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2020年工作总结及2021年工作思路 |
一、2020工作情况 今年以来,新冠疫情对整个旅游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泰顺文旅发展一面顶着防控压力,有效杜绝行业传播;一面实施主业化进程推进,深入贯彻“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以康养文旅“六个十”为抓手,积极推进业态创新、项目建设和营销推广,各项工作取得了积极成效。2020年,全县接待游客750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产值48.5亿元。成效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抓创建,造品牌,旅游主业化引领更加突显。制定实施泰顺县全域旅游总体规划、乌飞板块旅游规划及三年行动计划(2020-2022),全力攻坚廊氡旅游度假区国家级创建等十大文旅品牌创建,成功创成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全面开展廊桥文化园等3家4A级及云岚牧场等4家3A级旅游景区品质提升工程,东溪乡创成省级旅游风情小镇,莲云谷创成4星级饭店。全力推进“百千万”景区化工程,创成景区镇6家、景区村38家(3A级6家),累计创成A级景区村庄145家,其中3A级景区村庄25家,完成A级旅游厕所创建28个。 (二)抓产业,促融合,旅游发展前景更加广阔。深入实施《泰顺县民宿管理办法》,成立县民宿协会,累计建成各式民宿136家、床位1700多张,创成白金宿金宿各1家、银宿2家,沐云、山行、伴山云居等五家民宿被列为温州市工会疗休养基地。深入挖掘文化内涵,扎实推进廊桥保护立法工作。新增旅行社2家,创新举办“天天百家宴”启动仪式、“走走泰顺、一切都顺”首届旅游歌曲大赛、“三月三”畲族风情节特别直播活动、第二届导游(文旅讲解员)大赛、“十大体旅品牌赛事”等节庆活动,深入推进“百家宴”、廊桥提升工程,切实提升我县文旅融合影响力。 (三)抓项目,提动能,产业发展引擎更加强劲。狠抓招商引资攻坚行动,浙南蝴蝶谷度假山庄、隐南山农旅综合开发等项目成功签约,矿坑冰城等项目顺利开工,筱村公社、蝴蝶谷景区等项目顺利开放运营。深入实施交垟土楼文旅项目等“十大历史文化项目”,华东大峡谷氡泉旅游度假区等在建项目加快推进。2020年,完成文旅项目总投资33.18亿元,其中华东大峡谷项目完成投资13.04亿元。 (四)抓营销,强推广,旅游市场复苏更加全面。积极推进旅游营销,全面发放2000万元旅游消费券,完善实施《2020年泰顺县游客招徕奖励办法》,顺利举办“浙南闽北泰顺旅游推介会”“泰顺旅游长三角推介会”“惬意温州、康氧泰顺”温州市职工疗休养专场推介会等活动,创新实施“我在廊桥等你”“好玩民宿在泰顺”“跟着24节气游乡村”、温州家庭旅游月、《小康村24小时》首站走进泗溪镇下桥村节目、“走走泰顺、一切都顺”文化旅游季等营销活动,线上宣传推广总曝光量超过9000万人次,三次登上微博热搜前三。与温州日报、温州都市报、温州晚报签订全年战略合作协议,完成兄弟县市瑞安市、平阳县、苍南县客源市场自媒体对接及温州机场、苍南高速服务区广告投放,创新成立县旅投营销策划有限公司,全力推进泰顺旅游智慧营销平台“好玩泰顺”小程序、旅行社管理系统等建设。今年“十一黄金周”,全县景区接待游客46万人次,同比增长143.6%,展现出泰顺旅游强大的营销效果和发展潜力。 (五)抓传承,促普惠,文化事业发展更加厚重。圆满完成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各项目标任务,全力深化中华传统诗词创作基地等四大音创基地影响力。完成罗阳镇综合文化站新站建设并对外开放,新建城市书房1家、文化驿站19家,进一步完善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服务体系。全力深化“蚂蚁联盟”“我想我享”创新项目,共开展送戏下乡691多场、送书下乡3.86万册、送展览讲座下乡299场,开展展览展播等线上活动446场,让活动惠及更多的普通市民。