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01008003011059/2018-55077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竹里畲族乡
  • 成文日期:
  • 2018-05-10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竹里畲族乡改革发展经验总结

发布日期: 2018- 05- 10 16 : 08 浏览次数: 字体:[ ]

 

根据上级文件要求,总结有关经验材料如下:

         一、15年来的实践经验

     过去15年,竹里畲族乡党委政府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坚持绿色发展,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年接着一年抓,综合实力大幅度提升、乡村面貌快速变化、人民群众广泛受益、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地区生产总值从2006年的1450万元(政府工作报告最早可查数据,下同)提升至2017年的6400万元,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相比2006年数据翻了两番,乡财政收入从2000年的1.5万元增至2017年的3123万元。过去15年,我乡累计获得市级以上荣誉16次,其中国家级2次。

(一)产业经济高速发展

坚持发展为第一要务,积极克服要素制约,创新发展思路,实现现代农业、竹文化产业、旅游业的发展走在全县前列,成为竹里的支柱产业,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一是打造高端现代农业。全面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入3000多万,改善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进行“三分三改”为契机,全乡共流转土地5000多亩,耕地流转率达70%,推动农业向大户集中,建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提升农业产业组织化程度,大幅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创建省科技特派员创业孵化园,发展省级油茶、渔业、茶叶、精品水果等6000多亩精品园,完成300亩核心区的初步建设,打造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二是创新发展竹产业。全面实施省、市“科技富民强镇”项目,建成竹林低碳培育示范区、笋竹两用丰产林示范区3500余亩;深入挖掘竹文化,建设百竹园,引种栽培了100余种竹类;建成竹里馆,陈列2000多件竹雕作品,展示竹文化精华,使竹文化成为竹里的又一张金名片。三是全面提升旅游经济效益。规划先行,完成《畲乡竹里创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规划》的编制,大力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有序推进景观工程建设,坚持弘扬畲族民俗文化,自2008年起每年举办“三月三畲族风情节”,创新“篝火晚会”“文化走亲”等活动,大力发展农家乐、民宿等乡村旅游模式,年营业额达200万元以上农家乐达到5家,160间民宿节假日供不应求,年旅游综合产值达2000多万元。四是坚持招商选资 “一号工程”。提高招商服务软环境,深化招商项目包装,加大推介力度,用竹里特色资源和畲乡人的善良淳朴,引凤筑巢,陆续引入各类小工商业和“文礼书院”、正心农业等大型项目落地,社会投资占比大幅上升,以招商促进有效投资。

(二)生态搬迁先试先行

      我乡是泰顺生态大搬迁山区安居脱贫经验的先试先行地。围绕司前“一镇带三乡”的发展思路和格局,大力实施下山移民,引导农民向中心村镇集聚。全乡在司前镇建房落户的共有近200户700多人,搬迁到乡中心村下山扶贫点安置的有40多户200多人。这些下山搬迁户在迁入地已基本实现了就业,获得了稳定的收入,逐渐融入迁入地的社会生活,为实现全乡脱贫致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生态文明保持优势

       经过多年的生态文明建设,竹里的山更绿,水更美,2013年成功创建国家级生态乡、省级森林城镇,群众环保和审美意识进一步增强,山水田园的乡村风貌保留完整。一是治理村庄环境。深入实施“千百工程”,完成乡生态建设规划编制,实施村庄整治工程;陆续完成市级绿化村、全面小康农村新社区试点村、省级民族团结进步小康村等创建任务,建成污水处理、自来水等工程。二是深入实施“五水共治”。将全乡所有河道全部纳入长效管理,制定巡查管理制度和河道垃圾收集处理机制,整治垃圾河1条;开展“三江六岸”景观带建设,将“治水”与竹里的特色民族文化紧密结合,建成竹里水乡文化特色宜居社区。三是加大环境整治力度,深入开展“三边三化”、“两路两侧”整治,加快以垃圾、污水收集处理为重点的环境设施建设,先后创成国家级生态乡、省级森林城镇,全国首批生态公益林森林经营碳汇项目落户竹里。

