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市泰顺县位于浙西南山区,是全省山区23县之一。2003年以来,全县上下持续推进下山脱贫和共富搬迁,建成各类搬迁集聚区59个,将全县384个整自然村、超11万农民搬迁到县城和中心镇,走出了一条城镇化、生态化、集约化发展的新路子。
2019年,泰顺做法被列入农业农村部“人口集聚与农民增收致富”改革全国唯一试点。2021年,司前畲族镇作为全省唯一乡镇被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荣誉称号,为山区县域实现经济发展和推进共同富裕提供了浙江样本。
这背后,有怎样的人大力量?
听民意、助决策,让群众“搬得下”
撤并前的峰门乡是泰顺县西北部的一个偏远小乡,全乡共3019人,资源贫乏,产业空白,大量村民只能外出谋生路。2002年,峰门乡决定实施下山脱贫搬迁,将偏远自然村的农户搬迁到乡政府所在地。
然而,在征求意见时,这个方案遭到了人大代表和村民们的反对。他们认为,这种“搬迁搬到半山腰”的做法无法改变长期存在的就业难、就医难、交通难等状况。
乡人大决定开展新一轮调研和征求意见,组织人大代表、村民代表进行实地考察。在综合比较多种因素后,提出了把司前畲族镇作为异地搬迁最佳选址的建议方案,供乡党委、政府决策参考。
峰门乡的先行先试给泰顺县委、县政府提供了宝贵经验。2003年,泰顺“一镇带三乡”移民工程正式启动。以司前畲族镇为迁入地,将人口少、发展受限的峰门、黄桥、竹里三个乡作为一个整体,有组织、分阶段地实施搬迁。
这项决策受到广大群众的支持。2003年,“一镇带三乡”移民方案通过县人大审议和相关乡镇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实施。
经过20多年的发展,泰顺的搬迁工作从最初的“一镇带三乡”下山移民工程不断调整,经历了从分散安置向小区安置、从“一城搬迁”向“一域搬迁”、从脱贫搬迁向共富搬迁的转变。
解民忧,优民生,助群众“稳得住”
搬迁以后靠什么生活,能不能找得到出路,这是搬迁群众普遍担忧的问题。
2003年以来,泰顺县人大聚焦建房成本、教育医疗、就业安置等影响搬迁群众抉择和信心的突出因素,在政策服务、建房安置、资金扶持等方面持续监督。
县人大认真审议在搬迁工作各阶段的政策性文件,加强监督,明确下山搬迁项目必须经相关乡人民代表大会表决通过后方能实施。同时,持续跟踪监督搬迁小区配套服务建设和“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服务”等政策落实情况。对影响群众安居的问题,通过专题询问、建议督办、代表局长面对面等方式推动整改落实。
通过持续落实搬迁政策,10多年来,罗阳镇吸纳搬迁群众超4万人,建成13个生态移民区和下山移民点,常住人口增加到12万,形成了人口、产业、基础设施良性循环的局面。秋月苑等搬迁小区内邻里中心、文化中心、篮球场、老年食堂、儿童活动场所等服务设施一应俱全,周边还建成了一批共富工坊、商业项目,让许多搬迁群众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聚民力,强督查,促群众“富起来”
每天上午八时,王贤珍和丈夫准时到泰顺县荣跃箱包有限公司上班。这家小型企业共有二十多位员工,几乎都是附近的搬迁户。王贤珍说:“以前住在黄桥山上时,一年到头几乎没有什么收入。如今在家门口做事,不但收入大大增加,还方便照顾老人孩子,我感到很满意。”
如何推动搬迁群众从稳得住向富得起转变?王贤珍家的变化给出了回答。
2022年起,泰顺人大实施“共富大督查”三年行动,以助推共同富裕为目标,采取乡村企业一线看现场、人大会议听汇报的方式,一季一调研、一年一报告,针对影响和制约搬迁群众家门口创业就业的问题,深入督进度、查原因、提对策,形成具体的工作建议36条,给县政府及相关部门参考办理,并逐一办结答复。
2023年,对接县政府共富大搬迁(搬富通)系统,搭建共富E督通数字应用场景,针对来料加工产业、休闲旅游产业、共富工坊、搬迁群众高质量就业等事项实施在线专项监督,进一步提升监督实效。
产业的兴起和就业的稳定,让搬迁群众的收入持续“水涨船高”。据统计,2023年全县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是峰门乡2003年人均收入的29倍和14.7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