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秋月等8位代表:
你们在县十七届人大一次会议期间所提的《关于支持泰顺中部区域农业生态产业区的建议》收悉,我局高度重视,经调查研究,现答复如下:
小小“菜篮子”,装着大民生。“菜篮子”稳产保供一头连农民、一头连市民,关系着群众的一日三餐。一直以来县政府严格落实“菜篮子”工程要求推进工作,立足交通、水源、市场的优势,打造精品蔬菜基地。通过不断地农业结构调整,发展瓜果蔬菜,直接带动了当地蔬菜产业的稳步发展。县城关及周边的蔬菜基地如罗阳镇白溪、上洪;三魁镇戬州等商品菜基地,总面积约500亩,年产蔬菜2000多吨,是城关居民蔬菜需求的主要供应源,2003年被认定为温州市级农产品基地,温州市蔬菜后备基地。目前县内原有蔬菜基地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蔬菜整体产业化、规模化程度较低,生产能力低。由于本县境内地形复杂,耕地质量较差,无法进行机械作业。蔬菜生产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导致种植区域分散,没有进行合理的规划,种植品种也比较混杂,产业优势尚未形成,整体生产能力低。如目前500亩基地,日生产能力不到6吨,而城关每日消耗量超过35吨,需每日从外地调入以补充缺口。
二是城关蔬菜基地规模正逐渐缩小。随着城镇建设推进,原有蔬菜基地被征用建设或基地基础设施遭受破坏等原因,已影响正常生产,现有规模正逐步缩小。
三是蔬菜种植土壤退化。如面积最大白溪蔬菜基地,生产历史已有30年,由于有机肥施入偏少,导致土壤熟化、次生盐渍化加重,土壤原有的团粒结构受到破坏,保肥持水性降低,出现土壤板结、通透性变差,作物根系生长发育不良。土传病害加重,直接影响了生产效益。
针对以上问题,根据《泰顺县“十四五”农业农村现代化规划》,农业部门已在全县范围内特别是中部区域对蔬菜基地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加大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菜农的综合素质,以提高全县的蔬菜供应量。
(一)在城关周边建设形成规模化、标准化蔬菜种植基地。
在距离县城20公里左右的下洪、大安、西洋、三魁等地通过对基地现有资源的整合和基础设施的建设,集聚土地资源,形成10亩以上的经营单元,可提高资源利用率,建成规模化、标准化的蔬菜生产基地。目前初步规划基地面积为5000亩。
(二)通过基地的建设以提高抗灾害能力。
利用塑料大棚,并配套各种国内外先进的设施设备进行种植,努力给蔬菜创造一个人为可控制的、尽可能符合植物生长发育要求的环境(光照、温度、湿度、营养等),争取实现常年均衡生产,达到以最少的资源投入来得到最大的回报的目的,设施蔬菜其产量高、品质好、生产周期短,提高了产品的生产与经济效率。高标准装配式镀锌钢管大棚则具有提高抗自然灾害能力,减少了产品损失。因此,建设符合当地实际的、高标准的设施蔬菜生产核心区是十分必要的。
到目前为止,已在罗阳镇上洪、竹里乡、大安乡下塔、三魁镇戬州、西旸镇彭坑洋等地建立蔬菜基地,总面积约150亩,在支农资金的帮助下通过几年的建设已初具规模,具备一定的生产能力。目前县政府出台了《泰顺县强农惠农助推共同富裕“直通车”若干政策》(泰政办〔2021〕58号)等扶持政策,将为泰顺中部区域等地区蔬菜基地及生态农业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帮助。
最后,非常感谢你们对我县蔬菜产业建设工作的关心与支持,希望今后一如既往关心和支持这项工作,并提出宝贵的建议与意见。
联系人:刘志良 联系电话:67583675
泰顺县农业农村局
2022年6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