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祖培等委员:
您的提案《关于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全国重点濒危物种保护研究高地》已收悉。现答复如下:
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把保护生物多样性与经济发展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可持续发展。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镶嵌在浙南大地上的一颗亮丽明珠,积极响应中央和省市县委的决策和号召,紧紧围绕“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的发展战略,全力打造“浙南明珠、最美山城”。长期以来,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打造全国重点濒危物种保护研究高地,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助力泰顺县成为全国五个建设生物多样性国际示范之一。乌岩岭管理中心将继续重视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把重点濒危物种保护研究列为保护区的重要工作,具体内容如下:
一、加强保护区科研队伍建设
乌岩岭管理中心非常重视科研队伍建设,已先后建立了生物多样性保护院士专家工作站和浙江省博士后工作站,还建设了全省首个保护区科研实验室,先后引进高层次人才7名(1名博士后、6名硕士研究生)。目前,乌岩岭保护区正以院士专家工作站和博士后工作站为高端专业技术人才平台,按照“保护第一,科研引领”的发展思路,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工作。科研队伍以传帮带及产学研结合模式建立人才培养制度,组建了规模适度、结构优化的保护区科技创新队伍,并制定人才培养计划着力提升保护区科研队伍的人才学历、职称提升。目前乌岩岭保护区科研团队全职、兼职专业技术人员达到26人,中级以上职称人员一半以上:其中正高职称1人,副高职称5人,中级职称11人。
二、加强珍稀濒危物种科研保护
乌岩岭自然保护区长期与北京师范大学、浙江大学、浙江农林大学等高校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目前,我那正按照浙江省林业局《浙江省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抢救保护行动“十四五”规划》(浙林规〔2021〕32号)的要求,联合开展黄腹角雉、浙江雪胆等珍稀濒危物种拯救保护工程建设,并初步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黄腹角雉保护。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乌岩岭保护区就与北京师范大学技术合作,开展黄腹角雉科研与保护工作,针对黄腹角雉生存能力弱,野外放归成活率低、黄腹角雉自然巢不足、部分栖息地条件差等现状,保护区开展黄腹角雉种群监测调查、人工繁育、栖息地改良、野生驯养及野外放归等工作任务,有效促进乌岩岭黄腹角雉野外种群数量稳步增长。通过项目实施,黄腹角雉保护成效明显,目前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野外种群数量达到500多只,人工种群数量达到100多只。2021年3月,浙江乌岩岭黄腹角雉种群监测与繁育示范基地通过中国动物学会评审成为全国第一批中国动物学会濒危动物保育示范基地(全国仅有7家)。
(二)金斑喙凤蝶项目。金斑喙凤蝶在浙江省仅分布于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武夷亚种,2009年才首次报道在浙江有分布,并且数量稀少。近年来,保护区开展金斑喙凤蝶野外调查,对区内的寄主植物分布情况做好调查,观察记录其幼虫在野外的发生期、取食方式以及活动时间等生物学特征以及成虫的多种生物学习性,对金斑喙凤蝶的生活习性和资源状况有了熟悉了解;同时利用蝶的残体委托相关科研单位对金斑喙凤蝶进行遗传多样性研究,比较国内不同产地金斑喙凤蝶之间的遗传差异。
(三)毛冠鹿项目。已开展保护区毛冠鹿种群数量、分布动态及网格化监测,综合运用红外相机、样线调查、粪便DNA物种鉴等多种方法与手段开展实地调查,获得毛冠鹿实地分布数据,初步构建不同季节和年份毛冠鹿种群的数量动态变化规律和空间分布格局,了解掌握毛冠鹿的活动节律及人类干扰类型和强度等,分析毛冠鹿的受胁因素。结合现有的保护地分布等现状,识别毛冠鹿保护空缺,为毛冠鹿科学合理保护提供科学建议。
(四)浙江雪胆保护。浙江雪胆为1985年在乌岩岭发现的雪胆属新种,野生个体数量少,分布范围狭窄,由于其本身的生物学原因(雌、雄异株)导致其自然条件下授粉困难、果实产生少、果实易腐烂、种子萌发困难以及野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等是其濒危的部分原因。近年来,保护区与浙江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杭州师范大学、温州科技职业学院等科研院校合作,从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角度出发,对浙江雪胆的生境、遗传多样性、成分及质量、快繁技术、野外回归等多方面开展了基础而系统的工作研究。通过项目野外实地调查,掌握了浙江雪胆的分布状况和资源情况;同时还对浙江雪胆开展了块茎化学成分的分析、叶绿体基因组分析、DNA指纹图谱及生理生态学研究等,还通过种子繁殖、块茎繁殖、离体快繁等多种繁殖方式得到3000多株幼苗,现已先后有1000多株进行了种群回归,有效提高了保护区浙江雪胆野外种群数量和分布区域范围。此外通过总结项目成果,申报成功国家发明专利一项(浙江雪胆雌、雄株的组培快速繁殖方法),克服了培养材料在繁殖过程中的黄化,能实现连续多代稳定增殖。研究结果对浙江雪胆资源保护和应用具有理论和现实意义。
(五)泰顺杜鹃保护项目。通过项目野外实地调查,基本掌握了泰顺杜鹃的分布状况和资源情况;在其分布区内设立了5个样地,分析了群落学和种群特征;采集了4个居群,提取了DNA,筛选了SSR引物用于群体遗传学分析;收集了种子,开展了萌发试验;采集了花的样品用于发育试验。研究结果对泰顺杜鹃资源保护和开发应用具有现实意义。项目还尝试了扦插的方式进行泰顺杜鹃种群快速扩繁,分别探究了种源、枝龄、插穗长短、扦插基质、激素处理时间、扦插季节对泰顺杜鹃扦插生根的影响。通过对泰顺杜鹃扦插、采种和野外移栽等方式,建立泰顺杜鹃种质资源中心,为今后的科学研究和推广应用提供充足的材料。
三、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
在森林资源保护过程中,乌岩岭管理中心非常好重视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根据《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工作计划,将在保留一定量竹林的基础上可以对部分关键区域的竹林(如连接两片森林的)适当进行人工干预,改造成林,增强动植物的连通性,降低片段化效应。另外对保护区内近年来相继感染了松材线虫病而死亡的马尾松林,在自然恢复较差或较慢的区域将适当补植交让木或其它适宜本土树种,增快马尾松感染后的森林演替,加快森林资源的恢复;进一步加强老龄林和次生常绿阔叶林的保护;野生动物出没频繁的道路如有条件的话也将增设一些廊道,为其移动提供便利,加强不同区域野生动物基因的交流。
同时,乌岩岭保护区还充分利用“爱鸟周”、“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节日积极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宣传活动。根据不同人群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让公众切实了解保护的意义和价值,发自内心的保护生物多样性以及濒危物种。例如,对于儿童、青少年等人群,设计制作了乌岩岭鸟类图册、精美宣传折页等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濒危物种保护为主题的展板、宣传册或小纪念品,有时还专门前往县内小学、中学等进行科普讲座,培养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从娃娃抓起;针对县内保护区、林场周边居民,则通过走访、谈心、赠送宣传小礼物等方式加强该方面的宣传教育,潜移默化地提高其保护意识。
非常感谢您对乌岩岭保护区工作的关心和支持,希望您继续关注,支持保护区工作,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2022年6月29日
(此件公开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