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县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2024年工作总结和2025年工作计划 |
2024年,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局深入贯彻“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战略部署,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旅深度融合,推动文旅高质量发展,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成效。这一年,我们聚力争荣誉,收获满满。成功摘榜市级以上重大荣誉54项,其中省级32项、国家级2项。“闽浙木拱廊桥”再登“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成功转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全国首批、全省首例。这一年,我们发力攻指标,硕果累累。5大重点项目清单61项具体指标圆满完成,全年接待游客人次、旅游综合产值增长10%以上。这一年,我们全力树口碑,好评连连。“一电影一专辑一实景秀”等文艺精品火爆全网,“顺礼”登录青科会等国际盛会,百家宴、采茶舞曲等元素亮相春晚,泰顺文旅知名度、影响力持续跃升。主要工作情况如下: 一、2024年工作总结 (一)全域战略引领,文旅融合迈上新台阶。一是板块有重点。完成廊氡、乌飞区块规划编制,以“1+2+X”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引领“一城两区”开发建设,成功斩获4A景区城、5A景区镇、金3A景区村“三级联创”大满贯。二是融合有看点。整合城建、农业、教育、体育等力量,以“机制融合”引领各领域“建设融合”,打造“康旅养生、体育赛事、乡野采风、非遗体验、研学实践”等赋能产品链,实现被动的“文旅+”向主动“+文旅”转变。三是载体有亮点。用好全域旅游专项债等融资载体,集聚优势资源打造文祥湖文旅产业园,高标运营泰顺文化中心等地标,打造“十大顺景”、城市绿心水上六顺等配套景观,精彩举办“顺文化”全国名家邀请展等活动,“碇步漫游”列入全省文化基因激活工程标志性项目。 (二)全链构建体系,产业发展汇聚新动能。一是项目质效提升。编制泰顺文旅招商手册,高标策划13个文旅招商项目,总投资64.5亿元,成功签约中国温泉康养谷、南浦溪潘洋湖畔度假区等6个亿元以上项目。全速推进开元森泊等标杆项目,飞云湖云上会客厅建成投用,金秋休闲中心、月蓝舍农文旅融合项目等重大项目全面开工,全年完成文旅项目投资超30亿元。二是品牌创建提档。全面启动廊氡国旅复评,松垟花开创成3A级景区,完成氡泉4A级景区、云岚牧场等5家3A级景区复核,全县景区村覆盖率达80.5%。大力推进农文旅业态品牌培育,打造省级采摘体验基地4家、帐篷露营地1家;培育省级白金宿、银宿、文化主题民宿等共4家。持续打造非遗体验空间,创成省级非遗主题旅游景区1个、非遗工坊2家、市级非遗百家坊2家、非遗工坊5家。三是产业转型提质。加速释放文旅产业链群集聚效应,持续做强“一块石一壶酒一杯茶”等特色产业。2024年“顺茶”产值超5亿元,最具代表性的“三杯香”品牌价值超24亿元。全市唯一入选浙江省第二批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特色做法获省、市委办刊发推广。 (三)全景创新业态,消费市场激发新活力。一是点燃“消费热度”。盛大开展“欢顺520”系列活动,高标举办三月三畲族风情节等“十大文旅节庆”、浙江省自然岩壁挑战赛等“十大品牌赛事”,举办“泰有艺市”3期,全力激活文旅消费热度。二是提升“城市温度”。提速推进文祥湖夜经济开发,启动运营《缘来泰顺》夜游项目,常态化开展湖畔市集,成功培育汉服体验、轰趴馆、稻田咖啡、湖畔咖啡、泰顺酒馆等新兴业态,不断涵养城市气质。三是拓宽“市场广度”。举办2024年百家旅行商采购活动,携手浙江国旅集团、长三角旅游全媒体联盟开展“好玩泰顺”平台合作,发布2024年泰顺游客招徕奖励办法,赴全国各地开展“高铁时刻·一路顺游温州”等文旅推介活动10余场。2024年全县累计接待过夜游客214.62万人次,同比增长23.29%,增速排名全市前列。 (四)全面落地载体,文艺赋能爆发新亮点。一是“一部电影”讲好泰顺故事。取景泰顺的院线电影《记忆消失前》精彩放映,《520·小满》重磅杀青,文旅微短剧《廊桥下捡了个千亿富豪》上线热播,《万象泰顺 声声不息》城市形象宣传片全网爆红。二是“一张专辑”唱响泰顺声音。携手网易集团发起原创音乐项目,结合泰顺文化元素制作发行主题歌曲专辑2.0版本,原创歌曲嘉年华火热出圈,《山里的种子》等音乐MV年网络宣传总PV4.5亿+。