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农业农村局2023年总结和2024年工作思路 |
今年以来,县农业农村局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紧扣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战略机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全县农业农村发展呈现良好态势。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 一、2023年工作亮点 (一)用心发展生态农业。一是守住粮食安全底线。探索实施农田标准化、宜机化、数字化改造,完成宜机化改造1200亩,提升高标准农田4000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达14.37万亩,产量达1.22亿斤。生猪保供工作获中央财政资金奖励,全市唯一;泰顺县保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腾恒生猪养殖专业合作社入选国家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4家被认定为市级生猪产能调控基地,入选省畜牧业重点县,年生猪出栏数15万头以上。二是健全特色产业体系。全力打造“一罐茶叶、一篮水果、一瓶蜂蜜、一包干菜、一箩薯芋、一服草药”等“六个一”农业产业体系。茶叶种植面积达9.1万亩,《三杯香茶》团体标准获“浙江标准”认定,品牌价值达23.77亿元,引进建设食茶源产业园,实现茶饮品到茶食品的拓展,推动茶产业全链条发展;全县杨梅种植面积超过4万亩,东魁杨梅已成为我县农民增收的主导产业;与京东集团合作打造“顺蜜”品牌,创成国家中蜂“三产融合+精准帮扶”标准化示范区,全县中蜂产业发展走上正轨,中蜂养殖已超过2.5万箱;落地包洋薯芋繁育基地,与山东禾氏公司合作打造冻干果蔬产品,薯芋种植规模逐年扩大;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6万亩,为预制菜产业发展提供基础保障;栀子花、泰白术、山苍子等道地中药材种植面积突破1.8万亩。2023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达到4%以上。三是培育更多农业主体。扶持发展康鸿科技产业园,山友共富产业园竣工落成,农归巴、农暄、一诺等预制菜基地相继建成投产;省级奶牛种业和乳制品重点实验加快建设,建成奶牛种业研学中心,落地种牛繁育基地,成功培育一批胚胎奶牛;依托农业“双招双引”,成功培育泰龙、山友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5家。打造星级农家乐49家,省、市级农家乐特色村4个;累计创成标准化合作社176家,其中县级以上68家、国家级合作社2家,牛顶峰茶叶专业合作社入选2022年度国家级生态农场。 (二)用心建设和美乡村。一是持续深化千万工程。牵头制定《泰顺县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实施方案(2023—2027年)》和《泰顺县实施县城承载能力提升和深化“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2023年工作要点》,成功召开“泰顺县千万工程20周年现场会”,在2023年省十大工程中分别获评一季度五星、二季度四星、三季度四星的良好成绩。二是坚持提升人居环境。围绕全市和美乡村“示范引领、全域整洁”行动和全县“城乡环境提升年”行动,深入实施“两最”评选,推进人居环境提升提质。全县实行农村生活垃圾分类村达到272个,创成省级高标准农村生活垃圾分类示范乡镇1个,省级高标准生活垃圾分类示范村35个,省星级农村公厕14个,省级示范性农村公厕2个。全县农村生活垃圾分类覆盖率达到100%,资源化利用率达100%,无害化处理率达100%,全县农村生活垃圾总量基本实现“零增长”。2023年温州市农村人居环境大整治大提升工作群众满意度排名全市第一。连续五年获全省深化新时代“千万工程”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人居环境提升)工作优胜县。三是加快建设和美乡村。倾力打造百丈“水尚云湖”、三魁“宴遇三魁”、司前“畲享左溪”、雅阳“康养和平”、龟湖“石尚龟湖”等5个省级未来乡村,成功创成唐宋遗风、畲乡风情等2个党建引领乡村连片提升示范区,完成和美乡村风貌落后村整治20个,积极建设和美乡村示范乡镇1个、和美乡村特色精品村6个、和美乡村达标村54个。氡泉云岚休闲共富示范带建设获评省级优秀,南浦溪镇获温州和美乡村样板镇。 (三)努力促进农民增收。一是不断完善共富机制。以全省26县第一名的身份成功入选2023—2025年省区域协调财政专项激励政策名单,每年获1.5亿元三年合计4.5亿元省财政专项激励支持。南浦溪、罗阳、彭溪等乡镇434户1392人分年度、按计划列入整村搬迁,其中2023年度南浦溪镇落实补助资金517.5万元搬迁332人。落实市县资金498万元,补助“安居圆梦”工程83户。全县65个村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实现省级乡村振兴重点帮促村派驻驻村工作组覆盖率达100%。荣获26县结对帮扶考评优秀单位、全省推动农民农村共同富裕成绩突出集体,全市推进共同富裕(扩中提低)先进集体。二是不断提升两项收入。2023年统筹188.87万元为全县低收入农户购买补充保险;发放“光伏小康”工程阳光收益1068万元;落实2022—2023年低收入农户家庭子女就读学前到大学教育阶段助学就学补助资金543.8万元,惠及1947人次;创新实施低收入农户“十百千计划”和搬迁农户“百千万工程”,落实帮扶资金620余万元,扶持1240余名低收入农户对象就业创业,发放补助资金557万元,扶持457名搬迁农户就业创业;安排来料加工产业发展资金104.81万元,奖励和扶持来料加工产业发展,推动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多渠道促进农民增收。