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01008003011026/2024-70725
  • 主题分类:
  • 公安、安全、司法/司法
  • 文 号:
  • 泰司〔2024〕22号
  • 发布机构:
  • 泰顺县司法局(县行政复议局)
  • 成文日期:
  • 2024-12-26

泰顺县司法局关于进一步推进“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的实施方案

为深入推进覆盖城乡的现代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结合我县关于推进“15分钟公共服务圈”建设的工作要求,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聚焦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和法治中国示范区建设的目标,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的向往和对公共法律服务的需求,以数字赋能、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资源要素统筹调配,不断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供给体系,优化服务供给方式,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二、建设目标

(一)服务集成目标。一是设施集成。在“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内配置集成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指引牌、公共法律服务自助终端设备等各类公共法律服务设施。二是产品集成。集成律师、公证、司法鉴定、仲裁、调解、法律援助、基层法律服务、法治宣传教育等服务产品。三是力量集成。建立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库,完善准入、管理、退出、跨地区统筹调配机制,集成服务力量。

(二)均衡可及目标。依托数字化技术对公共法律服务设施进行经纬度标注,推动各类公共法律服务资源在15分钟范围内不断趋于均衡可及。一是城区以步行15分钟(1.2公里)的街道为均衡可及标准;二是乡村以骑行15分钟(2.0公里)的乡镇为均衡可及标准;三是偏远山区或海岛以车行15分钟(3.0公里)的乡镇为均衡可及标准。

(三)质效评价目标。到2024年底,60%的村(社区)建成“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人民群众对“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的满意率达80%。推动村(社区)建成率和人民群众满意率逐年提升,到2026年底,村(社区)“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基本建成,人民群众对“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

三、工作原则

(一)坚持服务人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把“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成人民群众普遍欢迎的“金名片”,成为建设法治泰顺、法治政府、法治社会的“助力器”。

(二)坚持一体统筹。将省市级顶层设计和我县贯彻落实紧密结合,推进公共法律服务资源融合集成、统筹调配、集约利用、一体服务。

(三)坚持因地制宜。综合考虑人口数量、区位交通、经济基础、辐射范围等因素,合理选取“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地点,因地制宜配置公共服务设施,促进布局协调、功能齐全。

(四)坚持数字引领。以数字化改革理念引领“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建设,探索工作体系、制度体系,推进数字化场景在基层落地应用、取得实效。

四、建设内容

(一)夯实公共法律服务平台基础设施

1.推进实体平台一体服务。制定县公共法律服务中心、乡镇公共法律服务站、村(社区)公共法律服务点等公共法律服务实体平台服务标准,探索建立县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供给机制。在政府各部门公共服务设施周边融入公共法律服务和法治宣传元素。

2.推进热线平台一体服务。建设12348公共法律服务热线呼叫系统,实现服务数据和录音实时、完整归集到法律援助系统。完善与12345政务服务热线的对接衔接机制,确保热线接通率90%以上、满意率96%以上。

3.推进网络平台一体服务。持续推进浙里办公共法律服务专区贯通应用。推进群众和企业需求强烈的高频法律服务事项上架浙里办,丰富在线服务产品。在人流量较大的商圈、广场、车站等公共场所以及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不足的偏远山区和海岛配备“24小时公共法律服务”的人工智能终端设备。

4.推进“三大平台”一体融合服务。推行实体、热线、网络“一端发起、三台响应”,提供线下指引、线上申请、融合服务。推进法治宣传教育阵地、法治文化公园等资源设施同步配置浙里办公共法律服务专区支付宝小程序码和微信小程序码、12348热线指引牌。

5.推进便民生活和公共法律融合服务。与商务局合作成立县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服务联盟和公共法律服务联盟。开展“一镇一集”便民生活集市活动。利用社区门店、中介机构和小区闲置场地设置一刻钟便民生活服务站点,每社区建设1个以上站点。充分发动会员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组织开展公益便民服务活动,实现公益实践与自身业务有效融合。

(二)协助构建公共法律服务资源一体化空间治理地图

6.协助构建平台资源治理地图。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 (站点)、智能终端设备、线上线下融合服务指引牌等3类平台设施资源标注经纬度、上传现场照片,形成可视化地图点位。

