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今日泰顺 > 部门资讯

全面坚持守护县域生态环境 促进“最美山城”迭代跃升

发布日期:2023-01-16 09:26:00 浏览次数: 来源: 泰顺发布 作者: 温州市生态环境局泰顺分局 字体:[ ]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近年来,泰顺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紧盯打造“浙南明珠、最美山城”战略目标,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以最严的要求守底线,以最优的服务促发展,全力推进生态环境各项工作有效开展。

2022年以来,市生态环境局泰顺分局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扎实推进生态环境各项工作,成效明显。PM2.5平均浓度下降率全省第一,PM2.5均值浓度为17微克每立方米,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排名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全县11个县控以上断面全部达到Ⅱ类以上水质,地表水和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环境噪声监测达标率均达100%。生物多样性保护入选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共同富裕最佳实践案例,2个体验地入选全省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培育名单,在《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上做交流发言;《浙里共富》专门刊登泰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经验做法。2个乡镇、6个村社成功入选全省低零碳试点建设,全省首个编制试点乡镇低零碳建设评价体系。

坚持综合施策深化环境污染问题整治

狠抓环保督察整改。二轮央督举一反三清零行动整改事项的具体问题13个,已经完成11个,长江经济带督察组反馈问题1个,年底将全部实现“清零”。今年省督交办信访件3件均已完成问题整改,暗访发现3个问题已经完成整改2个,剩余1个已制定整改方案有序开展。

狠抓大气污染防治。制定2022年度及重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实施方案,将责任落实到相关部门、分管领导、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实行“每周一调度、每旬一督查、每月一通报、每季一总结”机制,大力实施PM2.5和Q3“双控双减”,全面开展扬尘治理等“七大专项行动”。2022年1月至11月,泰顺县PM2.5均值浓度为17微克每立方米,PM10为29微克每立方米,综合指数为2.09。环境空气质量持续排在全市第一、全省前列。

狠抓“五水共治”行动。以“十大治水行动”“十大治水机制”为抓手,全力打好“五水共治”碧水行动攻坚战。深入开展“找寻查挖”专项行动,抽调5个部门人员组成专班,开展为期2个月的联合专项行动,通过乡镇自查、联合检查、即查即改,发现各类河道问题550余个。2022年度全县投入3.234亿元,建设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24个项目。至目前,我县市控以上断面水质均值达到Ⅱ类以上标准。争取2021年度省级绿色奖补(出境水水质)资金2亿元,比2020年度(6576万元)增加了1.35亿元,5年累计7.73亿元。

狠抓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根据省市要求,结合我县实际,全面落实水站、空气站、VOC站等监测设施建设资金1200多万元,全部完成招标工作并开工建设。

坚持全域联动深化生态文明示范创建

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以60项“无废城市”创建指标为靶心,建立任务清单,倒排工作进度,盯紧时间节点,及时调度工作进展。完善工作制度,建立实行定期研判、问题反馈、督查通报、问题销号等制度。定期召开工作专班联席会议,专题会商短板指标攻坚落实和各项任务落实情况。围绕“无废”政策制度、资源循环、科技创新、细胞建设、数字治理、市场培育、执法监管、服务宣传等八大板块积极打造16个示范案例。以满意度提升为抓手,积极开展“八个一”宣传和八大领域示范点宣传,形成“无废城市”创建的浓厚氛围。通过“企业出一点、政府补一点、处置单位降一点”的模式,全县26家小微企业和8家汽修厂全部实行危险废物统一收集清运。创成“无废乡村”、“无废医院”、“无废工地”、“无废公园”、“无废商超”等无废细胞共计31个。

推进“两山”实践创新基地创建。精准摸底指标现状,常态化开展创建技术评价,深入分析20项建设指标现状和潜在问题,精准施策,直击重点,确保短板补齐、长板做强,夯实创建指标台账。突出创建特色,围绕重点特色工作进行通盘谋划,及时总结归纳经验做法,打造“生态大搬迁”等8个模式案例,做好“两山”转化文章。

推进低(零)碳试点乡镇和试点村建设。通过清单化、节点化提速试点建设,探索编制了竹里畲族乡低(零)碳乡镇建设评价体系,积极推进榅垟村、面前岭村等试点建设,为面上创建积累经验。

坚持立足优势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

打造一批科研成果。发挥生物多样性院士专家工作站作用,深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恢复领域基础研究和技术应用,创成全国第一批濒危动物保育示范基地(黄腹角雉),谋划全省首个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推动产学研融合发展。

打造一批体验基地。围绕“旅游+研学+体验”,加快黄腹角雉主题馆建设,大安乡生物多样性传统文化体验地、大溪源蝴蝶谷体验地入选全省首批生物多样性体验地培育名单。首创生物多样性“友好乡村”建设模式,首批评选出4个生物多样性友好乡村。

打造一批富民案例。建立“生物多样性+产业”共赢发展模式,进一步做大做强“三杯香”、猕猴桃、跑步鸡、土蜂蜜、豆腐柴等富民产业;做好共富大搬迁、云岚牧场、栀子花等共富案例的发掘和总结。

打造一批示范经验。全市首个完成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工作,大溪源蝴蝶谷和大安乡生物多样性传统文化体验地成功入选省级培育名单,中国环境新闻网专题开设泰顺生物多样性保护专栏;省级以上媒体平台发布相关信息30多篇,省级刊物《浙里共富》专门刊登了泰顺县生物多样性保护促进共同富裕的经验做法。

坚持联防联控深化生态环境监管执法

加强规范化执法。投入80多万元,完成执法机构规范化建设。完善“双随机+信用”执法机制,规范执法主体、工作程序、行为规范、文书标准和内部监督制度等,做到依法执法、公正执法、主动执法、阳光执法。

加强常态化执法。今年开展了蓝天、碧水、清废、排污许可、混凝土、除险保安、生态环境安全“大起底、大整治、大提升”、 畜禽养殖等专项执法检查,今年,共出动执法人员930人次,检查企业270家次,限期整改企业43家,立案查处5家,五类案件3件。

加强数字化执法。完成“环保e企管”( 环保码)119家,领码率100%;工矿监控安装完成18家,完成率90%,剩余预计年底前全部完成;落实“大综合一体化”改革,派出12名执法人员联系乡镇。

加强长效化执法。建立健全环境污染问题发现和处置机制,进一步畅通来信来访投诉渠道,及时受理办理和化解处置,确保群众反映的问题“事事有着落、件件有回音”。

坚持改革创新深化治理服务模式重塑

积极推进审批制度改革。实行“专家函审”“多评合一”等模式,提高审批效率。今年以来,有4个项目以“专家函审”模式通过评审,2个项目以“多评合一”的形式通过审批。

探索开展“星级(两最)河道”评选。根据水质监测、河道治理、美丽创建、满意测评、否决事项等五类指标对全县64条河道进行评分,将评出六个等级河道,其中五星河道为“最美河道”,零星河道为“最差河道”。

探索全域“环保管家”服务模式。坚持全县域、全领域服务,排查、监管、服务、治理多措并举,累计为企业提供150次环境技术咨询服务,解答相关问题260个;配合检查企业180多次,提出整改建议400多个;协助98家企业完成智管服环保码申领等。

构建立体化宣传模式。制定信息宣传考核激励机制,组建信息宣传小分队,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开设《生态泰顺》专题栏目,泰顺生态环境信息宣传得到极大加强,在中国环境新闻网专题开设泰顺生物多样性保护专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