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农业农村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思路 |
今年以来,泰顺县农业农村局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委、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紧扣建设山区共同富裕示范区战略机遇,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为目标,扎实推动“三农”事业发展,为泰顺生态农业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2024年工作完成情况 (一)党建引领凝聚思想共识。一是强化理论武装,以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为平台,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必学范畴,扎实开展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切实抓好党员干部思想教育和理论武装,深化党委示范学、机关党委推进学、基层支部组织学、党员干部深入学的“四学”机制,全年共开展集中学习72余次,组织特色主题党日活动195人次。二是筑牢反腐倡廉“防火墙”,深入学习贯彻《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确保党纪学习教育走深走实。举办2期党纪学习教育读书班,组织专题学习会9次、交流研讨1次,邀请县纪委监委专家开展专题辅导1次,梳理权力清单161条,排查风险清单225 条,制定防控清单 224条,组织警示教育学习4次,发布廉政提醒100余条。三是狠抓意识形态工作,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意识形态工作,我局党委对年度意识形态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细化了任务分工,靠实了工作责任。党委领导班子切实担起意识形态工作的主体责任,坚持“一把手”带头,切实当好“第一责任人”,其他班子成员认真履行“一岗双责”,抓好分管领域的意识形态工作,落实好谈心谈话制度,随时掌握干部职工的思想动态,析突出问题,分清主流支流,针对性引导重大事件、重要情况、重要社情民意中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 (二)夯实生态农业发展根基。一是粮食安全常抓不懈,落实部署全县粮油生产任务,完成14.29万亩6.01万吨目标,其中马铃薯等春粮种植面积同比增加23.7%,水稻种植面积7.41万亩,综合机械化水平78.29%。实施耕地地力保护面积10.6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4201亩,划定粮食生产功能区2112亩,完成宜机化改造项目1163亩。我县获全市唯一2024年中央生猪调出大县奖励80万,完成县牲畜屠宰中心建设并投入使用。二是生态产业持续发展,全力打造“6+X”生态农业产业体系,(打造“一罐茶叶、一篮水果、一瓶蜂蜜、一包干菜、一箩薯芋、一服草药”等“六个一”生态农业产业+重点培养茶叶产业和畜牧业产业2条“土特产”全产业链)。全县茶园面积9.3万亩,采摘面积7.5万亩,2024年产量4350吨,产值5.2亿元,2024年“三杯香·共富茶”区域品牌价值24.62亿元;泰顺猕猴桃入选浙江省第三批名优“土特产”百品榜名单,培育了天香一家、御茗鄉村、山友等农产品品牌入选浙江省农业品牌目录。泰顺县百花蜜蜂专业合作社的联农牌中蜂柃木蜂蜜荣获浙江省“十大好蜂蜜”,康鸿生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栀子冷凝皂、泰顺县夏兆庆家庭农场的猕猴桃、浙江御茗茶业有限公司的三杯香茶为2024浙江农业博览会金奖农产品;大力扶持帆布池渔业养殖发展,2024年渔业养殖面积3840亩,产值1800多万元。三是农业主体不断培育,依托农业“双招双引”,成功培育泰龙、山友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5家,2024年以来,新增示范性农民合作社8家,其中省级1家、市级3家、县级4家,累计创成市级示范社达71家,累计创成县级以上示范性家庭农场145家,其中省市级以上85家,深入推进“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工作,围绕“联农、兴业、共富”合作共赢机制,积极开展“三位一体”试点单元创建,已推荐申报4个试点单元。成功认定市乡村振兴领军人才1人,完成现代“新农人”认定2949人,完成4名农村职业经理人招聘。 (三)扎实推进和美乡村建设。一是“千万工程”走深走实,以《未来乡村建设运营机制探索试点》积极争取浙江省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第三批试点申报,成为全县唯二向省级申报的试点;申报实施县城综合承载能力提升项目10个、千万工程重大项目6个,投资完成率均超过140%;“泰顺县探索农旅融合新模式 绘就‘产业兴、农村美、农民富’新画卷”入选浙江省乡村振兴典型案例,并获市领导批示肯定。二是乡村建设可感可见,围绕“9+5+3”模式开展未来乡村创建,新建泰顺县罗阳镇大溪源村、大安乡花坪头村、泗溪镇西地村、筱村镇徐岙村、包垟乡林岙村等5个省级未来乡村,已完成氡泉岚境党建引领乡村连片提升示范区全部项目,创成和美乡村54个,和美乡村覆盖率达40%;全域推进历史文化(传统)古村落保护利用工作,司前畲族镇黄桥村重点村已经完成90%的工程量,罗阳镇上舟垟村等7个一般村已完成古民居修缮并通过县级验收工作,雅阳镇上仁村等5个一般村已完成建设。