(四)文化事业走在前列

       竹里文化经过多年发展,逐步形成了独具魅力的畲乡民俗文化、国学文化、竹文化三张金名片。一是融入全境的畲族文化。竹里是畲族的家乡,畲族原真文化保留完整,艺术形式多样、底蕴深厚、内容丰富。2014年竹里被列入省级民族特色农房改造示范村,完成全乡150榴民居外立面改造,融入民族元素,建成畲族特色文化礼堂2个和畲族文化广场1个,以及300多米的畲族文化墙。注重畲族传统习俗、服饰、歌舞、语言等畲族文化的保护、传承、挖掘和发展,恢复了畲民传统制油技艺,组建有1支畲乡民俗风情歌舞队伍,乡干部带头当畲族服饰的传承人,周一统一着畲族服饰上班。二是逐步兴起的国学文化。通过引进“文礼书院”项目,与书院一起教授经典、传播国学,提升竹里的文化品位。文礼书院团队计划建设1个占地1500亩唐宋风格的书院,项目坐落于我乡茶坪自然村,总投资15亿元。目前,文礼书院以我乡无偿提供的竹里村文化礼堂作为过渡场所开展办学,书院现已面向国内外招收书院班、师范班和国际班3个班次,共有师生200多人。现在,文礼书院的讲学、周末读经和暑期公益读经班等活动已经常态化,每年还举办孔子诞辰纪念日活动,慕名而来的全国各地读经人士和县内外读经体验者络绎不绝。三是不断发展的竹文化。以竹里馆为主阵地,集竹产品种植、竹雕工艺品加工、竹文化展示为一体,同时融入民宿、产品销售,实现“六产融合”。该馆生产产品1000多种、展出各类工艺品120种,于2013年被授予“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称号,创新融合当地畲族特色文化,是畲族风情与竹文化的交融建筑典范,2014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2017年现任省委书记车俊都曾下榻竹里馆民宿。现在,该馆还深入挖掘“虚心抱节”的竹文化与廉政文化的交融点,开辟廉竹文化展示专区,建设温州第一个“廉竹文化”教育基地。

(五)基层治理日趋完善

       全面完成行政村规模调整,将5个行政村调整为3个。以创建“平安竹里”工程为载体,狠抓综治工作不放松,围绕“打”、“防”并举,建立和完善治安防范工作机制,有效地预防了刑事案件的发生。深入推进普法教育,认真落实信访工作责任制。充分发挥群防群治作用,认真抓好社会治安、消防等工作,着力构建综治工作长效机制,矛盾纠纷逐年下降。深入推进安全生产工作,15年来未发生较大以上安全生产事故。计划生育工作常抓不懈,有效控制了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连续多年县计生目标考核第一名,多次获县计划生育工作一等奖。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完成竹里畲族乡卫生院建设,医疗卫生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整合各方资源,深化脱贫攻坚,推进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全面消除4600以下低收入农户。

(六)基层党建不断加强

      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三严三实”、“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着力推进“清廉竹里”建设,构建防腐堤坝、回应群众关切,进一步提升党风廉政建设水平。加强制度建设,“三公”经费使用逐年下降,相比最高年份下降60.7%,常态化开展“正风肃纪”专项行动,作风效能不断改进。全面推行村财代理,积极配合市县两级巡查,农村基层作风逐步改进。坚持德才兼备原则,选好用好干部,圆满完成村级组织换届任务,加强党管武装、工会、共青团、妇联、民族宗教、老干部等工作,形成了凝心聚力谋发展的良好氛围。坚持“围绕发展抓党建、抓好党建促发展”思路,扎实推进“五大红色工程”,提升基层党建整体水平,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发挥,基层基础进一步夯实。突出“党建+多元文化”优势,融合发展特色产业经济,采用“三联”工作法,抱团成立三村实业有限公司,兴建畲族风情展示馆,顺利完成全乡消薄任务。依托“三型”村级组织、党建示范带创建工程,打造我县首个实现畲乡党建联盟、办公联盟的红色阵地,成功树立“双A联创、魅力畲乡”党建品牌。

二、下步工作思路

     竹里畲族乡将积极抢抓机遇,主动迎接挑战,坚定发展信心,坚持全域旅游发展战略,奋力走在全县前列。全域旅游是新的发展趋势和方向。全域旅游不是一个赶时髦的标签,而是一场具有深远意义的变革,是区域旅游发展走向成熟的标志,代表现代旅游发展的新方向。

