅力城镇建设 坚持规划引领,把握好景区建设与全域旅游的辩证关系,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景区化的新城镇。一是注重城镇建设的品位和特色。充分发挥特色文化优势,做好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项目收尾,实施52省道至竹里连接道路“白改黑”工程,实施竹里南入口道路(溪口至大发洋道路)景观改造工程。二是打造城镇示范样本。因地制宜打造新的城镇亮点工程,启动畲族文化主题公园、竹里避灾安置小区建设,高标准设计,融入文化特色元素,助力全域旅游。三是坚持管理常态化。坚持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的管理标准,及时完善管理细则,组建日常管理队伍,用好“智慧城镇”建设成果,着重提高服务管理软实力;以创建国家级卫生乡镇为契机,提升竹里人民保护城镇环境的主动性,建立垃圾分类回收机制,探索智慧小镇管理新模式。 (三)推进旅游产业升级,致力促进就业增收 一是加大招商服务力度。加大后坑、石角坑整村开发项目和“三月三农家乐”整体提升项目招商服务力度,落实服务代办和优惠政策,争取项目尽早启动;继续协助文礼书院、“跑马场”等招商项目完成政策处理和项目前期,争取土地、林地等相关指标,优先保障招商项目的使用。二是推动农旅融合发展,以建设西部休闲产业带为契机,用好泰顺县科技特派员创业孵化园建设成果,在何宅垟村试点建设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让农民充分参与和受益,集循环农业、创意农业、农事体验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三是完善旅游交通,完成台黄线石角坑段拓宽、徐坑至茶坪联村道路硬化,盘活全乡旅游资源,增加招商项目吸引力,同时也能增强农村自驾游的吸引力。 (四)贯彻两山发展理念,保持生态高地优势 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坚持生态文明建设不放松。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资源,加强保护和利用,以美丽乡村综合体示范点建设为载体,创建一批示范村、精品村,全域优化生态环境。巩固“国家级生态乡”“无违建乡镇”创建成果,继续开展“五水共治”“三改一拆”“三边三化”“青山白化”治理及清洁乡村创建,完善生态环境管理长效机制。推进溪流治理景观化,整合防洪、休闲、游览、健身等功能,建设竹里花溪,打造美丽水乡升级版。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