文艺作品入选省市视觉艺术类赛事26件,选送省、市参赛作品217件,群舞《走山》获2020浙江省群众舞蹈大赛金奖,小品《落地生根》获2020温州市第六届戏剧小品大赛创作表演双金,文学作品《石井村》《老屋》分获浙江省乡村诗歌大赛分获一、二等奖。全力深化非遗影响,创建温州市级非遗体验示范基地1处。完成木偶戏文艺精品《火焰山》等剧目创排工作,深化“带薪学徒”制,连续3年学生考入上海戏剧学院木偶专业。廊桥立法保护上报省人大审核,深入开展百家宴提升工程,廊桥模型入选第二批浙江省优秀非遗旅游商品,木偶头雕刻作品入围浙江省2020年薪传奖传统工艺大展。积极开展非遗进景区活动,全县3A级以上景区融入了非遗表演和体验项目,3家县内民宿成为温州市非遗民宿创建单位。积极配合综艺节目《幸福三重奏3》录制,并充分在节目中融入更多泰顺非遗元素。深化文物“三色”分类管理工作,完成国保单位16单体的文物消防工程建设工作,积极协助开展泰顺古窑址考古研究工作。 二、存在的问题及短板 今年以来,泰顺的文旅发展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亟待解决。一是旅游产品的支撑和带动还不够强,华东大峡谷等重大旅游项目还处在建设期,廊桥、氡泉等核心产品的带动效应还未能最大化。二是文旅产业人才要素支撑不足,高学历、高职称人才偏少,营销、管理等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短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优秀导游紧缺,无法满足我县文旅快速发展的需要。三是文化资金投入不足,公共文化资金保障需求大,加之我县文保单位量多面广,因而持续形成防火、防汛、防违建等各方面的极大压力。 三、2021年工作思路 2021年,我县文旅工作将继续贯彻落实省市重点举措,围绕县委县政府重要部署,持续以打好“康养文旅牌”为总统领,全力实施“康养文旅十大工程”,力争实现全县旅游人数1000万人次、旅游综合产值65亿元。 (一)全力实施重点品牌创建工程。深入推进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县、廊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省级数字文旅改革示范区(县)、南浦溪4A、3A级景区、廊桥联合申遗、罗阳4A级景区城、A级景区镇、省市“旅游+”产品打造、A级景区村(A级旅游厕所)等“十大文旅品牌”创建工程,力争创成廊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及南浦溪国家4A级景区,创成3A级景区1个;罗阳镇创成4A景区城,培育创建A级景区镇3个,竹里乡创成5A景区镇,创建A级景区村20个(其中3A景区村3个)、旅游厕所20个;力争创成省级金宿级民宿1家、银宿级民宿1家、市级精品示范民宿2家。 (二)全力实施“百亿项目”建设工程。用好全域旅游项目10亿融资,大力推进泰顺文化中心等“十大历史文化项目”及华东大峡谷、矿坑冰城、松垟花开等“十大旅游招商项目”,浙南蝴蝶谷度假山庄、隐南山农旅综合开发等项目落地开工,实现国有景区对外营业1个,力争实现文旅项目投资32亿元以上。 (三)全力实施重点旅游产业培育工程。主要积极培育“1+10旅游产业带”,“1”即以罗阳镇A级景区城创建为基,推进文化内涵展现、基础配套完善、文旅业态创新、夜游产品打造等举措,培育县城核心文旅产业带。“10”即以廊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创建为基,大力发展度假酒店等休闲旅游产品,培育廊氡康养休闲产业带;以乌岩岭、飞云湖为基,深化养老养生、攀岩探险、露营休憩等产业发展,培育环飞云湖康体旅游产业带;以司前、竹里畲族文化为基,深化“三月三”文化内涵,探索打造“印象·畲乡”实景演艺产品,培育畲乡风情产业带;深化“百家宴”、“泰顺十大碗”等特色美食及农家乐发展,培训一批金牌厨师,培育百家宴美食产业带;以百丈水上运动、西旸飞行运动为基,办好象棋棋后赛等体旅品牌赛事,培育时尚运动产业带;以白柯塆、小南山、卢梨红色文化为基,紧抓建党100周年节点,推出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培育红色旅游产业带;以木拱桥营造技艺、土陶、提线木偶戏为基,培育非遗活态体验产业带;以文礼书院、状元文化、红色教育、非遗体验、亲子夏令营等为基,整合县域研学资源,培育研学产业带;以仕水流域国保、名茶、泰顺石等丰富文化旅游资源为基,培育国保文化产业带;以畲乡、廊氡、筱村(南浦溪)民宿群为基,适时召开民宿发展招商大会,全力推进“一乡镇一民宿村”计划,绘制特色民宿和农家乐的地图,力争新增民宿床位300张以上,培育乡村旅游民宿经济产业带。 (四)全力实施旅游基础提升工程。全力推进旅游产品推广、导游人才培育、硬件配套提升、旅游业态丰富、服务人员素质提升等重点工作,强化高速沿线的高速景观带建设,推动全县文旅行业服务规范化建设提质提量。 (五)全力实施旅游营销推广工程。完善提升2021年游客招徕奖励办法,全年筹集宣传费用2000万元,在长三角区域举办一场具有区域影响力的营销推介活动,并适时配套开展“华东十城”旅游系列推介会。加大同国家级、省级文化和艺术团体等组织对接交流力度,推进邀请一百家旅行社、邀请一百家媒体等“八百行动”项目。加大与新媒体的合作力度,积极举办千人团系列活动,力争引进一档高热度综艺节目,完成泰顺旅游宣传片制作。绘制各个乡镇的“一日游”“半日游”线路图及网红打卡地图,全力举办“走走泰顺、一切都顺”文化旅游季、廊桥文化旅游节、旅发大会等活动,更多地融入娱乐、体验和文化互动,形成节庆活动品牌影响力。 (六)全力实施公共文化筑基工程。巩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成果,推进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完成泰顺文化中心主体工程建设,持续完善城市书房、百姓书屋、景区书房、文化驿站等文化载体功能。完善县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模式创新,推动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打造“文化泰顺”。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社区文化空间建设,提高数字文化资源供给。继续提升“蚂蚁联盟”“我想我享”“读书会联盟”项目,擦亮“艺起游泰顺”“全民星秀场”“阅享童年”“明日之星”等文化品牌。围绕“三个地”“建党100周年”等主题开展艺术创作,促进本地群众在广泛参与中丰富文化体验、感悟文化精髓。 (七)全力推进非遗传承解码工程。以“文化基因解码工程”为载体,积极推进省级文化传承生态保护区创建,打造非遗数字馆云展厅平台,统一规范泰顺非遗品牌标识,推动非遗品牌创建提升。深入推进“廊桥立法”保护传承及联合申遗,提炼征集“廊桥精神”,办好“廊桥文化”学术研究论坛,把廊桥独特、鲜活、极具生命力的文化形态和精神力量呈现给世人,让泰顺廊桥文化品牌闪耀世界。创办泰顺木偶文化展示馆,办好木偶戏文化艺术节,探索建立药发木偶传承发展机制,完成非遗书籍《泰顺非遗》《民间童谣》等出版工作,全力推动非遗产业化发展。 (八)全力推进智慧旅游提升工程。利用三年时间,投资1000万以上,大力推进省级数字文旅改革示范区创建,推动5G等新技术在文旅行业的广泛使用,积极培育若干智慧景区、智慧场馆、智慧酒店、智慧乡村,推进泰顺全域旅游信息与服务平台建设,打造旅游电商系统、文旅,数字化素材库、语音导览系统、全域全景导览系统、泰顺文化云等应用,切实以数字赋能推动我县文旅产业科技化、现代化发展。 (九)全力推进文物保护利用工程。深化文物安全“三色管理法”,完善构建“常态保护、属地严保、建维并重、全员联动”四大文物保护机制,加快推进文物消防工程、文物修缮工程建设。落实廊桥申遗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廊桥保护立法工作,全力做好配套法规制定实施工作。加大民间民俗展示馆建设力度,扩宽历代名人相关物品、畲族文物、民俗文物、革命文物等藏品征集途径及渠道,完善文物信息资料。 (十)全力推进广电旅游化提升工程。严守广电安全播出,积极发挥广电特色优势,用好广播、电视、报纸、新媒体等资源,办好《泰顺文旅》等栏目。深化“气象+旅游”,通过科学精准预报,适时推广看日出、观星河、赏云海等业态产品。在廊桥、酒店、景区等地打造一批直播展示高负氧离子、低PM2.5的直播展示点,提升游客康旅体验感。强化景点合作,探索广告置换模式,推动“广电+旅游”效应释放。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