建设全域旅游新竹里,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推动。

(一)旅游景观全域优化。注重规划引领和创意设计,按景区标准规划各项建设,整体优化环境、优美景观,形成处处是景观,处处可以欣赏美、传播美的优美景区环境。城镇建设除了满足居民居住生产功能,更加注重文化特色和游客服务;水利建设要为游客提供审美游憩价值和休闲度假功能;道路建成风景道,完善自驾车旅游服务体系;林业生态建设,要形成特色景观,配套旅游服务功能;农业发展要满足采摘、休闲等需求;美丽乡村建设,应建成休闲度假乐园。

(二)旅游服务全域配套。以“厕所革命”为重点,推动旅游要素和服务全域覆盖,构建随处可及的温馨便捷服务。更加注重公共服务的系统配套,补上景区建设的历史欠账,以游客体验为中心,以提高游客满意度为目标,整体优化旅游服务的全过程。引导竹里居民转变为旅游服务者,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共同提升旅游质量和形象。

(三)旅游治理全域覆盖。构建大旅游综合管理治理体制机制,围绕旅游来统筹经济社会各方面发展,整合社会综合治理资源和队伍,按照全域景区的理念标准,实现旅游业与经济社会相互促进、相互提升,区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旅游业转型升级的同步发展。

(四)旅游产业全域联动。促进相关要素和产业在空间上集聚,构建新的产业生态系统。要形成特色旅游产品集群,推进各种产品、业态和产业的融合发展,发挥“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各行业融入其中,形成全域化旅游产品和业态。

(五)旅游成果全民共享。全域旅游是释放旅游业综合功能、共享旅游发展红利的平台和载体。以推进全域旅游为动力,带动广大乡村的基础设施投资,促进农村的厕所革命、道路建设、农田改造等,提高竹里常住居民的福祉和生活质量。这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标志,将进一步增强居民和游客的参与度与共享度。

短期上,我乡将以“魅力文礼畲乡”为建设目标,就是把竹里建设成为文化气息浓厚、生态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富裕的幸福之乡。重点任务是:

(一)以文化魅力为特色,大力推进畲乡城镇建设。立足竹里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深度开发畲族文化、竹文化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文礼书院的影响力打造传统文化,将文化魅力融入城镇建设的每一个环节。围绕“全域景区化”发展目标,完善旅游服务体系,提高服务质量,完成“4A”级景区创建。继续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坚持多规合一,切实增强旅游规划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重点打造竹里畲族风情文化公园、竹里畲族文化广场项目,建设独具畲族特色的竹里村民中心,实施畲乡旅游交通网改造提升工程,完成畲乡古道修复工程,不断推进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等旅游设施建设,有序推进沿溪景观工程建设。

(二)以促进增收为核心,大力推进旅游产业升级。明确旅游业为十三五重点发展产业,将竹里打造为产业融合发展平台,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融入现代旅游业。加强农家乐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突出发展富有乡土风味的休闲观光农家乐和特色民宿。创新发展新型农业,大力培育猕猴桃、石斛等高效益农业,全力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和水果精品园建设,完成科技特派员创业孵化园建设。创新发展电子商务产业,积极发展农村电商,努力让“互联网+”带动生态产业良性发展。融合升级畲乡旅游精品线,对接文景泰旅游一体化,加大旅游项目招商力度,启动“畲风云谷”自驾车精品线等景区周边项目建设;开发周边古村落,发展乡村旅游。

(三)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大力推进美丽畲乡建设。进一步加强对生态环境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始终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推进要素生态化配置改革,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政治、经济、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坚持绿色发展道路。做足“水文章”,以深化五水共治为中心,打造浙南美丽水乡。巩固“三改一拆”成果,强化村庄规划和农房设计,建立常态管控机制,注重拆后环境美化利用,加大生态公益林建设力度,增强水源涵养能力,建成一批森林村庄、美丽乡村,在绿水青山间打造浙南养生福地。同时,逐步推进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建设,引导深化村民自治制度建设,建立良好的人文环境。

(四)以民生福祉为保障,大力推进和谐竹里建设。优化全乡发展格局,注重各村协调发展,拓宽农民致富渠道,稳步提高5500元以下低收入农户的年收入。民生工程逐步推进,畲族风情抗震安居小区建设工程如期完成,进一步提升完善农村交通网络,完成竹里村民中心建设。完成饮用水保障工程建设,实施道路改造、人行道建设、公园绿地及文化广场等建设,完善城镇公共设施。坚持实施“平安竹里”战略,探索“网格化管理、网络化服务”工作新模式,推动干部工作重心下移,逐步形成覆盖竹里全境的服务管理网络,有效提升社区服务管理水平。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