三是人居环境提质增靓,对标全市和美乡村“示范引领、全域整洁”行动。整治32个和美乡村风貌落后村,完成仕阳镇上排村问题村居整治。其中,龟湖镇白银村、泗溪镇坑头村、大安乡下塔村等9个村在市级排名中挂“整治优胜村”红旗表扬;罗阳镇荣获温州市第二季度宜居宜业最美乡镇。深化“两最”考评,对全县19个乡镇262个行政村全覆盖的明察暗访,暗访村居数达474村次,共亮出“绿码村”58个村次,评出“红色”村34村次、“黄色”村382村次。完成上半年、第三季度两最评选工作,评出最干净乡镇6个,最脏乡镇2个,最干净、最脏村各20个。 (四)用心促进农民增收致富。一是招引项目示范带动,2024年,我局积极谋划亿联泰上香辣椒共富产业园等6个农业领域项目6个,总投资约10.23亿元。推进山友农特产品加工物流产业园(一期)加工厂房及配套设施建设项目、食茶源茶衍生品生产基地建设项目、“筱村公社”三产融合示范园项目、栀子花产业化综合性科技项目等4个农业龙头企业培育项目建设。完成泰顺县省级现代农业园区项目总投资5.1145亿元。全县建成品牌带动式“共富工坊”12家,产业赋能式“共富工坊”17家,累计吸纳就业人数1787人,其中低收入农户295人。完成2家农事服务中心建设。二是两项收入不断提升,统筹188.175万元资金为全县12545名低收入农户购买补充保险;2024年度低收入农户增收致富“十百千计划”共安排补助资金900万元,扶持低收入农户自主发展产业或就业1441人774.5万元,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累计发放低收入农户小额信贷1158笔5070万元,拟落实2024年度低收入农户小额信贷贴息资金68万元;落实低收入农户家庭子女就学助学补助资金145.1万元,受益485人;落实公益性岗位补助资金48.57万元,受益161人。2024年前三季度,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3元,同比增长7.9%,低收入农户人均可支配收入15518元,同比增长11.2%。三是村集体经济不断壮大,实施集体经济发展“三百行动”计划,扶持上年度经营收益50万元以下的村56个,下达2023年度村集体经济增收奖励26.56万元;持续扩大推进县级强村富民项目投资规模,我县共有19个乡镇176个村集体参与抱团投资,村集体投资金额16609.472万元,使用各级财政补助7033.1万元,预计每年可为村集体带来经营性收入1162.7万元,成为泰顺县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的重要来源。投入518.7多万元完成2023年第首批4个村基础设施项目和16个衔接推进乡村振兴产业项目,落实抱团增收项目投资总资金480万元,涉及泗溪镇等6个乡镇的240户低收入农户,其中财政衔接资金120万元,不断促进低收入农户稳步增收。截至10月底,我县278个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30289.1万元,同比增长25.4%;经营性收入总额21096.7万元,同比增长32.3%;总收入35万元以上且经营性收入16万元以上的村社273个。 (五)不断深化农村改革举措。一是深化乡村集成改革实践试点,围绕“宅基地改革+乡村建设”l领域精准发力,扎实推进“权能激活”“以房等人”“数字赋能”三大行动,固化试点成果。《泰顺探索闲置农房改革》获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批示肯定;全域探索“两闲”资源激活有效方法和路径,闲置农房改革列入(第一批)泰顺县“小切口、大撬动”改革项目清单,新增闲置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盘活287宗,吸纳社会资本投入2.86亿元。持续深化“共富大搬迁”,全面落实“共富搬迁20条”,实现搬迁对象从“应搬尽搬”到“愿搬尽搬”。“数字赋能”构建搬迁安置、安居就业全链条工作体系,搬富通应用作为温州地区唯一标杆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度全国社会治理创新案例”。二是推进农村宅基地规范管理,完成全县农村宅基地改革和管理业务整训、宅基地政策法规宣讲,培训近200人次。联合开展农村村民住宅用地需求情况调查,摸清群众建房需求。全面推行农房“浙件事”,监督指导乡镇规范宅基地审批,截至目前,2024年全县累计收到建房申请789宗、面积5.423万平方米,完成建房审批776宗、面积5.419万平方米。先后开展“共益社区”模式、农民集中式住宅建设、规范宅基地管理破解农民建房难等宅基地工作情况专题调研,深入剖析问题,提出意见建议,推动改革和管理同步提升。完成政策性农村住房保险2024年度续保工作,涉及82437户,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三是推动农村数字化改革,积极推进“智慧三农”数字化乡村建设工作,浙江数字畜牧应用系统“先打后补”模块上线率为100%,已培育第三方服务机构8家;积极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相关工作,掌办率达100%,网办率达100%。推进土地确权成果应用,安装acgis地理信息系统,方便查询、分析和利用确权成果;搭建线上农产品营销网络,泰顺农博、天猫商城、唯品会、拼多多等网络销售平台累计销售优质农产品突破8200万元;稳步推进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工作,全面落实“浙农经管”系统使用,开启五级联动管理模式,积极推广新模块应用,全县累计线上支出审批91019笔,审批通过78094笔,审批通过金额38.28亿元。 (六)严格筑牢农业安全防线。一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开展绿色优质农产品规范提质百日专项行动,完成27个绿色食品续认、3个新认绿色食品申报,完成25个绿色食品、15家企业年检。有效期内的国家级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58个、有机农产品4个,三品认证面积达8.62万亩,主要农产品“三品”的认证比率达到56.68%,建立619条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监管目录,完成第一批省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放心县监测评价发现问题的整改工作。继续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和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指导全县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开具承诺达标合格证16.5万多张。二是加大农业执法力度,按照省市部署,深入开展家畜屠宰交叉执法检查“零点行动”、夏季渔业安全执法、全市禽蛋产品质量安全执法、豇豆农药残留问题攻坚治理和农资打假指导服务活动等专项行动。全年共检查种养殖企业及合作社、农资经营主体655家次,出动执法人员1879人次,受理宅基地、畜牧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及电毒网鱼举报件87起,信访件9起,案件移送函14起,共立案25起,结案25起,罚没款金额3.1029万元,移送公安部门案件1起,全年共组织开展联合双随机跨部门执法任务6次,双随机任务占比率100%,抽查执法事项覆盖率100%,抽查任务完成率100%,应用信用规则率100%。三是开展动物检疫监督专项行动,召开全县春秋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会议,部署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全县19个乡镇全面完成了全年免疫任务;家禽禽流感规模场的免疫率达到100%,农村散养的达到95%以上;牲畜口蹄疫的免疫率,规模场(户)达到100%,散养的达到95%以上;全面落实“先打后补”政策,督促养殖场业主和第三方服务主体做好免疫相关数据的上报;开展巡查工作,督促各乡镇落实岗位责任,健全疫苗、畜禽标识管理制度,杜绝管理漏洞,建立数字化畜禽养殖档案;开展免疫质量评估、完善补免闭环管理机制,切实筑牢动物防疫屏障。 (七)注重提炼打造典型示范。一是获5000万元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泰顺县“遗韵美好·红富浙南”乡村振兴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获5000万元专项资金支持,全省仅三个、全市唯一,依托“中彩”资金,项目将大力开展“点燃红色引擎、助力全域共富”乡村振兴建设,走出一条以“红绿融合”发展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道路。《关于泰顺县“遗韵美好·红富浙南”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进展情况的报告》获浙江省副省长、温州市委书记张振丰批示肯定。二是奶牛与和牛种业双突破,政校企三方联动共建浙江省奶牛遗传改良与乳品质研究重点实验室,引进科研人才18名,攻坚奶牛种业“卡脖子”问题,成功打造“浙产芯片”,实现新生代成年奶牛年产可达13吨,收入增加约5.3万元。引种神户和牛冻精杂交改良温州本地土牛F1代犊牛在我县彭溪镇庵基养牛场诞生,命名为“顺”牛1号,系全省首例“杂交和牛”,其体尺体重明显高于同日龄本土犊牛,抗逆性强,杂交优势明显,预计每头高端肉牛能产生1.5万-2万元的经济效益,带动增收超过1000万元。三是探索闲置农房改革,积极推进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创新闲置农房盘活方式,撬动土地、资金、人口等生产要素流动融合,累计盘活闲置农房1336幢,带动就业 6217 人次,依托共富大搬迁推出“货币腾退”“房屋置换”等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并以 EPC(工程总承包)模式开展农村宅基地整治复垦试点对避让搬迁腾挪的农村存量建设用地进行统一复垦,提高土地使用效益。 二、存在问题 我县乡村振兴工作的基础还十分薄弱,在全县发展大局中,乡村振兴工作仍是共同富裕和现代化先行县建设的最大短板,任务最繁重、最艰巨。主要体现在:受超预期因素影响,一些指标和任务离既定目标尚有差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增速排名靠后,城乡居民收入比缩小幅度有限,低收入农户增收速度放缓,农业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基础有待进一步夯实。农业产业发展不均衡,农业产业结构仍以传统产业为主,硬件投入和软件投入不足,现代化转型艰难,目前县内还无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农业产业竞争力相对不足,农业从业者老龄化、低素质化趋势明显。乡村风貌整治仍不全面,乡村普遍缺乏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导致房屋建设零散无序,影响了土地集约化利用和农业规模化经营。