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浙江省委宣传部组织评选的“2023年共同富裕精神富有最佳案例名单”出炉,我县的“泰顺县解锁非遗‘共富共享’空间,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山城’模式”做法获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类最佳案例。
我县是全国“非遗大县”,拥有1项世遗、6项国遗、16项省遗、106项市遗、186项县遗。近年来,我县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传承保护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将非遗保护传承与公共文化服务深度融合,引入市场因子将非遗“厚家底”转化为经济文化发展“新引擎”,先后获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木偶戏)之乡”“中国廊桥之乡”“浙江省畲族文化生态保护试点县”“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
非遗资源盘活与公共文化服务有机融合,打开“15分钟”文化体验空间。一是强化非遗挖掘利用,服务内容从“单一匮乏”转向“多元丰富”。在全县73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植入提线木偶戏、碇步龙等非遗元素,创新打造多元化场景。二是重塑传统文化空间,服务场所从“政府主唱”转向“社会合唱”。广泛发动社会力量,合力打造非遗体验基地、非遗文化创意街区、非遗百家坊等,共建成省级非遗基地14处、市级非遗基地26处。三是开展云端精准供给,服务方式从“静态输送”转向“动态交流”。首创“非遗外卖”线上点单服务,变政府“端菜”为群众“点菜”,让25项古老非遗文化“飞”入寻常百姓家,推动“指尖技艺”转化为“指尖经济”。
非遗活态体验与文旅业态打造深度融合,打开“沉浸式”跨界兴旅空间。一是深耕业态培育,实现“非遗聚人”。创成廊桥-氡泉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系浙南闽北首个),落地廊桥文化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精心打造非遗体验爆款旅游线路,年均开展非遗体验活动1000余场。其中,四大人类非遗项目经典之旅入选全省首批主题非遗旅游线。二是深耕模式创新,实现“非遗活村”。创新打造“农户+传承人+合作社+社会资本”非遗项目投融资模式,多方合力运营非遗活态传承项目。如泰顺土陶文化村通过合作社运营非遗传承及体验项目,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10万元,带动农户户均增收8000元;泰顺石文化创意园辐射带动10多个村集体增收超3000万元。三是深耕跨界破圈,实现“非遗兴业”。将非遗元素融入文创、演艺、集市、礼品等场景,推动非遗跨界“潮改”。如,出品“顺”主题非遗文创产品,推出“我在廊桥等你”实景剧,打造“泰有艺市”,上市“顺礼”旅游伴手礼。
非遗队伍建设与困难群体帮促创新融合,打开“造血式”就业增收空间。一是探索“抱团聚能”机制。鼓励支持非遗传承人跨区域、跨项目抱团组建“戏班子”,构建“泰好玩”非遗联盟。如由提线木偶戏传承人牵头组团的“戏班子”年均演出场次达1000多场,并多次赴约旦、德国等地演出。二是探索“扶困助残”机制。开设残疾人非遗技能培训班,鼓励非遗传承人与低收入农户签订“带薪学徒”协议,推出非遗传承人津贴发放、“传帮带”补助等系列政策。如首批3个“扶困助残”项目培育9名非遗传承人,13位低收入农户与残疾人共同参与的米塑项目在温州市文博会上斩获60万元订单。三是探索“活化升级”机制。牵手高校在开发文创产品、打造非遗基地等方面深度合作,开展非遗美学培训,承办浙江省大学生乡村振兴创意大赛,组织高校团队深度挖掘泰顺非遗技艺、乡村文化,有力提升传承人队伍创新能力和产品研发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