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顺目前拥有1项世遗、6项国遗、15项省遗、102项市遗、172项县遗项目;国家级传承人6人,省级24人,市级65人,县级265人。泰顺还入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浙江省第一批传统戏剧之乡”“第二批浙江省传统节日保护基地”“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景点”“浙江省畲族文化生态保护试点县”“浙江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试点县”等。
一、提线木偶戏
提线木偶戏属传统戏剧类别。提线木偶戏也是一种极具泰顺地方特色的传统戏剧,古称“傀儡戏”,始于南宋,明清时期达到鼎盛,泰顺木偶戏班至清末多达120多班,在头像雕刻、人物造型、服饰装扮诸方面均独具一格。泰顺提线木偶戏题材丰富,有传统剧、现代戏与儿童剧。演出风格多样,提线水平精湛,表演细腻逼真,勾、挑、提、拉,双手并用,吹、拉、弹、唱,一并俱佳。唱腔以乱弹为主,兼唱昆剧、和调(京剧)与高腔。2007年,提线木偶戏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1年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赴美国演出的《水漫金山》造型
《芭蕉扇》舞台造型
泰顺木偶戏题材广泛,涉及武打戏、文戏、审案戏等样式,戏剧内容主要可分为包括“神戏”与“史戏”的传统剧和现代剧。
提线木偶是将木偶身上的牵线都集中到一块“勾板”上,由演员攥着勾板操纵,动作越复杂布线便越多。提线木偶一般有7条提线,武角则多达18条,较复杂的表演多至36条线。按人体基本动作,线分若干组,全凭演员双手操纵,表演难度很大。泰顺地方的提线木偶操纵技法与福建一带的提线戏基本相同,主要有勾、挑、提、拉等,双手并用。
泰顺木偶戏木偶的左手能上下挥舞,手指灵活自如,而且木偶还能转动眼珠和闭合嘴巴,弥补了其它地方木偶戏没有脸部表情之不足。其木偶的布线视角色而定,一般左手设3条,右手设5条(两条专使手指动作),双脚和胸腹各设一条,头部设两条,武生最多的设18条。泰顺木偶戏的提线水平较高,操作的艺人运用手指的熟练动作,拨动木偶身上的提线,表演出各种细腻而富有真实感的动作。如文人执笔书写、武将拔剑厮杀、娘子梳妆打扮、妇人提壶倒水等 ;同时还能表现出喜、怒、哀、乐的表情。在泰顺著名木偶艺人中以木偶表演艺术家黄泰生的提线水平最为高超,他擅长表演猴戏“火焰山”、“真假美猴王”等,被誉为木偶猴王。
泰顺木偶戏的音乐唱腔主要以乱弹为主,兼唱昆剧、和调(京剧)等。乱弹也是一个地方剧种,以唱正反乱弹腔为主,又兼有昆曲、高腔、徽调、滩簧、时调等多种声腔,因流行在泰顺周边地区(温州地区),故名“温州乱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改称“瓯剧”。泰顺提线木偶早期都唱高腔,仅一人帮腔,没有乐器伴奏,以后才逐渐流行乱弹、和调和京剧。
泰顺木偶艺人创造了许多叫人眼花缭乱的特技动作,表演如真人,全靠精致准确的抽线功夫方能得心应手,有些提线水平高的艺人双手提四个木偶翻筋斗混战而不缠线,令人赞不绝口。
二、药发木偶
药发木偶属传统戏剧类别。以燃放形似琼花的烟花推动木偶表演,民间称“琼花木偶”。泰顺境内药发木偶戏可上溯至南宋药发傀儡,迄今已有300多年历史。
药发木偶是传统戏曲表演形式的一种,它是“烟花”与木偶结合的产物,艺人根据两者共同具有的观赏功能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表演。在燃放烟花的同时能出现木偶形象,并且能旋动,翻跟斗等动作,使其更具神奇、壮观的效果。
药发木偶的表演形式有两种,即盘式和“树”式。盘式表演是制作一个直径1.5米、高约1米的大圆盘,然后将事先按照戏曲内容制作好的木偶装到一个圆盒里,然后再将这些木偶盒组装到大圆盘内,燃放时,用支撑架将大圆盘吊到空中,点上引线后木偶就会一组一组展现表演。“树”式表演是将制作好的木偶和烟花一起组装在一根长约15米的竹竿上,一树装13盘或15盘不等,最多可装到21盘,燃放时将组装的“花树”抬到现场,竖起并固定,点上引线后逐盘由下而上展现表演。表演时,利用火药冲力,将戏曲人物造型混合于烟花之中,焰光中木偶栩栩如生,凌空飞舞,做出旋转、翻滚、窜越等动作,观众人山人海,场面十分活跃。
三、药发木偶的制作过程分五步
第一步 制火药(硝)——黑硝
取含磷土(从老木房一层楼板底下取黑土)——洗土——煎硝(把洗下来的黑水放在铁锅里煎成粉末状)——碓硝(加上木碳和硝酸钾等化学材料放在石臼里碓)——碾硝——成品。
第二步 烟花及造型制作
