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新闻网讯(记者 李荣荣 通讯员 林雪遥)近年来,县总工会创新工作思路,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切实解决了工人文化宫“以宫养人”问题,走出了县级工人文化宫完美嬗变之路,实现了我县工人文化宫的全新转型。
据了解,泰顺县工人文化宫,原属自收自支事业单位,有人员编制数10名,实有在岗人员6人。该工人文化宫旧宫建于1988年,占地面积618平方米,建筑面积2327平方米。6名在岗人员的工资及工作运行经费均依靠出租文化宫场地收入来维持,不足部分由县总工会给予补贴。近几年来,每年的补贴额度在8万元以上。
根据省总工会2001年下发的有关文件和工作要求,县总工会开展了对工人文化宫改革的前期准备工作,并于2003年4月确认工人文化宫改革日程,正式启动泰顺县工人文化宫改革工作。2003年5月召开工人文化宫全体职工会议,统一改革思想,讨论、修改、确定改革方案,并向温州市总工会上报了《关于泰顺县工人文化宫改革的方案》,得到市总工会批复后,随后开展了聘任岗位和人员、清理资产建立账户、建立制度等工作,到2003年6月底,完成了泰顺县工人文化宫的改革工作。
“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体制原因和当时我县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条件,当时开展我县工人文化宫的改革是不彻底的,也是不成功的,很多体制上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后,工人文化宫的运行又重新回归老路,人员还是与县总工会机关人员混用,工作还是由县总工会统一安排,6名在岗人员的工资和工作运行经费还是依靠场地出租收入来维持,不足部分仍然由县总工会给予补贴,只是工人文化宫独立设置了账户,把场地出租收入及其人员工资和费用从县总工会工会经费账户中分离出来,进入工人文化宫的独立账户中进行核算,由县总工会给予补贴的资金也打入该账户。这样状况一直持续到2011年8月。
2011年5月,县总工会对全县工会工作和事关工运事业发展的相关问题进行了调研,提出了包括县工人文化宫编制性质在内的7个事关泰顺工运事业发展的基础问题,并以这7个问题为议题,向县政府提出要求召开县政府与县总工会第一次联席会议的请示。2011年8月1日,县政府召集了县财政(地税)局、县编办等相关部门,与县总工会召开第一次联席会议。在联席会议上,就县总工会提出的“关于县工人文化宫编制性质问题”的议题中,要求将“工人文化宫的单位编制性质改设为财政全额拨款的事业单位,将在岗人员工资改由财政全额拨款”的请示。县长明确要求,要按照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精神,由县编委会通盘考虑,请县编办提交县编委会研究。随后,县编委同意从2011年9月起,将县工人文化宫的单位编制性质由自收自支更改为财政全额拨款,并核定事业编制6名,同时将在编在岗6名人员的经费形式由自收自支改为财政全额拨款,切实改变了县工人文化宫建宫以来“以宫养人”的历史状况,解决了工人文化宫工作人员的后顾之忧。
据悉,在解决县工人文化宫“以宫养人”问题的同时,县总工会积极探索在新形势下工人文化宫的发展之路。由县政府投资兴建的工人文化宫新宫坐落在县科技文化中心,使用面积1200平方米。工人文化宫如果再按原有的模式运作,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形势不相适应,必须探索在新形势下工人文化宫的发展之路,在满足职工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促进工会资产的保值增值。经过多方考察、征得各级领导同意后,县总工会决定在工人文化宫新宫投资建设数字影院。经过投资估算,1200平方米的工人文化宫新宫,可以建设3个3D厅和1个4D厅,共有329个座位,预计投资550万元。现在,数字影院建设已经完工,即将投入运营。该影院建成运营后,不仅可以解决20名下岗职工、困难职工子女就业,同时还可以利用影院收入为困难职工子女大学毕业创业提供贴息贷款及加大对困难职工的帮扶力度。
此外,县总工会为进一步发挥工人文化宫的功能,将工人文化宫旧宫出租的二楼房屋收回,建设成职工服务中心,三楼用于建设综合文化中心,五楼建成职工培训中心,使工人文化宫呈现出“传统文化功能不丧失,公益性服务没放弃,市场化运作在稳步推进”和谐发展的局面,真正承载并发挥起为全县职工提供文化活动、教育培训的服务功能,不断丰富广大职工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工人文化宫浴火重生、凤凰涅槃。
(编辑 翁晓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