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位名称 | 浙江乌岩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中心 | 法定代表人 | 毛晓忠 |
住所 | 浙江省泰顺县罗阳镇爱民路108号 |
开办资金(万元) | 6779 | 经费来源 | 全额拨款 |
年初数(万元) | 5715 | 期末数(万元) | 5537 |
宗旨和业务范围 | 保护、管理保护区内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开展保护区内的护林防火、科学研究、环境监测、科普宣传教育和项目建设,开展生态旅游和多种经营,扶持区内群众发展经济。 |
统一社会信用代码 | 12330329470830340N | 举办单位 | 泰顺县人民政府 |
开展业务情况 |
一、基本情况 | 2024年度,我单位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和《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实施细则》及有关法律、法规、政策,按照核准登记的宗旨和业务范围开展活动,有关情况具体如下: |
二、开展的主要工作及取得主要效益 | 开展的主要工作:(一)持续增强资源管护力度,不断深化保护区数字化建设。建成数字化监测平台,构建立体监管体系,实现保护区管理数字化、智能化;制订并印发《乌岩岭管理中心进一步建立健全生态环境问题发现报告制度》,完成120个生态环境问题图斑点位现场核查和数据比对并上报核销,完成19座小水电普查并全部纳入保护区信息化平台监测;率全省保护区之先,开展跨市保护区管护合作,与景宁林业发展中心签订共管共护机制;首次召开保护区5镇15村共管共护共建座谈会,共同探讨保护区与社区协同发展的新路径;调整护林员网格矢量范围,建成数字化智能巡护系统,国有林区巡护各项指标综合达标率达100%;组织培训演练3场次,林长巡查245人次,管护巡护巡查4200多人次,有效制止采石挖沙、烧山火等行为。(二)持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提升生物多样性保护成效。聚焦生境修复和科研繁育,改建修缮黄腹角雉饲养基地3处,成功繁育黄腹角雉69只,取得历史性突破;首次大规模野外放归15只,创下全国单次放归数量之最,活动受多家央视媒体关注与报道;《黄腹角雉栖息地保护与修复》项目荣获省科技兴林二等奖;完成短萼黄连、山豆根、弹尾纲等珍稀动植物调查研究,发现新物种1个,授权发明专利1项,完成各类研究报告9份,核心期刊发布论文3篇,出版专著《泰顺县常见药用植物图鉴》;《浙江乌岩岭珍稀植物资源挖掘和保育》荣获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三等奖;成功结对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北京师范大学张大勇教授,建成全县首个B类专家工作站;成功创建省级生物多样性体验地;扩建乌岩岭生物多样性长期监测样地达到15公顷,并成功加入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三)持续促进社区融合发展,有序推进保护区多元化建设。成功将乌岩岭名山公园建设项目纳入省2024年名山公园建设“双百”项目实施计划内容,为后续建设争取到政策和资金支持;争取到扶持资金137万元,用于保护区乡镇村庄的基础设施、防火通道、巡护步道等提升建设,建成白云尖移动基站1个,应急消防中转平台1个,有效提升保护区内通信能力。取得的主要效益:(一)社会效益充分利用黄腹角雉主题馆与野外博物馆开展浙江省植物研学活动、生物多样性日科普宣传活动,自然教育和生态游憩结合的科普新模式持续出圈;依据本土资源开发自然教育课程,开设《走近生物王国》《黄腹角雉主题馆研学》《野外博物馆研学》等10种课外主题研学活动,安排温州大学、北师大开展学生野外实习活动4场次,接待中小学智慧研学超1600人次;加强森林消防宣传力度,组织参与2024泰顺县“3.19”森林消防宣传日活动,新设和更新森林防火宣传牌55面,开展森林防火、资源管护宣传13场次,发放宣传品及资料3600多份;在省、市等以上各类媒体平台发布乌岩岭宣传信息19条,全年发布各类信息35条次,有效提升保护区的知名度和公众生态保护意识。(二)经济效益在严守生态保护底线的同时,鼓励保护区周边群众积极探索共富新路径,首创开展保护区村社黄精种植、石斑鱼和中蜂养殖等产业扶持试点,带动农民增收,得到保护区内群众的高度认可和省林业局领导高度肯定。 |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是管护基础存在优化空间。当前面临管护范围广、经费资源有限、人员配置紧凑等挑战,同时信息化与智能化建设尚有待加强,以更好地适应管护需求。二是发展面临多元挑战。受保护政策限制,保护区内群众生产生活受限,保护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探索农户增收新途径、推进共同富裕成为重要而迫切的课题。三是能力提升迫切。保护区在科研创新、动物学研究等领域的人才队伍建设仍需成长契机,本轮中央环保督察也暴露出跨部门的共管协作机制仍需进一步完善。 |
四、下一步打算 | (一)增强管护能力。根据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调整情况,开展乌岩岭保护区范围矢量化数据论证、勘界立标和确权工作。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保护区智慧监管网络,提高资源管护巡查的效率和质量,确保资源管护到位、森林消防到位、图斑整治到位。(二)提升科研水平。充分利用现有科研人才优势,全面启动乌岩岭保护区黄腹角雉栖息地与种群时空动态自动监测项目。继续加强珍稀濒危动植物及典型生态系统区域的研究与监测,建立更加全面和长期的生态监测体系。(三)促进融合发展。全面推进名山公园建设,充分衔接“乌飞板块”发展规划,实现保护与发展、政策与规划多向衔接。积极申报加入中国人与生物圈,依靠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气候特点,进一步开展保护区林下经济发展研究,提升保护区的名山带富能力。 |
对《条例》和实施细则有关变更登记规定的执行情况 | 无 |
相关资质认可 | 无 |
绩效和受奖惩及诉讼投诉情况 | 无 |
接受捐赠以及使用情况 | 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