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市场监管局2021年度工作总结 |
2021年以来,县市场监管局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积极履职,真抓实干,砥砺奋进,疫情防控、食品安全、高质量发展、监管执法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和成绩,在市场监管治理现代化新征程中取得突破,为促进泰顺绿色高质量发展作出了贡献。 (一)实抓防控,常态化疫情防控更加稳固 一是重点场所管控到位。持续推进农贸市场、零售药店等重点场所疫情防控工作,对全县18家农贸市场、26家新冠疫苗接种单位、112家零售药店开展全覆盖检查,设立20家药店作为疫情常态化监测哨点,发挥“哨点”监测作用,累计上报退热、止咳、抗病毒、抗菌素四类监测药品购买信息61677条。二是冷链物防精密智控。抓好冷链物防精密智控,实行“码上监管”,累计激活冷链赋码单位124家,赋码1551个,扫码10421个,立案查处冷链案件4起。在县域设立4个冷链运输车辆检查站,安排专人全天候“逢车必检”,实现对冷链运输车辆精密化、智能化管控,累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3363人,检查冷链运输车辆1460辆,其中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车辆8辆(“三证”等随附证明齐全,现场登记“浙冷链”信息后放行)。三是应急处置科学高效。接到涉疫食品排查调度指令后,迅速行动,科学应对,实现“发现报告”、“有效控制”、“有效溯源”、“核查处置”,迅速处置山东涉疫奶枣事件,排查接触涉疫产品的人员205名,检测核酸样本373份,均为阴性;高效处置进口涉疫鲜龙眼事件,排查人员1068名,检测核酸样本1100份,均为阴性。 (二)常抓创建,全域化文明创建更加完善 一是专班化运作。推进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攻坚,成立工作专班,下设1个领导小组和5个攻坚组,划分32个责任片区,形成由局领导班子带队、局机关全体干部入网格的创建机制,实现责任到岗,任务到人,累计出动检查人员2200人次,检查农贸市场、餐饮单位、学校食堂3000家次,整改问题1500余次。二是精细化整治。全面开展农贸市场整治提升行动和餐饮行业专项整治行动,重点整治农贸市场脏乱差现象,开展“公筷公勺、反对餐饮浪费”专项督查行动,创建卫生有序、诚信文明的市场和餐饮环境,评选农贸市场“文明诚信经营户”92户,发布餐饮“红黑榜”5期。三是常态化推进。积极开展志愿服务、文明联合检查等活动,将严格督导与服务指导相结合,开展问题督查“回头看”,督促农贸市场、餐饮单位做好问题整改,推动诚信经营、文明经营理念深入人心。 (三)真抓民生,民生实事呈现新气象 一是食品安全惠民生。加快阳光厨房创建全覆盖,建成中小学和等级幼儿园“智能阳光厨房”86家、农村家宴“阳光厨房”29家,获省市场监管局章根明局长批示;加快推进“浙食链”应用,创建“阳光工厂”8家,创建全程可追溯食品生产经营主体120家;加快农贸市场提档升级步伐,今年新创“五化”改造商品市场2家,创成省级星级放心农贸市场2家。二是药事服务解民困。坚持“便民、利民、惠民”和“安全、规范、长效”原则,建设民生药事服务站4家、送药上山进岛便民服务点19家,开展义诊772场次,提供免费服务33065次,药品工作获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局长徐润龙批示肯定。三是放心消费暖民心。推进放心消费全域化创建,培育放心消费单位1733家,无理由退货单位458家,放心工厂30家,放心商圈(街区)3个,放心消费美丽乡村1个,消费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四)亲抓监管,奋力守护四大安全 一是扎实推进食品安全监管,常态化开展日常巡查、明察暗访、突击检查,运用监督抽检、信息公开等手段,实施食品抽检分离“双随机”,累计抽检蔬菜、水产品、禽肉等农副产品1011批次,对23批次抽检不合格食品立案查处,罚没款6.3万元。全面深化食安县创建工作,对标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创建标准,完成三星10个、四星2个合计12个乡镇食安办的星级创建。二是扎实推进药品安全监管,开展药品医疗器械化妆品专项抽检,完成药品抽检60批次、医疗器械抽检3批次、化妆品抽检8批次,合格率100%。建成4家民生药事服务站,保障群众安全用药、用械和健康生活。三是扎实推进特种设备安全监管。以平安建设为重点开展了“节假日专项检查”“杂物梯安全专项整治”“液化石油气专项检查”等特种设备安全专项检查行动,全年共出动监察人员1048人次,共检查使用单位371家次,检查设备899台(套),发出监察指令书44份,排查整改一般隐患163处,立案数4起,经济处罚到位数5.5万元。