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索引号:
  • 001008003011070/2025-67198
  • 组配分类:
  • 计划总结
  • 发布机构:
  • 泰顺县政务服务中心
  • 成文日期:
  • 2025-01-17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泰顺县政务服务中心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发布日期: 2025- 01- 17 16 : 07 浏览次数: 字体:[ ]

今年以来,县政务服务中心紧紧围绕“优化基本政务服务、融合增值服务”工作主线,深入实施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全面深化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推进打造高效便民的政务环境、“顺心顺意”的营商环境。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持续深化政务环境领域改革

全面加强政务服务渠道建设。一是推进线下办事“只进一门”。开展政务大厅一体化改造,优化升级社保医保一体服务中心、税务“智税大厅”、24小时自助服务专区、县企业综合服务中心,形成“24小时自助服务区”、政务服务受理区和后台集中审批协同中心的“两区一中心”功能布局。1340项政务服务事项集中办理,实现统一受理和一站式办理。二是推进线上办事“一网通办”。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办理、掌上办理,企业群众无需前往办事大厅,随时随地即可办成事。全年至今总办件32.193万件,“一网通办”件数达32.139万件,依申请政务服务事项“一网通办”率99.83%,即办率68.86%,172个事项可容缺受理。三是推进企业和群众诉求“一窗应答”。专设“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实行“专窗受理、专业咨询、专人协调、专单专办、专席回复”的全程跟踪、全面倒查、全新服务的闭环管理,高效受理政务服务咨询、投诉、求助、建议等诉求,设立至今累计收到企业群众反映事项9个,均100%按时办结。

全面深化政务服务模式创新。一是推进关联事项集成办。强化跨部门政策、业务、系统协同和数据共享,将需要多个部门办理,关联性强、办理量大、办理时间相对集中的多个事项集成办理,为企业和群众提供“一件事一次办”,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目前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开办餐饮店“一件事”等11个“一件事”已上线应用,总办件量达2万件,通过并联审批大幅压减办理时长和办事成本。二是推进异地事项跨域办。聚焦浙闽两省企业跨区域经营、群众异地工作生活过程中办事“多地跑”“折返跑”问题,线上搭建“浙南闽东跨省通办平台”在线流转、“网办中心”在线协办,线下专设“浙闽通办”专窗,推动两省毗邻县(市)政务服务领域高效协同,实现临时身份证明、外出就医等87项高频事项“浙闽通办”,今年至今办件430件。相关经验做法在今年3月份获得张文杰市长批示肯定。三是推进医保待遇免申办。完成县域内两家县级医院生育待遇“无感办”接口改造,参保人无需申请,通过上传生育登记服务证,医保部门即可实时获取生产信息,在线完成生育津贴的审核及拨付。全流程审核时限由15-20个工作日缩减至10日以内,生育津贴待遇享受实现减流程、减环节、免材料。截至目前,县生育医疗费直接结算率达93.18%,位居全市第一。累计成功审核并拨付生育津贴750余份,支付生育津贴2000余万元。

全面推动政务服务扩面增效。一是增强帮办代办能力。针对偏远乡镇留守群体、老弱病残等特殊群体“走出来”办事不容易的实际问题,设置帮办代办专窗,组建帮办代办队伍,“三级联动”为特定群体提供“政策咨询、绿色通道、代办帮办、协调推进”等服务。目前共有75名代办员,专设帮办代办专窗309个,今年累计开展一对一上门服务和全流程无偿代办服务821余件。二是完善基层政务体系。深化与泰顺农商行、温州银行等金融机构“政银合作”,打造基层“无窗式”云微税点“廊桥税e站”,探索利用集成式自助终端提供“24小时不打烊”服务,持续深化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社区)便民服务站建设,建设多元化服务供给渠道,加快推进政务服务贯通基层“最后一公里”。目前,政务服务2.0平台已全面覆盖、乡镇政务服务中心,69个基层“无窗式”云微税点累计受理业务1.2万余件,全县32个银行网点可办理政务服务事项达118项,30个自助服务点可办事项587项。三是拓展免证办理服务。聚焦企业群众办事携带证件材料多、往返多次跑的问题,加强电子证照数据实时全量归集共享,在公安综合服务区、税务综合服务区、不动产综合服务区等领域加强电子证照推广及应用,推动“免证办”改革扩面提质。目前已梳理145项事项的证明材料通过告知承诺、数据共享、网络核验和部门核查方式获取,让办事企业和群众“少跑、少带、少填”,进一步实现“减证便民”。

(二)重点推进涉企增值服务改革

建强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推动服务力量、服务资源、化解机制等整合,建成“1+2+N”一体协同涉企服务平台,即1个县企业综合服务中心、2个重点乡镇企业服务分中心、多个基层服务网点的线下服务体系。集中进驻16个职能部门471项涉企服务事项50名“首席服务专员”,以“综合专窗+服务板块”模式集成打造14个服务专区,上线运行电子营业执照“企业码”办事大厅取号场景,218项“一清单”增值事项、166项“一类事”增值服务进驻中心为企服务,累计办件2.9万件。

