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温州市泰顺县高度重视历史文化古村落的保护利用工作,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坚持“活态保护、适度利用、综合开发”的发展路线,充分挖掘当地传统文化,发展多元化产业,做好乡村经营文章。至今,泰顺县活化利用已取得明显成效,历史文化古村落已成为泰顺县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金名片”。
活态展示重塑古村魅力。筱村镇徐岙底古村落是泰顺县保存最完整的古村落之一。2018年6月,墟里泰顺乡村旅游投资有限公司和泰顺县签订整村运营30年的协议,打造“活的山水”“活的文化”“活的产业”。徐岙底古村落保护开发项目在推进过程中,十分注重挖掘村落环境、建筑、历史文脉、传统氛围的“活态美”,按照“尽可能减少干预”“原形制、原结构、原材料、原工艺”“可识别性”等三大修复原则,投入1000多万元修缮文元院、举人府、顶头厝等古建筑,投入100多万元进行古道、水系修复,投入600多万元修缮红粬展馆、木偶传习所等场所;在严格做好古村落中历史建筑、文化遗存保护的前提下适度发展民宿业,投入1000多万元完成9栋单体民宿的改造。墟里泰顺乡村旅游投资有限公司通过租赁村内房屋、附属房、灰斗等进行整村运营开发,支付村民房屋等前十年租赁费用达230多万元,村集体每年增加经营性收入10万元。筱村镇先后开展乡村调查、原住民调查等工作,促使古村落生活得到整体性、活态性、原真性的保护;设立乡村图书馆,开展少儿课堂、乡村会客厅等文化活动,乡村文化氛围逐渐浓厚,乡村人气也越来越旺,从而带动了周边石柱源智慧体验园“旅游+农业”、筱村公社“民宿+农业”的快速发展,塑造了筱村镇“乡村美好生活打卡地”新形象。
受益于“古村活化”机制改革而重获新生的还有位于南浦溪镇,始建于晚唐的库村。作为省级历史文化名村重点保护村、全国传统古村落,泰顺县先后投入5000多万元,开展古村落保护提升工程,开展库村古村落修复和商业街立面装饰改造,并通过实施立面改造、地面古道等唐宋遗风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十大工程,培育“妙啊”茶酒馆等文旅业态15个,建成省级清廉文化基地等文化空间5个,落户省市文艺平台5个,库村先后获评省级未来乡村、温州市艺术特色示范村等。同时,该村开发“库村有礼”系列文创产品80余款,连续三年参展市文博会并获奖。其中,作为文创产品之一的“三条桥”乐高入选长三角地区文博会。除此之外,库村人家原创手作远销意大利等12个国家,实现从文化“出圈”到文创“变现”的实践路径。2023年南浦溪获评省级文化强镇,库村文创市集获评省级首批精品市集。
招引社会资本赋能古村。泰顺县通过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制定严格的保护措施和控制要求,突出保护重点,将历史文化古村落、不可移动文物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纳入保护范围,详细规定了规划、保护、利用、处罚等内容。泰顺县依托美丽乡村和美丽城镇建设,将保护修缮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建筑、古道,通过“抢救方式”保护本乡本土文化,使一批古村落、古文化与新时代美丽乡村和谐共融、相得益彰,为乡村振兴注入活力。
泰顺县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根据古建筑村落、自然生态村落、民俗风情村落等不同类型,全面开展历史文化(村落)调查梳理工作,完善充实项目库。同时还积极开展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做到物质文化保护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并重,自然生态保护与农耕文明保护并重。深入挖掘廊桥文化、状元文化、国学文化、畲乡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等传统文化内涵,打造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最终形成最美菜园的梧村、垃圾分类的花坪头村、国学耕读的竹里村、唐宋遗风的库村等一批各具风貌特色的美丽乡村典范。
除徐岙底村、库村外,还有和平村、上交垟村通过招商引资方式,引入社会资本对古村落进行保护利用,开办民宿、农家乐、景点开发、观光旅游等。和平村依托古村落文化特色资源,以氡泉水和民宿相结合的方式,将古村落打造成庭院式唐风氡泉民宿;上交垟村以国保土楼为中心,开发建设土楼精品酒店、夯土房民宿、古私塾、染坊和休闲街,打造土楼古村和3A级旅游景区村。
据统计,泰顺县当地通过修缮保护、挖掘文化内涵,吸引了一批社会资本进村下乡,累计招引投资3.45亿元。
未来,泰顺县将持续通过创新性的手段、载体与功能拓展,使这些文化遗产能够融入现代生活,服务当代社会需求,助力泰顺“最美文化山城”建设,并在这一过程中焕发生机与活力,成为当代社会文化的一部分,实现永续传承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