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财政局“十三五”以来重点工作及“十四五”工作思路 |
“十三五”以来,在县委、县政府和省、市财政部门的正确领导下,在县人大、政协的监督指导下,在各乡镇党、各部门单位的支持下,县财政部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绿色崛起”的总战略,锐意进取、奋力拼搏,充分发挥财政支撑、保障、引导的职能作用,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十三五”以来财政重点工作简要总结如下: (一)财政收支规模进一步扩大。近五年来,县财政部门把组织收入作为中心工作来抓,围绕年度收入任务,完善收入激励机制,在国地税合并的大背景下,加强部门沟通协作,完善财税部门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收入预测分析,提高收入主动权。全县财政总收入从2016年的10.66亿元增至2019年的17.22亿元,2020年1-10月收入20.51亿元,先后突破十亿元和二十亿元大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2016年的7.81亿元增至2019年的10.1亿元,2020年1-10月收入11.88亿元,突破十亿元大关。全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从2016年的38.85亿元增至2019年的55.55亿元,先后突破四十亿元、五十亿元大关。 (二)财政收入质量进一步提高。受经济总量小,工业基础薄弱,产业层次低等因素影响,我县地方财政收入一直以来主要是依靠非税收入拉动,历年税收收入占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比重只有50%左右。近年来,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的原则,加强税收调控力度,努力提高收入质量。2019年实现地方税收收入8.12亿元,增长36.1%,地方财政收入中税占比达80.4%,创历年新高,达到省对“26县”考核要求。 (三)财政保障能力进一步增强。围绕全县中心工作、重点任务和重点项目,加大工作力度,完善向上争取资金工作机制,加强政策研究,抢抓工作机遇,全方位、多渠道争取省市财政支持,每年争取到上级转移支付资金25亿元以上,并积极向上争取地方政府债券资金,2018年、2019年、2020年分别争取到地方政府债券资金8亿元、10亿元和11.3亿元,进一步增强地方财政资金保障能力。通过竞争性申报,争取到“两山(一类)”财政专项激励资金4.5亿元;连续被列入2018-2020年年省扶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试点县,争取到补助资金近6000万元,推进扶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 (四)助推发展力度进一步加大。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确保全县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支出,支持全县教育、卫生、社保、农林水等民生事务发展。牢固树立“财为政服务”理念,围绕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财政支撑、保障职能,近五年共统筹安排资金近50亿元,支持政府投资重点项目建设。围绕推进“两个健康”先行区建设,积极落实扶工兴贸、建筑业扶持、总部经济园建设等优惠政策,及时兑现各类奖补资金,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培育地方优质财源;实施“助保贷”和“企业应急转贷”业务,发挥政策性融资担保公司作用,为中小微企业解决发展难题。 (五)投融资改革全力推进。按照县委、县政府工作的总体部署,加强政策解读,依法依规推进投融资改革工作。2019年,推进公司债券发行,以县发投公司为发行主体,获上海证券交易所审批发行公司债券资金12亿元;争取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项目融资资金7.6亿元。2020年,指导平台公司推进县给排水基础设施改扩建项目、县乡村振兴项目、全域旅游项目等融资工作,共争取到融资资金20多亿元。同时,积极推进城投、交投、旅投公司实体化运作,制定、审核平台公司“三定”方案和实体化运营改革方案。 (六)预算改革管理有序推进。完善“一般公共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全口径预算体系,严格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预算法》,在法定时间内,及时向县人大报告上年度财政决算、预算调整、政府性债务及交通、农业资金执行等情况,提升预算精细化、科学化水平。加强国库现金管理,每年科学安排财政专户资金开展竞争性存放,提高财政资金保值增值能力。加强财政结余资金管理,每年清理盘活各部门各类存量资金两亿元以上,并及时统筹用于民生重点领域,提升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十四五”期间,县财政部门将深化“财为政服务”理念,继续贯彻“划清边界、厘清事权、做好蛋糕、集中财力办大事”的理财思路,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发展新战略,全力助推全县经济社会绿色高质量赶超发展。根据当前宏观经济总体形势和财政收支情况,“十四五”期间我县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增幅拟安排8%。主要做好以下几方面的重点工作: (一)以组织收入为中心,努力增强财政保障能力。完善政府领导、财税协同、上下联动的协调机制,加强与税务部门的沟通联系,提高收入分析预测能力,掌握收入主动权,同时坚持质量第一,切实提高收入质量。围绕全县中心工作,加强部门工作对接,完善部门向上争取资金考核机制,积极向上争取财力支持。根据可发债券空间,加强工作对接,积极争取政府债券资金,增强地方可用财力。 (二)以培育财源为重点,全力支持经济社会发展。深化“财为政服务”理念,充分发挥财政支撑、保障职能。科学制定年度政府投资预算,重点支持政府投资项目建设,同时加强政府投资项目基建财务管理,提高项目投资效益。及时兑现总部经济、建筑业扶持等扶工兴贸奖励资金,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继续推进投融资改革工作,加强国家政策研判,结合原有平台公司融资项目,围绕县内项目建设资金需求实际,积极对接国内外资本市场,充分把握当前利率宽松机遇期,探索境外债券、ABS融资租赁等金融产品,拓宽投融资渠道。 (三) 以服务民生为关键,进一步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积极统筹财力保障民生事务发展,确保全县财政支出增量的三分之二以上用于民生。进一步完善财政教育投入机制,积极拓宽教育基础设施项目筹资渠道,引导国企、社会资本投入,破解教育资金“瓶颈”。围绕我县医疗卫生服务共同体建设工作,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补偿新机制实施。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农、林、水等支农资金整合力度,用好省区域协调财政专项激励资金,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四)以改革创新为突破,进一步提升财政管理水平。深化预算管理改革,完善全口径政府预算体系,细化预算编制,努力提高年初预算到位率。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意见,将预算绩效管理列入县委考核,对部门所有预算项目支出实行绩效目标进行监控,并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坚持“政府过紧日子、人民过好日子”理念,严控一般性支出和“三公”经费支出。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