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同乡好友林先生寄给我一册《泰顺廊桥》画册,我迫不及待地拆开邮封一睹为快。我虽然对美学知之甚少,但我的心还是被泰顺廊桥之美所吸引。
虽说我生在泰顺、长在泰顺,从小走过不少廊桥,但泰顺廊桥之多,我并不晓得,只是经前几年县文物部门勘查公布之后才有数。而泰顺廊桥之美,却早就让我有所感。
我最早知道的、走的最多的廊桥就是我的家乡三魁镇的锦溪桥。我在三魁中学读初中时,常常和同学们在溪畔桥下早读。那潺潺的流水声恰似音乐配朗诵,那袭袭的溪风拂面格外透人心扉,那绿树旁飞架的廊桥更是解读不尽的诗情画意,真不愧是锦绣溪景,我想也许“锦溪桥”的古名就是由此而来。
曾记得一位文人说过,环境美是由能唤起愉快情绪的天然造化和人工创造的那种和谐促进的。那么廊桥之美,不也是这种天然造化的山美水美和智慧的廊桥大师创造的和谐美吗?我欣赏过青山绿水衬廊桥之美,夕阳余辉染廊桥之美,云雾缥缈绕廊桥之美,洪水咆哮闹廊桥之美,寒冬瑞雪盖廊桥之美,苍天明月伴廊桥之美…….这美景美色真令人流连忘返。我掀过一页页画面,犹如身临其境,我仿佛听见行人过桥的脚步声,仿佛听见父老乡亲桥上小憩的欢笑声,仿佛听见廊桥下哗哗的流水声。
据记载,泰顺最早的廊桥至今已有一千多年历史,那时人们面对纵横交错的山涧沟壑阻隔行人的困境,用自己勤劳智慧的双手就地取材架起了当时最先进的座座廊桥,为南来北往的人们提供了便捷的通道。廊桥之美,不仅在形美,更在神美。滔滔山水在桥下咆哮而过,它无怨无恨畅怀接纳;大雨滂沱,它含情脉脉让行人避雨;烈日炎炎,它以阵阵溪风让人纳凉;千百年来它为人们默默奉献,但未曾听见它为自己歌功颂德,然而人们在现代桥梁林立的今天,依然永远不会忘记它的功绩。正如北京首都师范大学李燕杰教授写给我的条幅“桥,品若桥心香在骨,人如秋水玉为神。”
如今当地政府已把廊桥列为文物,并准备申报文化遗产,加以永久保护。这是时代所赋予的理智和使命。我在泰顺工作的时候,每逢到泗溪抗洪,廊桥的安危自然牵挂在心,我总是和当地干部群众一遍又一遍的到“北涧桥”、“溪东桥”边察看,好在造桥大师精心设计的雄伟的飞虹般的桥身,无论多大的洪水,它都安然无恙。现在当地政府和群众都更加重视珍惜保护它,让它永远保持那种古香古色的美。
山水自然美、廊桥创造美、再加摄影师的艺术美,泰顺廊桥显得更美,这美是“真”之美,这美是“善”之美,这美是“美”中之美,是“真善美”和谐交融之美,是令人陶醉的一种美。我欣然把《泰顺廊桥》画册放在案头,让泰顺廊桥之美伴随着我;也便于让更多的人了解泰顺廊桥之美、欣赏泰顺廊桥之美、演绎泰顺廊桥之美。
(刘世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