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党的二十大 | 奋进搬迁共富路“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

发布日期:2022-10-10 09:03:27 浏览次数: 来源: 泰顺发布 作者: 冯亚斌 字体:[ ]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关键之年。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一步弘扬“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主旋律,提振精气神、凝聚正能量,县融媒体中心推出“喜迎党的二十大”专栏,旨在通过文字、图片及视频形式,集中展现近十年来全县经济社会事业发展的新实践、新成果。本期推出“共富大搬迁篇”,敬请关注。

九山半水半分田,山高路远致富难。泰顺,这个有着吉祥寓意的浙南温州山城,由于自然禀赋和历史的原因,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2003年以来,泰顺以“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为目标,打响了一场青山绿水中的“突围战”,为久困于深山的百姓寻觅“下山寻富”的路径,走出了一条富有泰顺特色的生态搬迁之路。

空山新雨,石上清泉,万淙细流叮咚作响,汇入当地最大的湖泊飞云湖。如同花儿向阳而生、山泉汇流成湖,高山移民群众期盼家园更美好、生活节节高。19年间,脱贫“9个字”与10万多群众紧密相连。

下得来

超10万人住上新房

2003年,一场声势浩大的生态大搬迁行动在泰顺县吹响号角,司前畲族镇峰门村是这场浪潮激起的第一朵浪花。2006年,蓝细香作为峰门新村最早的一批生态搬迁户,从原峰门村搬进了峰门新村,住上了这新房子。“以前住在山里老房子,每到刮风下雨就怕漏水,现在各方面都是新,住得也放心。”蓝细香如是说。

2003年12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调研泰顺司前畲族镇峰门村时,就下山脱贫工作作出了“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重要指示。紧接着,泰顺县迅速启动“一镇带三乡”工作,新峰门村一二三期项目、畲族风情园一二三期项目相继完成建设,新峰门村也应运而生。司前畲族镇峰门村党支部书记陈圣海告诉记者:“峰门新村从2003年开始建设;二期2010年开始建设,当时是200多户下来600多人;峰门三期2013年开始建设,下来220多户700多人。”

畲族风情园作为司前畲族镇“一镇带三乡”城镇化发展模式的升级版,项目占地面积282亩,安置农户1020户。此外,在司前畲族风情园,也有460多户搬入新房。十几年时间,1100多户4500多人陆陆续续搬进了新房,有了新家。随着这几年峰门新村周边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民们的日子过得是越来越有滋味。生态搬迁户方广然说:“在这里小孩读书、医疗方面都很方便,我觉得生活蛮幸福的。”2003年至2010年,泰顺实施“无区域生态移民”工程。按照“三个三分之一”的区域协调发展思路在县城或中心镇规划区内统规统建,推进“无区域生态移民区”项目建设,打破全县行政区域限制,全县都可以按照意愿去选择安置点,可以搬到就近乡镇,也可以搬到县城。

坐落在泰顺县中心地段的无区域生态移民区“阳光家园”小区2017年至2020年,泰顺实施“生态大搬迁”工程。全面统筹下山脱贫、生态移民、危旧房改造、大拆大整、灾后重建等系列政策,采取各乡镇新农村投资有限公司作为业主,下山脱贫、除险安居、生态保护、山区城镇化、基层治理有机统一,搭建无区域生态移民区、抗震安居小区、异地避灾小区等“三个1.5万”生态大搬迁平台,累计完成投资105亿元,已经建成安置小区59个,把搬迁的对象从原来的下山脱贫扩展到“八张清单”对象全面搬迁。截至目前,完成整体自然村搬迁384个,安置居民35767户超10万人。

稳得住

实现家门口就业

居已有所安,业须有所兴。如何有效促进移民家庭可持续发展,是搬迁村民立根山下的关键所在。在筱村镇北坑畲族村,搬迁户龚晓琴正在制作开关。龚晓琴是2018年从山上搬下来的,在山里以务农为生,收入非常微薄。搬下来后,龚晓琴在家做一些来料加工,不仅能照顾到家庭,还有了稳定的收入。“搬下来以后住的条件变好了,有空的时候做做来料加工,时间也比较自由。”龚晓琴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喜悦。

在北坑畲族村像龚晓琴这样的搬迁户有40多位。作为家庭主妇的她们,平日里除了照料家里的老人、小孩,空余时间通过来料加工来贴补家用。“这个来料加工对于我们家庭主妇来说是自由的职业,能够照顾到家庭,平常煮饭、带小孩这些都不冲突。来料加工一个月做得多的时候收入有2000-3000左右,少的话也有1000多。”另外一位生态搬迁户王爱媚说。峰门村村民们在来料加工点赶制服装妇女们做着来料加工,村里的男人们也没有闲着。“山上种的杨梅有1000多株,每年收入有10万左右。”村民雷德银自豪地说。在北坑畲族村,村里鼓励生态搬迁户将山上闲置的土地利用起来,种植了100多亩杨梅、50多亩油茶、20多亩茶叶。北坑畲族村党支部书记黄世湾说:“这些都是村里的支柱产业,支撑着老百姓的生活,平均每户每年有2万元左右收入。”