梨花、柳花制作:取中指大小的干竹筒21cm,底部留节并打一小孔穿引线用,然后注入火药,上口用纸塞紧,底部小孔插上引线完成。
流星制作:把纸切成长方形状(21cm×35cm),用一根铁芯把纸卷成筒,再把手卷纸筒放在卷炮架上卷紧加固,然后切成7cm长的流星筒,底部插上引线打上干泥,中间加入流星火药,顶部用纸塞上即可。
花炮制作:把纸切成长方形状(20cm×35cm),用一根大拇指粗的铁芯把纸卷成筒,再经过卷炮架卷紧加固成花炮筒,然后底部打上干泥(黄泥土),注入火药,再放入能响带花的响炮,(能在空中炸开),顶部塞上纸,在底部火药处打一小孔,插上引线即可。
药发木偶盒制作:根据不同剧目角色制作木偶,其木偶头是用木头雕刻,身躯是用竹篾编成的,头饰和衣服是用防火处理的彩纸。木偶支架制作是用细竹条弯成圈,外圈直径40cm,里圈直径30cm,然后用竹片成“十”字把里外圈固定,有的制成上下连环三层(有的制成上下连环二层),用红蜡光纸包着的细麻绳把三个环四周固定成三层,木偶悬挂中间,顶环、中环顶部装上带光引线,底环底部装上花筒连上引线,最后把三个环和木偶折叠装入直径50cm大小的盒子,底部盖上即完成。
鲤鱼跳龙门制作:用细竹条弯成45cm大的圈,用竹子把环圈分成两瓣,每瓣里面再套小环圈,然后把鲤鱼状的两个烟花套在小圈中轴上,点燃时可以转动。
凤凰吐花制作:用细竹条编成凤凰状,外面糊上彩纸,在头部装上烟花,点燃时可以转动。
转盘烟花制作:用细竹条编成两个直径60cm的环圈,然后把两个环分上下层固定,中间绑一空心竹子为轴,上下层四周横向 绑上烟花连上引线,点燃喷花时整个可以转动。
九龙吐珠制作:用细竹条编成1个直径60cm的大环圈和直径30cm的小环圈,然后把九个带珠的烟花固定在竹环上,连上引线即可。
第三步 花树主干制作
从山上取一根碗口粗的毛竹,长度为13m或15m要直,然后从根部往上5m处每隔0.5m成十字凿一方形小孔,共有13层或15层。
第四步 花树组装
从花树5m处开始组装,在打好的十字小孔上杆入竹条成十字形,然后把组装好的花炮及木偶组合固定于“十”字竹条上,就这样一层一层往上固定,顶端是凤凰吐花,最后用引线把每层连上即可。
烟花组装排列自下而上是:花炮组合——药发木偶组合——白石榴花组合——花炮组合——鲤鱼跳龙门组合——花炮组合——药发木偶组合——柳花组合——花炮组合——九龙吐珠组合——梨花组合——药发木偶组合——花炮组合——转盘组合——流星组合——凤凰吐花。
组装可以根据需要为13盘或19盘,药发木偶也可以根据要求及剧目调整,烟花品种可以根据要求调整。
第五步 燃放
在方圆50m的空地中间挖一个1m深的洞把花树立起固定,然后在最底部的一盘烟花处拉一根细绳到远处,把点火器(俗称“飞天老鼠”)点上,这时点火器会顺着绳子飞向花树,点上引线后又返回。燃放条件是晴天的夜晚,阴天夜晚为最佳。
2006年,药发木偶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和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四、木偶头雕刻
木偶头雕刻属传统美术类别,是浙江省传统工艺美术保护品种,南宋末年自杭州传入泰顺。据泰顺三魁镇薛宅村薛氏族谱(乾隆年间)记载:“宋末,薛氏四房祖宗,于神香岭见木偶担一堂,无人招领,便挑回家安放” ,“四房特设木偶神像火田”。至今当地仍流传着有关木偶师爷显灵的故事。明清时期的泰顺木偶头雕刻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以“雕工精细简练、开相文静秀美、脸谱描绘简洁朴素、粉彩工艺细致讲究、木偶人物性格各异”而著称。
泰顺木偶头是雕刻手法和彩绘技艺的完美结合,先用樟木或其它纹质较细腻的杂木雕刻成型,后施以粉彩工艺。其造型特点是在头像比例的基础上加以夸张和变形,线条明快洗练、舞台形象俊美,生、旦、净、末、丑,忠、奸、贤、愚各具特性。为了增强木偶头的表现力,泰顺木偶头从传统的15种造型增加到180多种造型,特别的是脸部的活动技巧从几种(原来的师爷头会张嘴眨目,大花脸伸舌头等)增加到15种。脸部结构会活动的机关设置,主要用于丑、净及灵怪的头面上居多。生、旦则在眼睛上设置眼球会左顾右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木偶造型艺术。
泰顺木偶头雕刻,以丰富的表现力,深受浙南闽北地区的民众喜爱,曾被浙江、广东等省级博物馆收藏,并应邀赴台湾、澳门等地区和美国、日本、俄罗斯等国家展示。
明代木偶---包公的造型
明代木偶---关公的造型
泰顺木偶头雕刻,是木偶戏传承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我国木偶戏研究提供了宝贵的实例,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