7.协助构建业务资源治理地图。将律师事务所、基层法律服务所、公证机构、调解组织、司法所、法律援助机构、法治宣传教育阵地的经纬度数据录入到一体化空间治理地图。有条件的乡镇,可将行政复议等相关服务一并纳入。

8.融入“15分钟公共服务圈”治理地图。加强与发展改革部门“15分钟公共服务圈”空间治理地图、人口、地域面积等数据模型的对接联动,推动公共法律服务设施、资源更加均衡可及。

(三)拓展线上线下融合服务

9.拓展咨询类法律服务。在做好来访法律咨询接待解答基础上,普及12348热线、网上留言、在线即时、视频语音、智能情景等法律咨询服务。

10.拓展查询类法律服务。加强法律服务机构人员查询、长三角法律服务查询、法律文书查询、赔偿计算、证照查询、法务地图等查询服务,做好服务指引工作。

11.拓展办事类法律服务。优化公证在线预约和申办机制,推广纠纷调解、法律援助、行政复议、监所远程会见等在线申请事项,提供立法意见征集、实习律师申请、法律职业资格管理、申请行政裁决指引等服务。

12.拓展普法类法律服务。推广应用浙里普法专区、民法典来了、法律法规、法律服务案例库等普法类服务产品,加强领导干部、青少年以及其他社会公众的法治宣传教育,提升公民法治素养。

13.拓展“一件事”法律服务。将公共法律服务拓展到企业法治体检、中小微企业合同款支付、涉外法律服务、产业合规辅导、立法、行政合法性审查、信访法治化服务等各领域各事项,提供“企业全生命周期”“公民全生命周期”一件事增值化法律服务。

(四)提升跨层级“一体化”服务质效

14.发挥法律服务资源增值合力。依托浙里办、浙政钉开发志愿者申请、审核模块,法律服务人员和志愿者统一操作台以及服务承接模块。指导当日实体、热线平台值班的法律服务人员、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到浙里办定位打卡签到。

15.实行法律服务需求“一站式”收集制度。对群众和企业通过实体、热线等平台提出的法律服务需求,当场难以解决的,各地相关法律服务人员、志愿者通过浙里办录入需求,进入网络平台“一体化”流转。

16.实行法律服务需求“一体化”办理制度。建立县乡村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供给机制,出台公共法律服务志愿者管理制度。推进法律咨询抢单、法律服务派单形式落实法律服务人员或志愿者承接服务。真正实现跨层级、跨业务“一体化”办理。

17.加强公共法律服务质量监督评价。对咨询、预约、申办等服务进行全过程实时监管,完善服务满意度“一事一评”、服务质量抽查监督、服务数据指标晾晒、服务异常预警督办等全流程闭环机制,提高公共法律服务“一体化”办理质效。

五、工作机制

(一)全面融入“15分钟便民生活和公共法律服务圈”。依托现有公共法律服务中心(站点),推进线上线下全链条公共法律服务资源深度整合,并全面融入各部门“15分钟便民生活和公共法律服务圈”,推动公共法律服务与公共服务实现场景融合、综合集成和优质共享。

(二)探索增值化公共法律服务机制。各乡镇要在保障基本公共法律服务有效供给的基础上,积极回应群众和企业更高层次法律服务需求,组织引导法律服务机构、法律服务人员等提供“一件事”集成服务,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多元化、专业化、增值化。

(三)落实数据采集和动态更新机制。各乡镇要求做好公共法律服务资源设施的经纬度和照片采集工作,建立数据采集问题的发现和纠错机制,确保数据更新实时、准确。

(四)完善志愿者参与和管理机制。建立志愿者团队,按照志愿者职业类别、志愿方向、业务擅长等要素,分别建立不同专业领域的志愿者团队。加强对志愿者服务的事中事后监督,提高承接服务质量。

(五)建立服务指标评价和结果运用机制。探索实施“15分钟公共法律服务圈”均衡可及指数和质效评价指数,并将服务指数评价结果作为优化设施布局、改进服务质量的科学支撑。


泰顺县司法局    

2024年12月25日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