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走进泰顺 > 泰顺概览 > 文物胜迹

文物胜迹


泰顺文物

至2024年底,县文物博物馆可移动文物856件(套),其中一级文物5件、二级文物9件、三级文物51件、未定级馆藏文物791件(套)。馆藏泰顺窑址瓷器标本1000件,现代名人字画200幅。

经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一级品有粉青瓷碟、粉青瓷牧牛砚滴、粉青瓷玉壶春瓶等5件;二级品有粉青瓷匝、粉青瓷把杯、木偶包公雕像、木偶旦角雕像、木偶生角雕像等9件;三级品有青瓷高足碗、青瓷人物砚滴、元代铜鼎、铜钟、玉带扣、清代蓝色提花锦缎、青瓷小花碗、百鸟图、潘鼎荷花图、小罐等51件;革命文物有土铳、红军标语、农民入会志愿书、“新莲花”红军十字歌等。

一、泰顺石刻

1、山交寺开田记碑

在鹤巢乡山交村。碑为青石质,高1.22米,宽0.60米,厚0.10米。碑额呈椭圆形,两面镌字,一面为捐田人姓名及捐田数;一面为篆书“山交寺开田记”。寺系日本僧人太初禅师来县的次年(1385)创建(已毁)。太初圆寂之后,其徒心照承志开荒造田,自力耕食。明天顺三年(1459)勒石纪其事。

2、重修泰顺学宫记碑

在泰顺县实验小学内,建于清代。青石质,碑身高1.48米,宽0.74米,厚0.15米。碑文通体正楷直书阴刻,为清代泰顺学者曾镛撰写。该碑详细介绍了重修泰顺学宫的经过以及修成的作用。

3、“三友洞”“锦绣谷”摩岩题刻

位于新山乡潆头村山崖上,宋代题刻。“锦绣谷”三字颜体正楷,横书阴刻,总宽1.62米,距“锦绣谷”西北约19米的石壁上镌刻“三友洞”三字,楷书直写阴刻,总高1.05米,字迹清楚,保存完整。据《分疆录》记载,该处旧有石书室,为宋进士吴驷、吴泰和和名儒包湘三人讲学处。

4、及泉碑

位于罗阳镇儒学路。该碑高1.52米,宽0.645米,青石质,椭圆形碑额。原为“泰顺县儒学碑记”碑,刻于明景泰七年(1456)。明天顺四年(1460),碑之反面再被刻上“泰顺县建置沿革记”。两记均为篆体直书单线阴刻。明隆庆六年(1572)知县王克家又在反面刻上“及泉”二字,成为特有的一碑三刻。

5、油车岭石板桥题记

位于三魁镇刘宅村,建于宋代。石板桥由3块青石板平铺而成,长3.8米,宽1.87米,题记镌刻在桥面两边沿,字大10厘米,年款为“宋政和八年”,是泰顺境内迄今发现年代最早的题记。

6、玉岩题刻

位于玉岩村北向崖壁上。立于明万历三年(1575)。在同一岩壁,刻东、西两处。东边横刻“包公墓道”4字,字约30厘米见方,下在阴线框内两行直书“道理最大,以服天下之人”“为善最乐,亦为子孙长久之计”。落款“大明万历三年静山立”。西边岩壁上阴刻“玉岩钟吼水,尖山应洞天”一联。两处均楷书,字迹清楚,笔意端庄。

7、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

位于县城万罗山北麓。正三棱形,碑座高1.66米,宽2.31米;上嵌碑表,高2.97米,宽0.34米。正面阴刻楷书“抗战阵亡将士纪念碑”,左右两侧分刻:“泰顺县各界抗战建国纪念大会”“中华民国二十七年七月七日立”,系泰知名学者许笃仁先生手笔。座前有汪精卫、陈璧君石雕跪像。1990年作部分修整。

二、泰顺古建筑

1、包宅石门楼

位于新山乡包宅村,古称“世英门”。建于宋,明嘉靖间重修,清咸丰八年(1858)重建。单间,面宽4.6米,进深1.15米。造型讲究,结构严谨,明代构件保留较完整。

2、潘鼎故居

位于罗阳镇东外村。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占地2211平方米。初建系三进,称“三 堂厝”,后因第三进毁于火,改称“双堂厝”。建筑群依次为门厅、圆门洞、会客厅等,依地势逐进升高,配左右厢房,形成四合院,外有围墙,内有花园、鱼池等。布局、结构、工艺等均有独特风格

3、林鹗故居

位于南院乡桥下村,建于清代道光年间,为四合院式住宅,宅内外建有对称鱼池,现仅存门楼,建筑造型古朴典雅,具有古山门风格。大门外两侧立有旗杆石,分刻“兰溪县训导林鹗立”“道光壬寅科岁贡士”字样。