2023年泰顺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达7%;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达15%。三是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充分利用山海协作、飞地抱团等途径,落实鹿城、彭溪小微园等抱团增收项目,今年投资1.12亿元认购月湖小微企业创业园项目,累计上报市级村集体经济集中开竣工项目21个,总投资28.7亿元,覆盖全县所有乡镇。2023年全县278个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2.4亿元,经营性收入总额1.5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9%。其中总收入35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5万元以上的村社278个,无一村集体存在收支倒挂现象。 (四)注重推动农村改革。一是推进数字化改革。积极推进“智慧三农”数字化乡村建设工作,深化推进“搬富通”2.0数字化应用迭代建设,承接起纪委“共富大搬迁”监督应用平台、全县搬迁家庭高质量就业等多个重要应用或重大课题的数字支持,入选“浙农富裕”的地方特色数字化应用,“共富大搬迁”促进城乡一体化改革入选省改革突破提名奖,荣获数字化改革为引领改革突破成绩突出集体。农业行政执法队荣获农业农村部2023年度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窗口。二是实施农村合作改革。探索实践“三位一体”农村合作模式,激活提升异常社53家、注销“空壳社”32家、吊销6家,新评定县级示范社4家、县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1家、省级示范性家庭农场2家,成功招聘2名农村职业经理人,探索农村职业经理人运营农村资产资源促共富的新途径,积极谋划报送“农归吧”预制菜产业园项目、康鸿栀子产业融合发展项目,充分发挥产业项目联农带农机制。泰顺县绿翠园、陶文选等2个家庭农场入选首批省级共富家庭农场典型名单。三是深化农村集成改革。推行农民建房“一件事”改革,作为农业系统唯一代表在全市农房“浙建事”系统融合推进工作现场会上作典型经验交流。落实农业标准地片区创建2个,建成农业标准地9652亩,探索形成了“农田标准地改革+数字赋能+产能提升”“标准地‘稻+’”等一批改革模式。在全市率先制定《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激活利用工作实施方案》,闲置盘活案例《红旅共融 唤醒“沉睡资产”促共富》入选省农村宅基地管理与改革报告。2023年全县累计盘活闲置农房301幢,吸纳社会资本下乡3亿元。 (五)注重打造典型示范。一是持续推广生态农业模式。依托生物科技、新兴媒体、数字经济等,为生态产业赋能,有效拓宽了村民的致富通道。山友天然食品有限公司产品原材料82%来源于“订单”,订单农业覆盖19个乡镇40多个村,订单农业基地6580亩,合作基地2.5万亩,带动农户近3500户,每亩可为农户增收近万元。康鸿生物将山野栀子变为乡村致富花,带动浙闽边界农户每户年增收1万元以上,带动区域旅游增收5000万元。二是积极探索企农融合模式。我县通过与浙江一鸣集团合作,采取土地流转、山林权流转、农房产权租赁等多种方式,盘活云岚牧场景区及周边闲置土地1000余亩,仅租金收益就为农户增收1400万元,云岚牧场景区还为当地群众提供100多个就业岗位,极大地丰富了村庄业态。三是创新推出两最评选模式。举全县之力高位推进城乡环境整治,在全市首创“最干净、最脏乡镇(村居)”评选机制,通过明察暗访、随机抽查、轮流挂牌亮美丑、红黄绿三色预警等方式,每季度评选出一批最干净、最脏乡村,推进城乡人居环境大整治、大提升。累计共评选出“最干净”乡镇23个、“最脏”乡镇6个,“最干净”“最脏”村各130个村次。 二、存在困难 我县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还十分薄弱,在全县发展大局中,乡村振兴工作仍是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县建设的最大短板,任务最繁重、最艰巨。主要体现在:一是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农业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不足,现代化转型艰难。目前县内还无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竞争力相对不足。农业从业者老龄化、低素质化趋势明显。据不完全统计,全县2022年直接从事农业人数为57820人,较上年减少9.6%。二是美丽乡村建设不全面。两最虽已开展3年,但农村人居环境成果巩固的长效机制还需进一步完善,部分乡村整体风貌还不够协调,存在千村一面、内涵不足的问题。三是农民发展空间不充足。农民就业形式较为单一,本地就业吸纳能力不足。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达到24800元,且绝对值小,农民收入刚到省市3/5,村均收入仅为全市1/3,低收入农户群体基数较大,困难群体刚消除10000以下现象。 三、下步工作 做好泰顺“三农”工作任重道远,让更多的农民增收致富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总的目标定位,我们希望把泰顺农业能打造成“两地一区”,即把泰顺农业打造成精品农业的集聚地、百姓致富的特色区、两山转换的实践地。重中之重是: (一)聚力粮菜安全保障。一是守住“米袋子”。