人居环境整治标准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导致乡村整体面貌改善不明显。环境保护宣传氛围不浓,群众环保意识不强,对“厕所革命”、垃圾分类、生活污水治理等认识不足,缺乏参与人居环境整治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乡村人才资源储备不足,农村地区的人才总量相对较少,尤其是高端人才更是匮乏,这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速度和创新力。现有的农村人才队伍中,传统农业领域的人才较多,而现代农业、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的人才相对较少。这种人才结构的不合理导致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的发展动力。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全力推进解决。 三、2025年工作思路 (一)在粮食生产安全上加强保障。一是确保粮食生产安全,严格管控耕地“非粮化”,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改造山区农田宜机化项目3000亩,切实巩固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引导发展马铃薯、甘薯、槟榔芋等薯芋作物,形成以水稻为主、水旱并举的粮食生产格局,力争2025年粮食播种面积在14万亩以上,粮食产量5万吨以上;抓非洲猪瘟防控,紧盯生猪存栏、能繁母猪存栏等目标任务,稳定和扩大优势产能促进生猪稳产稳供稳价,确保全年生猪出栏12万头以上。二是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落实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体系和能力建设部署,统筹各级资金,培育壮大统防统治服务组织,推广高效植保机械,全面推进实施水稻、油菜等主要粮油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与绿色防控工作;因地制宜集成化肥减量技术模式,加快肥料新产品、实用新技术推广应用。三是确保农业生产安全,持续部署开展“绿剑”系列集中执法行动和省市部署的专项行动,不断加大农业领域违法违规行为打击力度,加大农业投入品监管力度,严格把控农业生产关键环节,严格执行“双随机、一公开”制度,完成法治泰顺有关考核指标任务。 (二)在发展农业产业上集聚资源。一是聚焦特色产业发展,围绕“一罐茶叶、一篮水果、一瓶蜂蜜、一包干菜、一箩薯芋、一服草药”等“六个一”生态农业产业和泰顺县畜牧业“土特产”全产业链,加快省奶牛重点实验室成果转化,打造特色产业农艺农机融合示范基地1家,区域农事服务中心项目1个,倾力打造“6+X”生态农业产业体系。二是聚焦龙头企业打造,依托2025年1.5亿元区域协调资金,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认真落实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培育一批竞争力强、带动面广的现代农业龙头企业。三是聚焦农业人才引育,持续深化千万农民素质提升工程,探索“浙农智富”品牌打造,推动乡村产业发展和农民创业就业,招收茶学专业学生40名,持续培训农村实用人才430人次以上、引育农创客80人以上、选送“头雁”4人以上,谋划好“浙农英才”工作站创建,实现产才融合。 (三)在建设和美乡村上精耕细作。一是深化“千万工程”,持续深化“两最”评选机制,集中整治一批城乡人居环境乱象,坚持“微改造、精提升”理念,以省级历史文村古村落修缮保护为切入口,走出“活业态、巧经营”之路,持续推进乡村洁化、序化、美化,实现群众可感的美丽宜居。二是打造“未来乡村”,聚焦未来乡村“一统三化九场景”建设要求,围绕“三基三主”建设核心,积极谋划3个2025年省级未来乡村试点。深入推进县城城关和美乡村片区化、组团式、带状型发展,谋划建设城关“一县一带一片”乡村连片提升示范区1个,加快构建“百村未来、千村共富、全域和美”新格局。三是全力“谋大招强”。继续争取国家专项债券等项目资金,筹措更多资金投向农村,补齐农村交通、产业配套等短板。围绕农业项目建设用地少等优势,积极流转农民土地,谋划一批项目,拓展“农业+旅游”的附加功能,培育分享农业、定制农业、创意农业、养生农业等新业态。 (四)在攻坚群众增收上用情用力。一是强化过渡衔接,加大对低收入农户的保障力度,实施增收计划,深化“一户一策”帮扶,探索新型帮共体,力争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6.5%以上,低收入农户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10%以上。二是推进集成改革,探索土地流转新模式,加速农村承包地流转,整治农田抛荒问题,提升农地利用价值;激活利用闲置宅基地和农房150幢以上,提升农民财产性收入;深化“三位一体”综合合作改革,推动合作社规范提升,培育新增示范性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三是深化共富抱团,实施强村富民行动,安排专项资金扶持来料加工产业,推动农户家门口就业;规范“强村公司”发展,探索县乡联合机制,总结抱团投资经验,推广“飞地抱团”“低收入农户和村集体抱团”等模式,壮大村集体经济,促进共同富裕。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