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浦溪镇2024年工作总结及2025年工作思路 |
今年以来,我镇按照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深入实施“生态立县、旅游兴县、产业强县”战略,坚持“强村、富民、融合、振兴”的发展主线,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发展。 一、2024年工作情况 (一)以项目经济打造高质量发展新高地。一是经济稳健增长。2024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652万元,完成目标率103%;完成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063.15万元,同比增长39.9%;经营性收入777.65万元,同比增长43.7%。培育招引限上零售业企业1家(泰顺享鲨服饰有限公司),限上零售业销售额1079.7万元,同比增速31%。培育招引美甲电商企业1家(冰诗网络工作室),截至目前,网络零售额已到55.72万。二是项目顺利推进。2024年南浦溪镇谋划重大项目清单57个,其中上报县级清单9个,投资5000万元的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其中南浦溪红色阵地工程和红色线路整治工程(农村公路)、南浦溪红色特色产业发展工程、南浦溪新仓等红色线路整治工程等,现已完成所有项目招标工作,并已有序推进,力争按照上级要求保质保量保时间节点完成工作任务;建设水美乡村,总投资1000多万元的南浦溪水美共富带示范项目,涉及南浦溪镇海绵城市主题公园建设工程、河道和水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及木湾村基础配套提升工程三大块,目前已完成总工程量60%;建设康养城镇,总投资2600多万元的泰顺县人民医院医共体南浦溪分院迁建工程有序推进,目前已完成项目杆线迁移工程量90%,土石方开挖完成30%。持续推进黄山风情畲寨改造提升工程、南浦溪历史老街改造提升工程等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确保项目按期推进。三是招商成果显著。围绕县主导产业开展产业链招商,通过乡贤招商、以商引商等形式拓展信息资源,强化“一把手”招商模式,赴重庆、上海、福建等重点城市,走访慰问企业40家、拜访乡贤122余人次,完成投资5亿元的潘洋湖畔度假区(暂定名称)项目第一轮投资合作协议论证工作。投资2.5亿元的溪山隐旅游综合体项目完成框架签约。 (二)以示范带动提升农文旅产业新动能。一是乡村产业更有活力。落地双坑村农产品仓储保鲜基地、南峤本草爬坡共富体,择优发展柑橘、蓝莓、花生等农特产品,提档升级中草药、杨梅等特色产业亩,新建蓝莓种植基地配套设施45亩、鲜果加工仓储厂房2处,招引浙江原康素科技有限公司投资2500万元,现已建成一期库村潘山香椿种植基地,套种橡树、樟树300多亩,通过生态培育、机制创新、产业升级等方式,做好“土特产”新文章,推动乡村就地现代化和可持续发展。二是强村富民更有动力。聚焦本地“乡土人才”,重点围绕农业行业知识、农业创业技能等内容,健全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精准开展“村民技能培训”“村民夜校”等就业创业服务11次;改造升级益昇五金,实现销售额866万元,同比增速37.74%,同时南浦溪镇新源中式面点生产基地(温州旭泰食品有限公司)与“鼎汁”连锁店达成供应合作,实现营收额280多万,“共富工坊+”模式助推发展来料加工点 16 家,实现产值超 3000 万元,成功吸纳 400 多群众在家门口就业,人均增收 1 万多元。三是文旅融合更有实力。投入500多万元,实施陶艺研学基地、数字游民基地、红粬工坊等项目建设;全面提升全域旅游基础配套及周边环境,优化新能源充电布局,提升停车泊位1200个,推动南浦溪“智慧旅游”应用迭代升级。顺利举办省自然岩壁挑战等大型赛事、活动6场,啤酒音乐节游客破万,国庆节人流不断。截至目前,累计接待游客约25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超3000万元,生态旅游、民俗餐饮、民居客栈融合发展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以生态优先开启可持续发展新引擎。一是集镇空间规划更加科学。以镇级国土空间规划及集镇控制性详细规划为纲,开展了镇区3个地块的控制性详细规划修编;持续优化镇域农村路网布局,今年道路工程修建的总里程有3.13km,板块修复约2320平方米涉及道路约11km。二是基础设施提档更加有力。通过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全镇全域耕地功能恢复项目面积205亩、“旱改水”面积50.5亩,争取各类补助资金1500余万元,完成潘阳新村重建的年度计划,累计重建户签约、房屋拆除145户,成功入选省水库移民共富示范项目。南浦溪污水处理厂已基本完成建设,新实施自然村农村生活污水项目4个,预计新增受益农户800多户。三是全域生态底色更加靓丽。以建设“景区镇、花园村”为目标,结合两最工作,完成13个自然村整治,新创建和美庭院65户;严格落实河长制、林长制,常态化开展河道“四乱”整治,投入 2200 万元,涉及 8 个村的飞云湖库区城乡给排水提升工程、莒江溪流域治理工程等有序推进;坚持绿化为民,高效处置松材线虫疫木15070 株,处置涉疫林地1.32万余亩,谋划建设彩色森林,高水平推进镇域绿化、美化、彩化。 (四)以民生为本谱写高品质生活新篇章。一是社会保障坚实有力。