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新建高标准农田4000亩,改造提升粮食生产功能区3000亩,切实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引导发展马铃薯、甘薯、槟榔芋等薯芋作物,形成以水稻为主、水旱并举的粮食生产格局,确保2024年粮食种植面积稳定在14.43万亩,总产量6万吨以上。二是丰富“肉盘子”。狠抓非洲猪瘟防控,紧盯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等目标任务,稳定和扩大优势产能促进生猪稳产稳供稳价。争取上半年投用泰顺牲畜屠宰中心工程民生项目,解决全县人民的鲜肉供应,确保老百姓吃上“放心肉”。三是充足“菜篮子”。充分利用夏季高山反季和冬闲田多的时空特点,大力发展高山茭白、芥菜等高山蔬菜,发展梅干菜产业。优化水果品种结构,大力发展以杨梅、蓝莓为主的水果产业,力争2024年特色水果种植面积达到7.5万亩,蓝莓种植面积超万亩;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8.5万亩,其中芥菜种植面积超1000亩,梅干菜产量超50吨。 (二)聚力农业产业发展。一是推动农业“双强”。加快省农业“双强”攻坚试点建设,大力推进浙江省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建设,投入资金1600万元,启动建设实验室配套项目-中星种牛繁育基地。深入实施山区宜机化改造项目2000亩,加快丘陵山区适用小型农机装备示范推广应用,完成状元、南浦溪等2家农事服务中心项目建设,打造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1家,逐步实现县、乡(镇)、村三级农资、农机、农技的市场化服务。二是建设产业平台。持续抓好“六个一”生态产业发展布局,推进食茶源“三杯香”茶制品产业园、司前农晅等农业平台建设,加快落实区域协调财政专项激励政策,发展壮大康鸿、农归吧等农业全产业链“链主”企业,全力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力争2024年完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建设,通过产业融合发展平台不断辐射带动周边村民发展。三是打响本土品牌。持续在构建品牌体系上下功夫,以“顺礼”区域公用品牌为核心,全力打响“三杯香·共富茶”“山友”“顺蜜”等品牌,扩大农产品线上线下销售网点,持续抓好推广运营,建设农产品数字展销馆、网上农博顺礼品牌馆,全力提升泰顺生态农产品的知名度和销售量。 (三)聚力建设和美乡村。一是深化“千万工程”。持续深化“两最”评选机制,迭代实施农村“垃圾、厕所、污水三大革命”,统筹推进道路绿化、房屋外立面改造、林相提升,加大赤膊墙整治、外立面改造力度,集中整治一批城乡人居环境乱象,坚持“微改造、精提升”理念,以省级历史文村古村落修缮保护为切入口,走出“活业态、巧经营”之路,持续推进乡村洁化、序化、美化,实现群众可感的美丽宜居。二是打造“未来乡村”。聚焦未来乡村“一统三化九场景”建设要求,围绕“三基三主”建设核心,在乡村振兴示范带、最美乡愁村、美丽城镇等前期建设基础上,在优先考虑公共服务设施完善、创新场景呈现难度低、兼顾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优势的前提上,2024年继续谋划创建包垟乡林岙村、大安乡花坪头村、罗阳镇大溪源村、泗溪镇西地村、筱村镇坳头村等5个省级未来乡村试点。三是全力“谋大招强”。继续争取国家专项债券等项目资金,筹措更多资金投向农村,补齐农村交通、产业配套等短板。围绕农业项目建设用地少等优势,积极流转农民土地,谋划一批项目,吸引更多年轻泰商投资农业,重点从特色农业、加工业、休闲旅游业等入手,拓展“农业+旅游”的附加功能,培育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业态。 (四)聚力强村富民改革。一是做好过渡衔接。加大对低收入农户教育、医疗保险、风险救助等保障力度,持续为低收入农户提供金融扶持;大力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十百千计划”,全年培育低收入农户增收示范户90户左右,扶持低收入农户自主发展产业或实现就业900人左右,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深化低收入农户“一户一策”干部帮扶机制,不断拓宽帮扶领域、整合帮扶资源、创新帮扶机制,探索打造政企协同、山海联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新型帮共体,推动更多低收入群体迈入中等收入群体行列,力争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2%以上。二是做好集成改革。深入探索“土地集中连片流转+标准地+建设用地”模式,加速农村承包地流转,提升农地利用价值,一体整治农田抛荒等老大难问题。持续推进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激活利用,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全年完成农房盘活150幢以上;全面落实“浙农经管”系统应用,持续深化“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推动合作社规范提升行动,培育新增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3家以上。三是抓好共富抱团。深入实施强村富民“三百行动”,安排专项资金用于奖励和扶持来料加工产业发展,推动农户在家门口实现就业;规范推动“强村公司”健康发展,探索县乡联合发展机制,总结用好抱团投资“鹿城-泰顺总部科创园”、购买泰顺月湖小微企业创业园厂房等项目实施经验,进一步挖掘资源增收潜力、盘活存量资产资金,推广“飞地抱团”“低收入农户和村集体抱团”等发展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