4、包氏宗祠

位于泗溪镇玉岩村,始建于明成化年间,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重建,宗祠分牌楼、外台门、头门、前堂、正厅等部分。其中,牌楼系三间木建筑,通面阔7.74米,进深二间,通进深2.7米,重檐悬山顶,清水脊。正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两次间外金柱上架有一条长8.30米和高、厚约0.5米的大额梁,梁下雕有凤戏牡丹,中刻八卦并沿边缘逆时针方向刻“道光二十七年岁次丁未重修”12字。宗祠采用中轴线对称布局,规模宏敞,建造考究。1990年省文物局拨款、群众配合集资重修。

5、莒江戏台

位于莒江乡上村,清中期建造。为单间亭阁式木结构,宽5米,进深4.5米,台面悬空距地表1.4米。屋面为歇山顶,小青瓦、戗脊头上做云头,整个台面可从三个方面观看表演。整体结构合理,气度淳朴典雅,是县内建造较早并保存完整的戏台之一。1990年县府拨款重修。

6、文祥塔

位于县城南郊。始建于明代,清嘉庆十七年(1812)倒塌,道光二十三年(1843)重修。砖木结构,塔高19.7米,六角七层,空心楼阁式,内布6根圆柱,楼梯自中间盘旋而上。腰檐以叠梁法层层递出,转角呈拱状浮雕,翼角兽吻逐层不同,外壁装饰色调以黑白、赭、蓝白色为主,绘吉祥如意黑底白线、卷草纹、松、竹、梅、兰等,对角则绘蝙蝠、葵花寿图、回纹图等。造型庄严古朴。1989年经省文物局、县政府拨款和当地群众集资维修。

7、后宅垟石塔(龛)

位于东溪乡后宅蛘村,建于清光绪十二年(1886)。系三层六角形青石结构,高约5米,塔基由规正块石垒成,每层四周安石柱,塔刹为葫芦型。此塔原建在后宅蛘文昌阁,供焚烧字纸用。1989年,村民集资移建于东溪公路桥西侧。

8、毛蝉石塔

位于南院乡毛蛘村。重建于明正德六年(1511)。塔高10米,五层,塔身直接从地面起造,通体由块石垒砌成“金”字形。塔形类似阿拉伯吉古拉塔,又具有中国建筑特点,造型独特。

9、里光水尾亭

位于里光乡里光村水尾,建于清咸丰五年(1855)。亭高9.42米,为六面三层三重檐木结构楼阁式亭,具有清代中后期古建筑特色。

10、秀溪边百岁坊

位于三魁镇秀溪边村。系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为纪念秀溪边村邱士琳妻102岁七代五世同堂而建。牌坊为三层四柱三门青石结构,高5.75米,宽6.32米,造型粗犷,雕刻精细。1988年经省文物局拨款和村民集资重修。

三、桥梁及碇步

1、东溪桥

俗称溪东桥,在泗溪镇溪东村,长41.7米,宽4.86米,高10.35米(木拱桥、木平桥的高系指水面至跨径顶部,下同),单孔跨径25.7米,宫殿式,飞檐翘角,中央有重檐阁楼,雄伟美观,是泰顺造型最佳的木拱桥。中国科技史话丛书《桥梁史话》刊载图文,视为全国桥梁典型之一,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该桥始建于明隆庆四年(1570),乾隆十年(1745)重建。

2、北涧桥

俗称下桥,在泗溪镇下桥村,长51.87米,宽5.37米,高11.22米,单跨29米,为屋式木拱桥。清康熙十三年(1674)建,嘉庆八年(1803)重建。1987年重修时,天津大学杨道明教授特来泗溪考察该桥与溪东桥,认为两桥是国宝,并题“古建文物”“民族精粹”二匾,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3、仕水碇步

俗称仕阳碇步,在仕阳镇溪东村,长133米、223齿,石齿长(即碇步宽)1.78米,厚0.24米,高0.7米,齿距0.6米。每齿由高低两级砌成,高级用白色花岗岩,低级用青石,砌筑工整,是全县最长、造型最佳的碇步。初时碇步址于下游约300米处,有360齿,弯形,创建年代不详。现碇步重修于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实为石砌堤梁桥,《桥梁史话》视其为原始桥的雏形。现列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四、泰顺古陵墓

1、(唐)吴畦墓

在新山乡吴宅村,原建于后唐同光元年(923),清道光三年(1823)重修。吴官谏议大夫。

2、(唐)林建墓

在泗溪镇下桥村,宋建清修。林为晚唐内阁长史。

3、(宋)董甲溪墓

在罗阳镇西外村后垄。甲溪举论秀科,跻身郡马(罗阳霞阳村建有郡马基),仕至朝散大夫。

4、(宋)曾光墓

在东溪乡东溪村。曾为宋隆兴年间(1163~1164)武进士,抗金有功,升殿前太尉。

5、(宋)徐履墓

在司前畲族镇高塔村,宋建清修。徐绍兴中省试第一,旋应会试登第,历官国子博士通判等。

6、(明)陶治臣墓

在葛烊陶家烊。陶为明代抗倭勇士。

7、(清)刘开仪墓

在罗阳镇北外村毛烊坪,建于清道光二十七年(1847)。刘以子秉彝任官,恩赠奉政大夫。

8、泰顺烈士公墓

位于罗阳镇霞阳村,1957年建,占地面积502平方米,安葬着494名革命烈士遗骸。墓室前竖纪念碑,碑体正方仿刻毛泽东主席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手迹;碑座四周刻粟裕、叶飞等人的亲笔题词;墓道左右苍松翠柏,间嵌莲池、角亭。该公墓一直是县人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