做好各项普惠性医疗民生工作,拓展社会救助服务供给,加强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做好妇女儿童、孤寡老人、残疾人关爱服务,全年发放高龄补助43.5万元。二是公共服务优质均衡。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质量,稳妥推进各项撤并工作,有效整合教育资源,南浦溪幼儿园成功创建温州市智慧幼儿园,中心校新建爱心书屋、人工智能教室等基础设施,打造“年级一品”“一师一品”特色品牌,“学校社团+年级特色+班级多元品牌”的综合育人格局已经形成,保障学生上好学;加强公共文化服务,常态化举办文化踩街、走亲等各类文艺培训交流活动,13名“文化大使”领衔13支乡村艺术团多次在市县平台荣获大奖。三是基层治理不断完善。深入推进安全生产隐患大排查大整治行动,加强信访问题治理,全年累计答复信访151件,调处各类矛盾纠纷92起,答复率、调处率100%。较好得完成了全年各重点时段的维稳安保任务。深入开展普法强基补短板工作,多部门联合开展普法宣传活动11次,发放普法手册6000多份、普法宣传品2000多个,解答群众咨询200余次。有效提高了群众法律意识。深化基层网格责任,落实网格员“线人”作用,大力开展网格“大走访大排查大化解”活动,摸排、上报、处置风险隐患、矛盾纠纷等各类网格事件102件。 二、2025年工作思路 (一)围绕经济产业发展抓改革。一是镇域发展抓规划。加强政策研究,通过中央预算资金、专项债、重大产业项目等渠道,积极向上对接争取资金支持,同时围绕“一心(珊溪水库南浦溪库尾段)”“一廊(南浦溪水美经济共富走廊)”“两翼(高速经济带片区和乡村振兴文旅示范区)”总体布局,重点发展“山林探险”“体验旅游”“休闲垂钓”“水上竞技”“库区观光”等项目。二是点燃经济抓项目。围绕省“8+4”政策体系和省“十项重大工程”,编制“十五五”重大项目谋划储备表,压实重点项目盘子,建立项目谋划清单库,策划包装一批重点项目,积极申报省“千项万亿”工程项目、省重点项目、省重大产业项目增补和专项债项目。三是深化协作抓招商。综合运用“一把手”招商、以商招商,创新“链长制”招商、“地图式”招商等模式,完善“全链条”协同推进和“一站式”服务运行机制,加速推进益昇五金升规扩产,主动跟进重大产业项目招引进度,持续加大南浦溪景区、山涧系列民宿等文旅项目增资扩建,力争潘洋湖畔度假区、溪山隐、屹禾农业等项目尽快签约落地。 (二)围绕产业融合提质抓改革。一是培育新兴农业产业。深化农业产业化发展,加快推进“两中两梅(莓)”特色优势农业基地建设和“一村一业一产品”打造,推动本草爬坡、旭泰食品、原康素科技等项目提质增效。支持本土农产品加工企业、土特产做强做大,打造新的农产品品牌;写好农旅融合文章,努力把农业种养殖基地打造为田园旅游的“打卡地”。二是持续拓宽共富路径。深化综合帮扶改革,推进“共富大搬迁”,实施低收入农户增收计划,完善补贴政策。计划打造“礼堂+工坊”“礼堂+文旅”运营模式,创建“共享社·幸福里”示范单元与“共富工坊”,壮大村集体经济,力争总收入超35万、经营性收入超16万。三是紧抓旅游发展热点。促进乡村人才回归,实施库村古村落保护、活化与业态创新,吸引青年返乡、数字游民入驻。紧抓环飞云湖产业规划契机,深化“攀岩+”发展,推进南浦溪景区产品升级。挖掘水资源特色,打造“库村研学”、“木湾全鱼宴”、“箬垟丰收节”等品牌,力求流量转经济,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三)围绕乡村风貌提升抓改革。一是有机更新加速推进。深化“精改微提”,高质量完成美丽城镇、和美乡村、共富大搬迁等建设,全力推进“遗韵美好·红富浙南”乡村振兴项目实施,高质量发挥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项目效益。二是民生工程加快建设。持续完善镇文化驿站、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等场所功能,提升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3个、老年食堂3个,加快推进实施卫生院迁建工程、35千伏南浦溪变电站、农村公路改造提升、农村饮用水提升等一批民生项目工程建设。三是全域环境加压整治。提速推动南浦溪镇污水处理厂、南浦溪垃圾中转站等建成投用,同时结合“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和“两最”工作等,加快治理一批农村环境顽疾,精心培育一批“最美庭院”“最美田园”示范样板,同时结合“大综合一体化改革”和“两最”工作等,加快治理一批农村环境顽疾,精心培育一批“最美庭院”“最美田园”示范样板。 (四)围绕民生福祉提档抓改革。一是努力提供更优公共服务。精准扩社保覆盖,聚焦灵活就业与新业态人员参保,深化医保改革,确保服务到家。强化稳就业措施,完善就业服务链。推进教育提升,依托南浦溪教育基金会,加强学前教育、小学基础与初中教育。二是关心解决群众身边小事。坚持以人民满意为目标,按照“能快则快、能早则早”的要求,用心用情、保质保量推进省市县民生实事项目,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突出问题,努力让“年年办”的民生实事,变成老百姓“时时享”的生活美景。扎实开展公共文化服务进企业、进景区活动,推进文化礼堂“一堂多用”,发挥为民服务效用。三是持续擦亮“社会治理”品牌。深入开展走心连心大走访,联村干部每周固定下村结合相关工作收集民情、排查纠纷、化解矛盾,及时掌握基层信访矛盾苗头动向,确保初次信访事项办理群众满意率、信访和矛盾就地化解率达98%以上。持续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养老诈骗等违法犯罪。 |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