北坑畲族村生态搬迁项目2015年启动,2018年北坑周边及偏远地区的65户215人陆陆续续搬了进来。除了搬新家、家门口就业,这几年北坑畲族村周边交通、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日益完善。北坑畲族村党支部书记黄世湾说道:“房子搬下来后,大家出行也方便多了,生活也越过越好,随处都能感受到生活的幸福感。”北坑畲族村的生态搬迁案例是泰顺生态大搬迁之稳得住篇章的一个缩影。十多年来,泰顺一方面做好搬的文章,另一方面创新治理模式,做好“稳”字文章,让搬下来的群众稳得住。例如,在异地搬迁安置点同步建立基层党支部和党群服务中心,广泛开展党员先锋岗、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让搬迁户尽快融入新社区。经常开展社区活动,做到邻里一家亲,让搬迁群众更有认同感和归属感。

在推进群众下山集聚工作中,科学规划产业发展空间,配套建设发展小微创业园、竹木产业加工园、来料加工企业,解决搬迁群众“家门口”就业问题。优先安排搬迁群众农村保洁、环保、公路养护、护林等公益性岗位,2017年以来累计安排公益性就业岗位986个,拓宽搬迁群众就业渠道。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有条件搬迁农户开办农家乐、民宿,发展林下经济、合作经营等自主经济形势,提升搬迁群众造血功能。

司前畲族镇幼儿园是泰顺第一所乡镇公办幼儿园,2012年9月投入使用。投用后,司前畲族镇以及峰门、黄桥、竹里三乡的孩子,均可就近入读“省一级”园要让农民真正稳得住,生活更美好,教育卫生等公共服务必须跟得上。与安置小区同步建设“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区服务”四大配套工程,全方位解决好就学、就医、养老等问题,让下山移民能享受到更高品质的公共服务。

富得起

共富路上有你我

2021年,泰顺迭代升级生态大搬迁工程,实施“共富大搬迁”工程。出台强村富民政策25条、惠农强农政策100条,每年设立创业就业激励基金2-3亿元,常态化开展来料加工、家政服务、电商快递、餐饮厨师等劳动技能培训,让搬迁群众都能有一技之长。2013年以来,累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15万人。开展生产实用技能培训一产上,县政府每年统筹安排5000万元以上专项资金扶持特色农业发展,培育了“一杯茶、一颗桃、一枝花、一瓶蜜、一篮菜”等“五个一”特色农业体系,引导农民走生态有机、绿色精品农业发展之路。二产上,深入实施“税源工程”,搭建了“四园两基地”等一批工业平台,让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创业就业。三产上,招引并落地建设“华东大峡谷”“云岚牧场”等一批重大旅游项目,积极鼓励引导搬迁群众利用闲置农房发展乡村旅游、民宿、农家乐,有效带动搬迁群众增收致富。如司前畲族镇左溪村,下山农民家家户户都开起了民宿,每年收入超过20万元。

泰顺县司前畲族镇“月·蓝舍”民宿同时,深入推进“三权”分离、三资管理、“三位一体”改革,推行“权随人走”的农民权益保障机制,通过土地流转、山林权流转、产权租赁等举措盘活农民资产,增加搬迁群众租金、股权等收入,构建“农民下山、产业上山”“搬家不搬田”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打消村民下山无田可种的后顾之忧。通过下山搬迁集中安置,并复垦盘活搬迁腾退出的零散宅基地,大大提高了土地使用效益。近3年全县复垦宅基地872亩,实现低效用地再开发1154亩。此外,泰顺着力打好“乡贤泰商牌”,设立泰商基金,注重反哺家乡;率先全域推行“一户一策一干部”帮扶机制,通过干部点对点“盯守”帮扶、因户施策,确保人人有帮扶、户户有增收。目前,全县1279名帮扶干部结对8222户低收入农户,做到一户不漏。泰顺县共富搬迁办试点办科长胡昌锋说:“这几年,泰顺通过改革创新‘搬迁方式、治理模式、产业转换机制’,推进 ‘政策、清单、模式、机构’四项内容整合,充分发挥‘党建引领、就业帮扶、惠民政策’等三个方面的驱动作用,全力打通‘政策、产业、机制、帮扶’四条致富通道,初步形成了山区生态搬迁的新模式。”作为全省山区26县之一,泰顺抢抓机遇成功入选全省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首批试点、全省跨越式高质量“一县一策”样本县。泰顺将按照省委加快取得示范区建设突破性进展、标志性成果的部署要求,打造更具泰顺辨识度的“共富大搬迁”硬核成果,形成试点经验,为山区26县提供借鉴。胡昌锋表示,接下来泰顺将围绕富得起这篇文章,在提升搬迁群众的生活品质上再下功夫,另外,泰顺将在县城再建一个共富搬迁的安置小区,计划在十四五期间再集聚两万人,进一步提升泰顺城镇化率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