强化项目审批服务保障。一是深化项目极简审批改革。创新实施单体建筑“预验即试产”改革,推广施工许可多合一(合并消防审批、人防地下室审批、质安监手续办理)、低风险项目施工图免审、联合竣工验收等工作。并将“预验即试产”改革实施对象由工业厂房向酒店装修拓展,通过提前“技术交底”指导技术规范、质量安全监督前移、资料审查“承诺+容缺”等方式,对酒店餐饮区域分层预验收,落地全市首个“预验即营业”项目,为洪鑫酒店实现“边施工、边试产、边受益”,投产进度提前7个月,企业增加营业收入约100万元。二是健全项目帮办代办机制。优选业务素质高、经验丰富的窗口骨干组建企业项目帮办代办队,“项目吹哨、代办报到”,提供政策指导、流程指引、疑难解答,指导筹备审批材料,规划审批路径、会商解决审批障碍,由“专人跑”代替“企业跑”,把“坐等审批”转变为主动上门、全程代办。如在吉利新能源商用车项目正式签约前,项目服务板块靠前服务,快速攻坚完成130万方弃土场的选址、征用并全面投用,解决土石方消纳问题,有效避免了“项目等地”“项目无地”。三是创新阶段施工先行政策。针对缺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但又急需开工的项目,率全市之先探索实施“基坑工程”阶段施工先行政策,通过“容缺后补+分阶段施工许可+安全监管”,加快泰顺建筑业总部大楼建设项目开工进度15天以上,并为项目缓冲招商政策协调工作和节省工程时长2个月以上。

拓宽特色增值服务领域。一是打造特色产业增值服务。聚焦我县酒水产业集约集群发展的需求,构建由13项基本服务事项、26项增值服务组成的酒水产业增值服务体系。以校企、校地合作推动产研合作、技能人才培育,成立酒水产业班并进入招生阶段,为企业发展储备酿酒、产品设计、调酒师等专业人才40余人。并为顺水山泉矿泉水“水产业”发展提供全过程帮办代办、全流程专家指导的项目服务支撑,科创方面开放实验室设备、器材与企业共享,人才方面为企业提供职业素养培训,帮助企业11天内极速投产,顺利为今年市两会供水。二是集成法治保障增值服务。整合司法调解、法律援助、法律咨询等资源,推动司法、法院、公安、工商联等部门联合为企业提供金融、保险、劳动争议等商事争议化解,助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目前整合法律援助、涉企纠纷调解等21项增值服务,累计成功化解矛盾纠纷690起,涉及金额3000余万元。三是优化人才支撑增值服务。针对企业引才渠道少、招聘困难的问题,人才板块积极开展高校引才、跨省劳务协作、春风行动等活动32场次,帮助企业引才纳才。同时在我县劳动用工密集区、工业产业园区及重点工业乡镇谋划建设劳动关系基层综合服务站点,将就业引导、政策解答、劳动保障、社保咨询等服务下沉至基层一线。目前城东零工市场、县职工服务中心、罗阳镇、筱村镇、雅阳镇、彭溪镇等6个规范型综合服务站点的建设工作正在进行中。四是提供开放发展增值服务。出台《关于支持外贸企业服务机构发展的政策意见》,筹建民办非企业性质的泰顺县顺贸通外贸发展公共服务中心,为外贸企业提供更专业化、多样化的外贸服务。成立以来累计开展服务4次,为正泰、壹德等4家企业代办海关备案、IC卡办理等服务。全力支持企业参展拓市场,境外参展展位费补助比例从60%提高至70%,降低企业参展成本。今年累计兑现企业参展补助约26.4万元,累计发动27家企业参加香港玩具展、德国纽伦堡玩具展等国际性展会11个,收获500万美元订单。

构建问题闭环解决机制。联动企服中心、县“两个健康”办、县“双百”办,完善直通车政企定期沟通服务机制、百名干部进百企助企服务工作机制等,通过“企业平台反馈、中心线下受理、部门动态收集、助企服务员常态跟踪”等模式,设置“部门联席会”“政企恳谈会”等不同层级涉企问题化解渠道,推动涉企问题诉求向“帮企云”平台统一归集、闭环解决。目前受理企业问题295个,办结率达96%以上,收到企业惠企奖补申请833件,核定803件、核定拨付金额3670万元。

二、2025年工作思路

2025年,中心将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为总指引,严格按照县委全会审议通过的《实施意见》,谋划落地一批发展所向、企业所盼、群众所需的改革举措,为我县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一)聚焦重点领域抓改革。对标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一号改革工程”新任务,全面推行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改革,推进“一网通办”“免证办”等数字化智慧政务,深化“最多评一次”、企业投资项目“一件事”、商事登记制度改革、纳税服务优化提升等重点工作,持续推进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利企便民。

(二)聚焦增值服务抓效能。深入推进政务服务中心和企业综合服务中心有机融合、线上线下服务一体融合、三侧涉企服务资源全面融合,建强“形神兼备”的企服中心,增强涉企问题解决实效、政企良性互动实效、政策集成落地实效、新质生产力培育实效,以更多固化的制度成果为企业排忧解难。

(三)聚焦窗口建设抓队伍。在省市窗口队伍职业化改革背景下,积极开展多元化培训机制和实操训练,提高综合窗口政务服务能力。运用“好差评”、现场评价、第三方明察暗访、“办不成事”反映窗口等工作举措,完善效能监督体系,重点加强审批窗口慢作为、不作为等问题的监督整治,加快锻造高素质政务服务队伍。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