三是“一场实景秀”提升泰顺形象。迭代升级“我在廊桥等你”山水实景剧、文祥湖灯光秀,精心推出“畲乡奇妙游”等旅游演艺,开展“文艺赋美·乡约泰顺”超过400场。 (五)全民优享服务,惠民工程取得新成效。一是共建文化空间。建成投用泰顺文化中心等文化地标,新建“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10个、省级乡村博物馆4家,建成文化驿站、城市书房各1家。二是共创文艺精品。建立县、乡、村共创共享的艺术生产机制,加强“蚂蚁艺工团”等文艺队伍建设,年度培训覆盖人次上万,23支队伍评上星级乡村艺术团,星级团队总数全市第一。成功打造文艺精品力作236件,获市级以上奖项27项。三是共享品质服务。以第三届全民艺术普及活动为牵引,举办覆盖19个乡镇的文艺活动1000场次以上,完成送戏下乡789场、送展览讲座下乡494场、送书下乡85033册、文化走亲35场,受益人次150余万。“山乡书香快线”阅读推广项目列入浙江省公共图书馆优秀阅读推广案例;“古村音乐会”名列全省文化馆数字服务品牌“十佳案例”榜首。 (六)全力保护传承,文脉赓续涌现新成果。一是保护体系更加完善。以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为契机,大力推进廊桥保护三年行动,制定实施《温州市泰顺廊桥保护条例实施细则》,编制“一桥一策”,实现32座古廊桥视频监控设备全覆盖,完成1194条三普资料数据采集,不断完善文物保护体系。二是传承机制更加贯通。全力推进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转名录工作,举办“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计划”我们在行动全国廊桥图片展,创成省级非遗工坊2家、市级非遗百家坊2家、市级非遗工坊5家,优秀非遗传承基地、优秀非遗体验基地各1家;2名非遗传承人入选省级乡村工匠,完成非遗培训进校园20所。三是激活模式更加创新。根据20个点文化元素清单,启动文化基因激活项目谋划。新编《春草闯堂·抬轿》等木偶剧目,创新推出《匹诺曹森林奇遇记》木偶系列童话剧,上线展播“守艺”系列非遗系列短视频,常态化开展各类非遗展演400余场,木偶戏、百家宴等亮相新闻联播等国家级媒体栏目。 (七)全时强化管理,安全发展开创新局面。一是强化文物安全管理。超前完成半月坵土楼、玉岩包氏宗祠等修缮工程。组织开展文物安全培训演练,完成对各级文保单位巡查3672次,发现问题61处,全部完成整改。二是规范文化市场秩序。加大文化市场治理力度,重点做好暑期文化市场执法专项行动、中秋国庆节期间文化市场执法保障行动、扫黄打非执法检查专项行动等检查行动,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得到有效维护。三是落实文旅行业监管。强化新业态引导和服务,加强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以及“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全面净化行业环境。累计出动802人次,检查390家次,完成行政检查和行政处罚监管认领事项264项,行政检查覆盖率100%。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显著存在的一些问题,如,全域旅游不够均衡;文旅融合不够深入;公共服务不够优质;品牌打造不够亮眼,文旅“爆款”不够突出等。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全力积极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二、2025年工作计划 下步,我们将紧扣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对旅游工作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县委县政府重要决策部署,聚力推进文化整合、文旅串联、文创提标,全力打造具有泰顺辨识度的文旅标志性成果,为打造“浙南明珠、最美山城”贡献更大文旅力量。 (一)聚焦产业升级,谱写文旅融合新篇章。一是全力抓项目。按照“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实施一批、竣工一批”要求,持续推进文旅项目谋划建设,特别是全速推进华东大峡谷、飞云湖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大项目建设,谋划文旅招商项目10个以上,亿元以上项目签约3个,亿元以上项目开工1个,力争2025年完成全量文旅项目投资30亿元以上。