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丁熠锋,1982年3月出生,浙江杭州人,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2005年9月参加工作,200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2021年11月起任温州市泰顺县委书记。曾任杭州市萧山团区委书记、青联主席;杭州市萧山区靖江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杭州市萧山区靖江街道党工委书记、杭州空港经济区党工委委员;杭州市萧山区衙前镇党委书记;杭州市淳安县副县长;杭州市上城区委常委、常务副区长;杭州市桐庐县委副书记、县长等职。
记者印象:
“山高路远、浙南边陲”,可能是大多数人对泰顺的第一印象。然而,在泰顺县委书记丁熠锋眼中,泰顺却宛若一颗冉冉升起的明珠,愈发璀璨夺目。
本以为在这样一个山区县任县委书记,他接受记者采访时会多讲发展困难,但丁熠锋“眼里有光”,谈得更多的却是优势。他说,作为县委书记,就是要去发现优势、展现优势、变现优势。“谋远健行”,这也是他多年的工作心得。
作为浙江陆域最后一个通高速公路的县,区位一直是泰顺的短板瓶颈。丁熠锋说,“泰顺地处浙南闽北山区的地理劣势,也完全可以成为发展的区位优势。”在他看来,差距可以成为潜力,劣势也可以变成优势,思路更是决定出路。
丁熠锋说,随着温武吉铁路、苍泰高速、泰顺通用航空机场建设的接续推进,泰顺将真正迎来“铁公机”时代,长期蜗居深山的泰顺,对外界而言,反而更像是一片新开放的秘境桃源、一片待开发的投资沃土。
“当前的泰顺,拥有的优势越来越多!”他的言语中充满信心、满怀期待。
泰顺的特色是什么?就是“山、茶、花,矿、泉、水”这些稀缺资源和“红、桥、村,泰、顺、人”这些深厚人文积淀。
“山”:泰顺乌岩岭栖息着“鸟中大熊猫”黄腹角雉。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世界唯一黄腹角雉保种基地和科研基地,是“中国黄腹角雉之乡”。泰顺森林覆盖率达76.9%,是国家生态县、“中国天然氧吧”。
“茶”:泰顺是“中国茶叶之乡”“中国茶业百强县”,泰顺“三杯香”茶,冲泡三次留有余香,明清、民国时期就远销海外,入选首批《中欧地理标志协定》保护名录。同时,泰顺还是世界名曲《采茶舞曲》的诞生地。
“花”:泰顺有着漫山遍野的栀子花。泰顺2016年引进康鸿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生产以黄栀子为原材料的冷凝皂工艺,目前正逐步实现种植、深加工、旅游观光等三产融合发展。
“矿”:泰顺拥有媲美“四大国石”的泰顺石,极具文化艺术创造价值和收藏价值,其理论储量在1亿吨以上,储量亚洲第一、世界第二。
“泉”:泰顺拥有浙江唯一的氡微量元素适宜的自涌型天然温泉,是国家级浴用医疗温泉水,含40多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具有医疗、美肤、健身等功效,被誉为“神水宝地”“天下第一氡”。
“水”:泰顺素有“温州人民的大水缸”之称,珊溪水库的上游——飞云湖,就坐落在泰顺,满足了700多万温州人民饮用和100万亩农田灌溉用水。泰顺饮用水品质极好,最近还推出了“顺水”系列矿泉水。
“红”:泰顺是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主要战斗地、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中共浙南特委诞生地、浙南核心革命根据地,目前境内仍保存着20多处革命胜迹,1988年被命名“革命老根据地县”。
“桥”:泰顺被誉为“中国廊桥之乡”,泰顺木拱桥营造技艺被列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闽浙木拱廊桥入选中国“世遗”预备名单,“泰顺廊桥”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拥有15座单体古廊桥。
“村”:泰顺拥有很多富有唐风宋韵文化的古村落。如库村、徐岙底,在2016年均被文化部、国家旅游局等部门评为第四批中国传统村落。
“泰”:泰顺县明景泰三年(公元1452年)置县,寓“国泰民安、人心效顺”之意。
“顺”:泰顺正大力挖掘和构建“顺文化”,并致力打造“顺礼”“顺水”等系列顺文化产品。
“人”:泰顺有14万多的泰商在外创新创业,创造了“千市万亿”的“泰商传奇”,还提炼出了“泰而不骄、顺而不止,商行天下、仁泽故里”的泰商精神。
他紧接着又说,泰顺先天禀赋十分优越,关键是怎么去看、怎么去挖、怎么去用,山区26县“远看皆山水、近看各不同”,关键就是要“一县一策”。
共同富裕的“泰顺之策”是什么?“泰顺发展必须掌握好‘变与不变’,‘不变’的是要坚持‘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一张蓝图绘到底,‘变’的是要抢抓机遇、创新思维,大力发展生态产业。”丁熠锋目光坚定地说。