五、泰顺遗址

1、狮子岗遗址

位于司前乡司前村狮子岗山顶,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分布面约l万平方米,采集到的石器标本有石嗾、石锛、石斧等磨制器物,陶器标本以夹砂红陶和泥质灰硬陶为主,并有黑色彩绘和刻划符号陶片发现。

2、下湖墩遗址

1987年11月发现,位于百丈、莒江两溪交汇点交溪烊村北岸下湖墩山,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南北长约200米,东西宽约50米。地表采集到的标本以石器为主,分打制和磨光两种,有石斧、石锛、石刀。还有少量灰和米黄色陶片,均为夹砂粗软陶,胎壁厚薄不匀,纹饰有弦纹、网纹、方格纹、云雷纹等。

3、锦边山遗址

位于新山乡潆头村锦边山,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占地面积约1.5万平方米。遗物散布于地表,以陶器标本为主,石器少量。陶器分泥质陶和夹砂陶两类,可辨器物有釜、罐、斧、钵、盆等,石器有石锛和砍砸器。

4、龙珠山遗址

位于莒江乡上村后门烊,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分布面积约300平方米。采集到的标本以陶器居多,并以夹砂陶为主,灰褐色或红黑色,器壁厚薄不匀,红皮陶夹有少量灰粒,纹饰有席纹、蓝纹、方格纹、水波纹等。可辨器物有软口圆唇盆、敞口罐等。石器有石态度生、石斧、削刮器。

5、山头垟遗址

位于莒江乡下村方村湖山,为商周春秋战国时期遗址。遗物分布在山顶和东南面的斜坡上,南北长300米,东西宽50米。由于破坏严重,石器仅发现石箭镞l件,由泥岩精磨而成,呈柳叶状,长2.15厘米。陶片有泥质灰,夹砂红陶、黑皮陶,印纹硬陶,纹饰有蓝纹、弦纹、网纹、水波纹。可辨器物有钵、釜、罐,轮制痕迹明显。

6、玉塔古窑址群

位于五里牌乡玉塔村,为北宋后期至南宋时期遗址。窑址已发现10处,其中青瓷窑址3处,青白瓷窑址7处。主要分布玉塔村东北面的菖莆地、荒田山、四季青、岭头、圆岗子和西北面的石板桥等地。窑形均为长条形龙窑,保存较完整。青瓷窑器物种类有碗、盘、碟、灯盏、罐、壶等。青白色瓷窑器物有碗、碟、盏、灯盏、罐、器盖、小水盂、壶、瓶等。两者相比,以青白瓷窑器物较精致,瓷色有青白、黄白和灰白三色。青白瓷的胎壁较薄,胎质细密坚硬,常见碗和盘内饰有卷草或篦状划纹,少量器盖和碗外壁饰有莲瓣纹。

7、窑背古窑址

位于百丈镇窑背村东南面小山包上,为北宋至南宋时期窑址。面积约1200平方米,堆积层散布在整个小山坡。产品以民间日用瓷为主,器物有碗、盘、罐等。

8、吴坑底古窑址

位于洪口乡碗窑村吴坑底山脚斜坡上,为南宋时期窑址。分布面积约800千方米,堆积层厚40多厘米。窑具匣体有大小二类,分垫饼、圆筒型垫柱、短脚喇叭型垫座等部分。

主要器物有碗、盘、瓶、罐、鼎炉、油盏、壶、洗和钵等,以青瓷为主,亦有少量的黑褐瓷。胎灰青白,细腻坚硬。发现器物种类之多,居全县各窑址之冠。

9、番薯厂窑址

位于洪口乡洪口村北面番薯厂半山腰中,为宋代窑址。长条形龙窑,堆积层丰富,分布面积约800千方米。器物有碗、盘、洗、壶等,以碗为主。

10、赤岩石室

西距秀涧上村一公里,为宋末元初义士林逢龙隐居处。

11、龟湖银矿遗址

位于龟湖乡田乾村黄山岗,为明代遗址。矿址自左至右向斜上方排列有7个矿洞,故称“七洞门”。除2号洞侧身可进,其余全被闭塞,2号洞门内高1.9米,宽0.7米,总长约50米,洞壁有开采迹痕。

12、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成立会场旧址

位于九峰乡白柯塆村。1935年11月7日,中国工农红军挺进师领导人刘英、粟裕和闽东红军独立师领导人叶飞等在白柯塆村小宫庙召开第二次联席会议,正式成立中共闽浙边临时省委,统一领导浙江和闽东地区党的工作,开展武装斗争。