二是全力促融合。持续探索“音乐+文旅”“赛事+文旅”“文博+文旅”“演艺+文旅”等模式,不断探索“顺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路径和载体,持续提升“顺礼”系列产品,完善“顺礼”产品线,加快构建“顺礼”标准化体系。三是全力兴产业。全面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工作,全面推进乡村旅游“五创行动”,加快培育一批等级民宿、品质旅行社,争创一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营地)、旅游采摘基地、浙江省工业旅游示范基地、中医药养生基地各类“文旅+”产业融合示范基地。 (二)聚焦品牌引领,激发消费扩容新活力。一是在品牌创建上持续发力。制度化、规范化提升A级景区管理水平,推动A级旅游景区产品迭代、景区服务水平提升、运营模式创新,促进A级旅游景区品质大提升。争创金3A景区村1家,推进南浦溪景区争创4A级旅游景区,争创2A提3A旅游景区1家。二是在营销创新上精准发力。制定出台《2025年泰顺县游客招徕奖励办法》,持续开展客源地市场的文旅推介,探索通过音乐、综艺、影视和游戏等方式提升旅游热度,联动网易集团深化泰顺原创音乐发展计划,引进腾讯S+级综艺节目、浙江之声旗下知名品牌“星空朗读”等视听载体。借助抖音等短视频平台、微博小红书等新媒体,深化“iU文祥湖”文旅爆款打造。三是在提振消费上协同发力。提升“好玩泰顺”平台,打造智慧旅游营销平台分销系统2.0。谋划涵盖景区、酒店、民宿、娱乐、餐饮等领域的“泰顺旅游”消费券活动,开展“泰顺旅游狂欢节”等活动,发放旅游消费券200万元,不断刺激旅游消费市场,带动企业增益。 (三)聚焦服务优化,探索文化惠民新路径。一是活用文化阵地。新建、提升一批“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做好131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县有“五馆一院”及1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运维管理,提升县、镇、村三级文化阵地特别是泰顺文化中心运营水平。二是拓展文化供给。深化开展全民阅读节、全民艺术节、“三送一走”等文化惠民活动,持续举办古村音乐会等特色活动、青年歌手大赛等文艺活动,鼓励和支持群众文艺创作和表演,提高群众的文化参与度和满意度。三是提升文化服务。深入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区创新发展,提升做强“蚂蚁联盟”“文化快线”“阅享童年”等公共文化创新项目,积极开展数字化、智能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覆盖范围。 (四)聚焦守正创新,迭代保护传承新模式。一是坚持保护为先。持续推进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开展野外实地普查工作和后续内业工作。全力攻坚廊桥保护三年行动,落实廊桥消杀保护,周边环境整治方案编制等工作。二是坚持传承为重。完善《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宣传展览、专题片拍摄工作及后续宣传报道,全面开展一桥一策研究、考察、编辑等系列工作,举办高校巡回展及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进校园等系列活动。开展“非遗种子”计划,成立“泰顺非遗教育传承示范基地试点”,培育青少年非遗传承队伍。三是坚持转化为要。发挥好各级非遗场馆阵地作用,继续开展好送戏下乡等各类非遗线上、线下展演展示活动,积极探索传统戏剧等表演类非遗项目的“时尚化”,打造一批非遗主题旅游线路、非遗主题研学线路。 (五)聚焦市场治理,构建安全生产新格局。一是落实新兴业态监管。深化“放管服”改革,持续推行简政放权,完善更新行政许可权力清单,做好新业态的引导和服务加强文化艺术类培训机构以及“剧本杀”“密室逃脱”等剧本娱乐经营场所管理。二是筑牢安全生产防线。紧密对接乡镇、文旅企业,牢固树立“隐患不排查、问题不整改就是事故”的理念,做好安全风险防控基础工作。组织开展文化旅游领域消防安全“四个能力”建设大培训,定期组织消防演练、应急培训、员工行业培训等,全面提高各文旅企业主体的安全意识和服务能力。三是规范文旅市场秩序。构建多元共治的文化和旅游市场治理体系,深入整顿规范市场秩序,重点做好暑期文化市场执法专项行动、中秋国庆节期间文化市场执法保障行动、扫黄打非执法检查专项行动等检查行动,有效维护意识形态和文化安全得到有效维护。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