“九山半水半分田”的泰顺,如何发展生态产业?丁熠锋说,壮大制造业关键要“抢风口”,把握“碳达峰碳中和”契机,大力发展新能源产业、生态制造业,一手打造“扩税源”的支柱产业,一手抓实“富口袋”的富民产业;打造标杆旅游业关键要“做名气”,围绕建设廊桥氡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唤醒泰顺优良生态环境、3000年历史底蕴这些沉睡资源;做大特色农业关键要“强融合”,在延伸产业链、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上做文章。
在这样的理念推动下,浙江电网的“巨型充电宝”泰顺抽水蓄能电站落地开工,“走走泰顺、一切都顺”旅游口号越叫越响,依托万亩花海打造的黄栀子全产业链带动浙闽边5000多户群众增收。让群众在家门口就业致富,正是泰顺践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推动山区群众“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的关键抓手。
在丁熠锋看来,共同富裕更要“众人拾柴”。泰顺总人口37万,却有14万在外泰商,“泰商大回归”是近年来内外泰顺人携手共富的重要法宝。丁熠锋说,这种回馈乡梓、同舟共济的情怀,正是泰顺“廊桥精神”的突出体现,山区的干部群众都有着改变现状的强烈愿望。说到这里,记者能明显感受到眼前这位县委书记身上透着的笃行励志、时不我待的冲劲。
谈及泰顺的未来,他说,省市对山区26县发展高度重视,山区县更要“脚下有力”主动求变。“我相信,只要一步一个脚印干下来、一场一场硬仗赢下来,泰顺一定能成为‘山区共同富裕的重要窗口’。”丁熠锋说。
问:本次省党代会吹响了浙江在高质量发展中奋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富裕先行和省域现代化先行的嘹亮号角。泰顺县如何牢记嘱托勇担重任,在新征程上奋力推进“两个先行”?
答:对标“两个先行”总目标,泰顺将“把特色作为招牌来打造,把差距作为潜力来挖掘”,奋力走出一条山区特色的共富之路。一是“开发区+度假区”联动。高标建设省级经开区生态工业总平台,全力创建廊氡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推动水产业、新能源、“顺”文化等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把特色做精细。二是“大项目+大回归”齐上。充分发挥在外泰商优势,大力推动项目回归、总部回归、人才回归、技术回归,全速推进华东大峡谷、泰顺智能制造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将引擎燃起来。三是“下山路+致富路”同频。牢记习近平总书记“下得来、稳得住、富得起”殷殷嘱托,搬迁就业两手抓,匠心打造“线上搬富通、线下共享社”,大力推进“共富工坊”建设,让老百姓的日子过红火。
问:党代会报告提出到2027年打造“8个高地”的具体目标,并把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和清廉建设高地作为首要目标,泰顺县如何全力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
答:打造新时代党建高地,泰顺将“紧握金钥匙、牵住牛鼻子、拧紧总开关”,奋力塑造一支善打硬仗、能打胜仗的队伍。一是守好初心强根脉。充分利用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和中共浙南特委诞生地等红色资源优势,深入实施“红色根脉强基工程”,做强红色文化品牌,全面夯实基层基础、全面筑牢事业底盘,让泰顺的“红色根脉”守得更牢、扎得更深。二是淬炼干部引人才。深化党员干部“新理念、新技术、新知识”三新赋能,深入实施泰顺籍大学生回归计划,大力培育企业家人才、工匠人才,培育一支有情怀、大智慧、干实事的干部人才队伍,让更多有志青年圆梦山城。三是激浊扬清塑新风。深入推进“六清行动”,打造百里清风带、清廉小镇等清廉单元,推进全域清廉,建设清廉泰顺,营造与绿水青山相媲美的政治生态。
问:历史在继往开来中续写,事业在接续奋斗中升华。未来五年,泰顺县将如何瞄准新的奋斗目标,扎实推进工作落实?
答:迈向共同富裕新征程,泰顺将“发展以人民为本、人民以共富为要、共富以实干为先”,奋力变发展远景为幸福实景。一是锚定一个目标。全力把泰顺打造成生态美丽、产业兴盛、交通顺达、近悦远来的“浙南明珠、最美山城”,努力建设山区共同富裕的“重要窗口”。二是建优一套机制。优化提升“一包六必抓”“专班大推动”等攻坚机制,推动重大项目、重点工作、重大改革提速提效,切实做到“说一句是一句,句句算数;干一件成一件,件件落实”。三是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创新构建共富与善治融合服务体系,建强全省首家奶牛种业实验室,用好“双向飞地”,迭代推出文化遗产(廊桥)监管保护等一批山区特色应用,全力打造新时代浙闽边合作发展先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