推进电梯检验检测改革,已完成电梯检测受理456台;电梯责任保险参保率显著提升,新增参保241台;开展“96333”电梯应急救援113起,解救人员156人次。2021年全年未发生重大特种设备安全事故。四是扎实推进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燃油加油机、医疗器具等民生领域计量器具强制检定11160台件,一次检定合格率95.3%。加大对工业产品、生活用品、农产品等产品质量的监督抽查力度,对电动自行车、柴汽油、头盔、口罩等商品,混凝土砖块、钢管、香皂等产品实施抽检44批次,合格率86.36%。深入推进电动自行车综合治理集成改革,实现全县电动自行车销售、维修等有关单位“浙江e行平台”百分百注册,电动自行车及蓄电池“浙品码”百分百赋码,电动自行车数字化车牌上牌144辆。 (五)严抓执法,维权维序取得新成效 深入实施“一支队伍执法”建设,勇于“亮剑”,高效推进执法工作,截至目前,共查处各类经济违法案件437起、罚没款442.5万元;受理消费投诉举报1202件,为消费者挽回损失30.69万元。一是严查假冒伪劣食品。查办彭某等21家农村食品店销售假冒红牛饮料系列案、唐某等37家农村食品店销售假冒牛栏山白酒系列案、查办11家婴幼儿用品店销售假冒奶嘴奶瓶系列案,并在全国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执法行动罚没物品集中统一销毁活动浙江分会场上作典型发言,集中销毁了假冒白酒、饮料、不合格食品等物质共计5000多公斤、货值共计65万元。二是严查消费侵权。查获某健身服务部消费欺诈案,受骗消费者近3000人,涉案金额达150多万元,列为市局“3·15”十大典型消费侵权案例。三是严查民生案件。查获秦某销售劣质化肥案,受害农户达120多户,涉案金额达40多万元,入选温州市民生领域查办“铁拳”行动第一批典型案例。四是加强信用监管。完成企业年报5182户,年报率96.03%,企业年报率位列全市第二。强化“互联网+监管”,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掌上执法检查1392户次,掌上执法率100%。 (六)巧抓发展,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是升级质量提升服务。高效落实质量强县战略,在泰顺县竹木、茶业等传统优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积极培育,分类指导,深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2021年,新增“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企业1家、“丽水山耕”认证企业1家,“浙江制造”团体标准1项。引导企业参与对标达标行动8家。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平台企业注册746家。建立质量奖培育梯队,新增县长质量奖获奖企业3家,推动引导5家企业建立并实施卓越绩效管理模式。引导1家企业成功入围温州市市长质量奖现场评审环节,成为我县首个入围此环节的企业,实现我县企业市长质量奖创建新突破。二是升级标准引领服务。积极推进中蜂“三产融合+精准帮扶”国家级标准化示范区试点项目建设,新增标准化基地3个、制发《泰顺茶叶种植技术规程》《三杯香茶生产技术规程》《泰顺红茶生产技术规程》等3项团体标准,参与制定“浙江制造”标准1个,指导泰顺县云溪乡村民宿成功申报市级标准化试点项目。今年新增“品字标”企业2家,其中“丽水山耕”品字标企业1家,“品字标”浙江制造认证企业1家。三是升级知识产权保护服务。依托“浙江知识产权在线”,打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管理、服务全链条,覆盖8大类知识产权,集成40个办事系统,实现“一窗口统办、一平台交易、一链条保护、一站式管理、一体化服务”。完成专利、商标权质押融资登记额达2.16亿元;全县专利申请数达400件,授权数达289件,有效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26件。四是升级市场主体发展护航服务。深入开展市场主体挖潜拓市行动,持续深化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全县在册市场主体29266家,其中企业7904家,企业占比27.01%。启动新一轮“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新设小微企业2109家,其中八大产业490家,个转企44家。通过“浙里检”平台,帮助企业解决富硒锌茶的种植生产和果酒生产企业关键技术指标控制等技术难题4个,开展助企检测检验325批次,累计减免各类费用15万余元,实打实降低企业生产成本。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